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22184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防止中柱部上发生龟裂等,维持品质的稳定性。车身侧部构造(10)具有从外侧将车身(11)的侧部覆盖的侧板外构件(14),通过高张力钢板分体地形成侧板外构件(14)的中柱部(35),将该中柱部(35)向侧板外构件框部(96)接合而得到在前后具有车门开口(44A、44B)的侧板外构件(14),侧板外构件框部(96)的车顶纵梁部(37)为普通钢板,沿该车顶纵梁部(37)在内侧设置高强力钢板的加强部件(38),将中柱部(35)的上端(35a)接合在加强部件(38)的外表面(38c)上,中柱部(35)的下端(35b)向下纵梁部(33)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从外方将车身的侧部覆盖的侧板外构件的车身侧部构造。另外,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侧壁的侧板外构件由拉伸强度大的钢板塑性加工而成的车身侧部构造。车身侧部构造中,车顶纵梁部、前柱倾斜部、前柱下部、下纵梁部及中柱部由冷轧钢板等的板材形成,多个板材顺次接合而构成侧板外构件。首先,将车顶纵梁部、前柱倾斜部、前柱下部及下纵梁部接合,在完成接合的车顶纵梁部、前柱倾斜部、前柱下部及下纵梁部上接合中柱部。根据该车身侧部构造,余下一件板材而将其他的板材接合,然后再接合余下的板材,由此,不必过分地提高各板材的尺寸精度,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接合作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车身侧部构造中,有的通过使5张板材连续而形成板框体,该板框体构成设在车辆上的前车门开口的框。前框(前柱的外板(外构件))是使2张板材对接而成的。使上框(车顶纵梁的外构件)及下框(下纵梁的外构件)对接在该前框上。然后,将中央框(中柱的外构件)的上部重叠接合在上框上,并将该中央框的下部重叠接合在下框上。其结果是,不必过分地提高各板材的尺寸精度,接合变得容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O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143770号公报在此,关于专利文献1的车身侧部构造,例如,在制造侧板外构件时,将多个坯件顺次激光焊接而形成框状的构造体,然后对相当于中柱部的坯件进行点焊并进行冲压加工 完成制品c近年来,期望支承侧面碰撞载荷的强度提高和轻量化,因此对中柱加强件使用高张力钢板。若对专利文献1的侧板外构件的车顶纵梁部使用高张力钢板,则以冲压成形无法得到小的曲率。因此,无法缩小车顶纵梁部与车门之间的间隙从而无法提高外观。由于即使对中柱部使用高张力钢板,也只是重叠在车顶纵梁部上,所以无法高效地分散侧面碰撞载荷。另外,作为中柱部,由于需要支承侧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因此希望使用高张力钢板。但是,由于中柱部是需要深拉深的形状,因此,存在着若拉伸强度为590MPa以上,冲压成形时会在中柱部上发生龟裂的担心。另外,关于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若对中央框(中柱的外构件)使用拉伸强度大的钢板,则存在着塑性加工后在中央框(中柱的外构件)的角上发生龟裂的担心。另外,若从中央框(中柱的外构件)的轻量化和强度的角度出发,选择拉伸强度更大、例如拉伸强度为IOOOMPa的钢板作为中央框(中柱的外构件),则塑性加工所需的冲压力变大,需要使冲压机大型化。因此期望这样一种构造中柱外部的塑性加工不需要大的冲压力,能够确保中柱外部的强度,另一方面,即使缩小中柱外部的角的曲率半径也不会发生龟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身侧部构造,即将高张力钢板使用于侧板外构件,能够削减内部的加强件并谋求轻量化,减少与车门之间的间隙而改善外观,并且, 对侧面碰撞载荷强力支承,并能够高效地分散侧面碰撞载荷。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身侧部构造,即冲压加工时不需要大的成形载荷,并且,能够防止在中柱部上发生龟裂等,能够维持品质的稳定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身侧部构造,S卩能够以强度高的钢板形成侧板外构件的中柱部,并且,能够提供轻量且刚性及强度高的车身侧部构造。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又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身侧部构造,即能够确保中柱外部的强度,能够缩小中柱外部的曲率半径。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具有从外侧将车身的侧部覆盖的侧板外构件,其特征在于,通过高张力钢板分体地形成所述侧板外构件的中柱部,将该中柱部向侧板外构件框部接合而得到在前后具有车门开口的侧板外构件,所述侧板外构件框部的车顶纵梁部为普通钢板,沿该车顶纵梁部在内侧设置加强部件,将所述中柱部的上端接合在所述加强部件的外表面上,将所述中柱部的下端向下纵梁部接合。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板外构件中,通过车顶纵梁部及后板部形成普通钢板的上部框部,通过前柱下部及下纵梁部形成高张力钢板的下部框部,将各框部的两端结合而形成所述侧板外构件框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是高张力钢板,所述加强部件的前部接合在高张力钢板的所述前柱下部的上端,所述加强部件的后部与所述高张力钢板的中柱部的上端接合。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与被所述车顶纵梁部覆盖的车顶纵梁内构件形成闭合截面。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隔着所述闭合截面将横向配置的拱顶与中柱邵纟口口 ο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闭合截面上前后地接合多个拱顶。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具有从外侧将车身的侧部覆盖的侧板外构件,其特征在于,通过高张力钢板分体地形成所述侧板外构件的中柱部,将该中柱部向侧板外构件框部接合而构成在前后具有车门开口的侧板外构件,使所述中柱部的棱线向下纵梁部的棱线连续。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部是热压箔成形而得到的。技术方案9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部的车门铰链面与下纵梁部的车宽外表面连续。技术方案10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部与中柱内构件一同形成不内置中柱加劲杆的闭合截面。技术方案11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车顶纵梁部及后板部为普通钢板的上部框部,前柱下部及下纵梁部为高张力钢板的下部框部,将各框部的两端结合而形成侧板外构件框部,将所述中柱部配置在上部框部与下部框部之间。技术方案12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板外构件框部的车顶纵梁部内设置高张力钢板的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的前部与前柱下部的上端结合,将所述中柱部的上端向所述加强部件的后部外表面结合,将所述中柱部的下端向下纵梁部外表面结合。技术方案13的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至少由前车门开口的前框的前柱外构件、所述前车门开口的后框的中柱外部、所述前车门开口的上框的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车顶纵梁外部、所述前车门开口的下框的下纵梁外部形成成为车室的侧壁的侧车身的侧板外构件,其特征在于,利用高张力钢板成形所述前柱外构件的前柱外构件下部,利用高张力钢板成形所述前柱外部,从车辆侧面看时,配置在设于所述前车门开口中的前车门的内部的车门加强筋重叠在所述中柱外部及所述前柱外构件下部。技术方案14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通过热压箔成形来成形所述中柱外部,所述车门加强筋以使前端与所述前柱外构件下部的上部扩宽部相对、使后端与所述中柱外部的下部扩宽部相对的角度倾斜地配置。技术方案15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外部为槽状,使形成底部的角的棱线部与所述前车门开口的下框的下纵梁外部的棱线部连续。技术方案16的专利技术中,所述中柱外部的上端接合在所述车顶纵梁外部的内部的加强部件上。技术方案17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板外构件中,通过将所述中柱外部接合在侧板外构件框部上而形成所述前车门开口、后车门开口,所述侧板外构件框部包括上部框部和下部框部,在所述上部框部,从所述前柱外构件中前部的倾斜的前柱外构件上部到上端的所述车顶纵梁外部、后部的后板部,一体地利用普通钢板成形,在所述下部框部,从接合在所述前柱外构件上部的前柱外构件下部到所述前车门开口的下框的下纵梁外部,一体地利用高张力钢板成形,在所述车顶纵梁外部的内部设置有一体地延伸到达所述前柱外构件下部的上端的高强度的加强部件,所述中柱外部利用分体的高张力钢板,通过塑性加工而成形,将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具有从外侧将车身的侧部覆盖的侧板外构件,其特征在于,通过高张力钢板分体地形成所述侧板外构件的中柱部,将该中柱部向侧板外构件框部接合而得到在前后具有车门开口的侧板外构件,所述侧板外构件框部的车顶纵梁部为普通钢板,沿该车顶纵梁部在内侧设置加强部件,将所述中柱部的上端接合在所述加强部件的外表面上,将所述中柱部的下端向下纵梁部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重之田中智久高山裕辅沟畠仁渡边康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