车身侧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32455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2 0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废除垫圈而减少零件数、成本和组装工时,并能够确保贯穿孔的堵塞部的刚性而抑制列板的挠曲。车身侧部构造(1)的后列板(20)具有: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面部(22);使上表面侧在安装面部(22)与延伸面部(23)之间弯曲而倾斜状地延伸并保持支承刚性的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用于将安装面部(22)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部(26、27);用于将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无间隙地堵塞的堵塞部(28)。堵塞部(28)配置于一对安装部(26、27)之间,另外,配置于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的附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列板的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车辆行驶时,当行驶风与旋转的车轮直接接触时,对车轮的前方施加压力,并且产生乱流而空气在与车轮相比后方的车辆下部等紊乱,因此针对车辆的空气阻力以及升力变大,油耗变高,产生乘坐舒适性的降低、噪声等的问题。因此,在车轮的前方设置列板(整流板),从而以使与车轮接触的行驶风向车轮的左右释放的方式进行整流,降低了针对车辆的空气阻力以及升力。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供下纵梁后端抵接的后内挡泥板的下部,贯穿设置了涂敷了抗蚀剂的喷嘴的穿插孔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汽车的车身构造从所述孔朝向下纵梁截面内穿插喷嘴,并通过喷嘴对下纵梁截面的内侧涂敷抗蚀剂。另外,虽然没有公开,但设置有封闭后内挡泥板的所述孔的垫圈。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将以后轮罩周围的整流效果为目的的后列板设置在后轮罩的后内挡泥板的前部下端的车辆的下部车身构造。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后列板使用螺栓和夹子紧固固定于后轮罩和后挡泥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30588号公报(图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46000号公报(图1、图2)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汽车的车身构造需要设置用于确保刚性而堵塞喷嘴穿插孔的垫圈。因此,存在零件数增加,且成本/组装工时增加的课题。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车辆的下部车身构造中,存在下述的课题。考虑将用于堵塞设置于内挡泥板的孔的贯穿孔堵塞部与列板一体化,减少零件数以及组装工时。这种情况,如果列板的刚性不够,则贯穿孔堵塞部会挠曲。当该贯穿孔堵塞部挠曲时,由该挠曲导致泥、水等从贯穿孔堵塞部侵入下纵梁截面内,成为产生锈蚀等的原因。还考虑使列板的板厚提高来提高刚性,但存在重量以及成本增加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些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废除垫圈而减少零件数、成本、组装工时,并能够确保贯穿孔的堵塞部的刚性而抑制列板的挠曲。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车身侧部构造具有:在车身侧部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构成闭合截面的下纵梁;供上述下纵梁的后端抵接的轮罩;和相对于上述轮罩安装的列板,上述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轮罩具有与上述下纵梁的截面内连通的贯穿孔,上述列板具有:彼此沿车宽方向分离规定距离并且相对于上述轮罩安装的一对安装部;和用于堵塞上述贯穿孔的堵塞部,上述堵塞部配置于上述一对安装部之间。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列板上设置堵塞轮罩的贯穿孔的堵塞部,从而能够废除为了确保轮罩的贯穿孔部分的刚性而安装的垫圈。通过废除垫圈,能够减少零件数、成本、组装工时。另外,通过将贯穿孔以及该贯穿孔的堵塞部配置于一对安装部之间,能够确保代替垫圈的堵塞部的刚性,即使将贯穿孔的堵塞部与列板一体化,列板也不会挠曲。因此,由于列板不会挠曲,所以能够抑制泥、水等从贯穿孔侵入下纵梁截面内,能够抑制锈蚀等的产生。另外,由于也不需要提高列板的板厚,所以也能够抑制重量/成本增加。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列板具有:安装于上述轮罩的安装面部;从上述安装面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面部;和在上述安装面部与上述延伸突出面部之间倾斜状地延伸的加强突起部,上述堵塞部配置于上述加强突起部的附近。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在列板的安装面部与延伸突出面部之间倾斜状地延伸的加强突起部,能够抑制安装面部向与延伸突出面部侧接近的方向挠曲变形,能够抑制列板向堵塞部从贯穿孔分离的方向变形。因此,由于后列板20不会挠曲,所以能够抑制泥、水等从贯穿孔11a的侵入。上述加强突起部具有配置于上述堵塞部的附近的第一加强突起部和相对于该第一加强突起部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第二加强突起部,上述第一加强突起部的上述安装面部侧的端部向上述堵塞部的下方延伸,上述第二加强突起部的上述安装面部侧的端部朝向与上述安装部的上端以及上述堵塞部的上端大致同等的高度位置延伸。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通过第一加强突起部抑制堵塞部的安装面部向与延伸突出面部侧接近的方向挠曲变形,并且能够通过第二加强突起部抑制安装面部向车宽方向挠曲的方向挠曲变形。因此,由于列板不会挠曲,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泥、水等从贯穿孔的侵入。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下纵梁由下纵梁外部件和下纵梁内部件构成为闭合截面,上述下纵梁外部件由上表面部、与该上表面部相对的下表面部、和将上述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的车宽外侧端部连结的侧面部而形成为“コ”字型截面,上述下纵梁内部件与上述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的车宽内侧端部接合,并且,上述贯穿孔以及上述堵塞部配置成为与上述下纵梁的上述下表面部大致同等高度。根据这样的构成,将贯穿孔以及堵塞部配置于与下纵梁下面的高度同等高度位置,从而能够使从贯穿孔通过而进行作业的蜡涂敷喷嘴和膜厚测定用的检测器具相对于下表面水平地穿插。因此,能够提高蜡的涂敷作业的精度和膜厚测定的精度。上述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以覆盖上述下纵梁的外侧面的方式设置的下纵梁装饰件,上述轮罩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后方侧弯曲的第一面部;和从该第一面部的车宽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面部,上述下纵梁具有在后端与上述第二面部重合的重合面部,上述重合面部具有点焊于上述第二面部的焊接部,上述下纵梁装饰件具有从车宽外侧覆盖上述焊接部的覆盖部。根据这样的构成,下纵梁装饰件具有从车宽外侧覆盖轮罩与下纵梁之间的焊接部的覆盖部,从而即使将该焊接部设置于面向车宽方向的部位,也能够通过下纵梁装饰件的覆盖部遮掩,能够使外观性提高。另外,由于能够通过起模对轮罩进行成型,所以需要将轮罩以与轮罩内部件和轮罩外部件独立的方式构成,能够减少零件数和组装工时。而且,通过提高轮罩的成型性从而能够提高贯穿孔的布局自由度。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废除垫圈而减少零件数、成本、组装工时,并能够确保贯穿孔的堵塞部的刚性而抑制列板的挠曲。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侧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左侧的列板的安装构造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A-A向视剖视图。图4是从车辆的后方观察图2的A-A向视的列板的主视图。图5是从车辆的前方观察图2的A-A向视的列板的后视图。图6是图7的C-C向视剖视图。...
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具有:在车身侧部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构成闭合截面的下纵梁;供所述下纵梁的后端抵接的轮罩;和相对于所述轮罩安装的列板,所述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具有与所述下纵梁的截面内连通的贯穿孔,所述列板具有:彼此沿车宽方向分离规定距离并且相对于所述轮罩安装的一对安装部;和用于堵塞所述贯穿孔的堵塞部,所述堵塞部配置于所述一对安装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1.15 JP 2013-237061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具有:在车身侧部的下方沿前后方向
延伸的、构成闭合截面的下纵梁;供所述下纵梁的后端抵接的轮罩;
和相对于所述轮罩安装的列板,所述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具有与所述下纵梁的截面内连通的贯穿孔,
所述列板具有:彼此沿车宽方向分离规定距离并且相对于所述
轮罩安装的一对安装部;和用于堵塞所述贯穿孔的堵塞部,
所述堵塞部配置于所述一对安装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列板具有:安装于所述轮罩的安装面部;从所述安装面部
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面部;和在所述安装面部与所述
延伸突出面部之间倾斜状地延伸的加强突起部,
所述堵塞部配置于所述加强突起部的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突起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堵塞部的附近的第一加强突起
部和相对于该第一加强突起部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第二
加强突起部,
所述第一加强突起部的所述安装面部侧的端部向所述堵塞部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村雅彦箕作真鉴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