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52194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0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在车身后部构造中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在具备车辆后部的后挡泥板(40)的车身后部构造中,后挡泥板(40)具备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挡泥板主体(41)、以及能够供乘坐人员把持的扶手(42),扶手(42)与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Rear body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ear part structure of a vehicle body, which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components in the rear part of the vehicle body. The rear fender with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40) of th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rear fender (40) covering the rear wheel (4) above a part (41), and can take control of the handrail for personnel (42), (42) and a part of the handrail (41) integrally form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车身后部构造,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身后部构造。其在机动二轮车的后部设有供乘坐人员把持的后扶手。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637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以往以来,期望减少部件数量。这一期望即使是功能不同的部件彼此也不例外。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车身后部构造中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备车辆后部的后挡泥板(4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40)具备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挡泥板主体(41)、以及能够供乘坐人员把持的扶手(42),所述扶手(42)与所述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40)设有隔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配置于左侧的左扶手(42L)、以及隔着所述车身左右中心线(CL)配置于右侧的右扶手(42R),所述左右扶手(42L、42R)与所述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40)形成有沿径向与所述后轮(4)相对的开口(43h)。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40)内置有后转向灯(52)。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一体地成形扶手与挡泥板主体,与使扶手与挡泥板主体分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此外,通过在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扶手的下部将挡泥板主体这一相对较薄壁的部件一体化,能够提高后挡泥板的刚性。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一体地成形左右扶手与挡泥板主体,与使左右扶手与挡泥板主体分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在后挡泥板形成沿径向与后轮相对的开口,能够与形成开口的部分相应地实现后挡泥板的轻量化。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在后挡泥板内置有后转向灯,与在后挡泥板之外安装后转向灯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分装化(サブASSY化)带来的组装工时。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俯视图。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部的左侧视图。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部的、拆卸了座椅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挡泥板的左侧视图。图6是上述后挡泥板的俯视图。图7是上述后挡泥板的主视图。图8是上述后挡泥板的后视图。附图标记说明4后轮40后挡泥板41挡泥板主体42扶手42L左扶手42R右扶手43h开口52后转向灯CL车身左右中心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如果没有特别记载,使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此外,在使用于以下说明的图中的适当位置,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图中线CL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线。首先,使用图1以及图2对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俯视图。图1以及图2所示,小型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操纵手柄2、由操纵手柄2转向的前轮3、以及由摆动式的动力单元8驱动的后轮4。包含操纵手柄2以及前轮3的转向类部件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枢轴支承于车架10前端的头管11。在车架10的下部后侧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承有动力单元8的前部下侧。在操纵手柄2与支承在车身后部上的乘坐人员乘座用的座椅5之间设有乘坐人员的放置脚用的踏板底板28。例如,车架10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地结合而形成。车架10具备:头管11;主车架12,其从头管11向斜后下方延伸;左右侧车架13,其从主车架12的下部侧面向后方延伸,之后从中间部13m向斜后上方延伸;左右后车架14,其从左右侧车架13的上端部向斜后上方延伸;左右枢轴板15,其沿附属设置于中间部13m的车宽度方向架设有枢轴15a;中间横向车架16,其在中间部13m的后上方架设于左右侧车架13之间;以及后横向车架17(参照图4),其架设于左右后车架14的后端部之间。在枢轴15a经由连杆18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动力单元8的前部下侧。动力单元8是将配置于前部的发动机8a、以及配置于后部左侧的变速器8b一体化而成的摆动式动力单元。在动力单元8与车架10的后部之间夹设有后悬架6,在车身后部构成单元摆动式的后悬架构造。在动力单元8的上方安装有空气净化单元7。在空气净化单元7的前端安装有连结于发动机8a的节气门体(未图示)。在动力单元8的上方配置有供驾驶员乘座的座椅5。座椅5沿前后延伸,并一体地具有供驾驶员乘座的主座椅5a、以及供同乘者乘座的后座椅5b。在座椅5的下方,在前轮3与后轮4之间设有供驾驶员放置脚的踏板底板28。在座椅5的前方设有上下延伸的护腿板22。在座椅5的前方、并且是护腿板22的后方形成有在乘坐人员上下车时供脚通过的脚通过空间9。驾驶员使脚通过脚通过空间9,乘座于座椅5并将脚放置在踏板底板28上,从而乘上机动二轮车1。在座椅5的前部下方配置有收纳箱50,在座椅5的后部下方配置有燃料箱51。收纳箱50由中间横向车架16以及左右后车架14支承。燃料箱51由左右后车架14支承。车架10被车身罩20覆盖。车身罩20具备:前罩21,其覆盖车架10的前部;护腿板22,其覆盖驾驶员的腿的前方;底罩23,其覆盖踏板底板28的侧方;底板中心罩30,其夹设于左右踏板底板28L、28R之间,并且形成向上方凸起的隧道形状;左右侧罩24,其与底板中心罩30的左右下方相连,并且覆盖车架10的前后中央部;左右后侧罩25,其与左右侧罩24的后上方相连,并且覆盖车架10的后部;以及后上罩26(参照图2),其从上方覆盖左右后侧罩25的后部之间。车身罩20通过螺栓等的安装部件安装于车架10。在车辆后部设有后挡泥板40,该后挡泥板40具备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挡泥板主体41及上部挡泥板46(参照图4)、覆盖后轮4的后上方的后尾挡泥板43、以及乘坐人员能够进行把持的扶手42。图4所示的上部挡泥板46以构成后挡泥板40并且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方式形成。上部挡泥板46具有以沿后轮4的外周面的方式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46a。另外,附图标记57表示从前方以及侧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备车辆后部的后挡泥板(40),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40)具备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挡泥板主体(41)、以及能够供乘坐人员把持的扶手(42),所述扶手(42)与所述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0.10 JP 2014-209270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备车辆后部的后挡泥板(40),所述车身
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泥板(40)具备覆盖后轮(4)的上方的挡泥板主体(41)、
以及能够供乘坐人员把持的扶手(42),
所述扶手(42)与所述挡泥板主体(41)一体地成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挡泥板(40)设有隔着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冈敬子辻本有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