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82248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2 15:3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构造具备:一对下纵梁;前底面板;底板通道,其在所述一对下纵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从所述前底面板向上方鼓出;以及横梁,其在所述底板通道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横梁包括相对于所述前底面板向上方延伸的纵壁。所述纵壁在所述一对下纵梁之间沿车宽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与所述底板通道的所述后端部接合、且将该后端部的开口封闭。在所述底板通道内配设有:分隔部,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将该底板通道内分隔;以及连接部,其将所述分隔部的下部与所述纵壁的下部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车身的底板构造,已知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通道的构造(例如日本实公平3-8542号公报)。底板通道不仅形成如燃料管、排气管那样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结构的配设空间,而且还有助于底板刚性的提高。底板通道有时因其截面形状而针对使其左右侧壁向左右开闭的方向上的载荷不能获得充足的刚性。因此,例如存在不能充分抑制底板通道的左右的底板的上下振动的情况、不利于侧面碰撞时的载荷分散这一点的情况。作为其对策,还想到了设置以从底板通道下部通过的方式将左右的底面板底部之间连结的支柱等,但这却成为车身的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抑制车身的重量增加、且提高底板通道周围的底板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车身构造具备:一对下纵梁,其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前底面板,其设置于所述一对下纵梁之间;底板通道,其在所述一对下纵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从所述前底面板向上方鼓出;以及横梁,其在所述底板通道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相对于所述前底面板向上方延伸的纵壁,所述纵壁在所述一对下纵梁之间沿车宽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与所述底板通道的所述后端部接合、且将该后端部的开口封闭,在所述底板通道内配设有:分隔部,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将该底板通道内分隔;以及连接部,其将所述分隔部的下部与所述纵壁的下部连接。通过以下对典型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参照附图),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会变得更加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立体图。图2的(A)是横梁的主视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II-II线剖视图,图2的(C)是图2的(A)的III-III线剖视图。图3的(A)是表示其它例子的横梁以及前底面板的剖视图,图3的(B)是底板架的剖视图。图4是图1的I-I线剖视图。图5是表示分隔部与弯曲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进行说明。在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身(车辆)的前后方向,FT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箭头W表示车宽方向,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上观察,LT表示左侧,RT表示右侧。箭头H表示上下方向,UR表示上侧,LR表示下侧。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A的立体图。车身构造A是车辆的后部坐席周围的底板构造,其具备一对下纵梁1、前底面板2、底板通道3、横梁4、一对底板架5、以及后底面板6。一对下纵梁1以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方式配置。左右的各下纵梁1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前底面板2是构成后部坐席的足底的车身底部的部件,其设置于一对下纵梁1之间,并将各下纵梁1接合。下纵梁1在前底面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底板通道3是在一对的下纵梁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央通道。底板通道3从前底面板2向上方以凸状鼓出,其具有截面为梯形的形状,即具备上壁3a以及左右的侧壁3b且下方敞开。底板通道3可以与前底面板2由单一部件形成,也可以通过将不同的部件接合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通过将不同的部件接合而形成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底板通道3形成为主体部31和接合部32的双部件结构,但也可以是单部件结构。主体部31是构成整个底板通道3的部件,接合部32是使底板通道3与横梁4接合的部件。接合部32构成底板通道3的后端部3c。横梁4是在底板通道3的后端部3c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部件,其两端部与一对下纵梁1接合。一对底板架5中的一方的底板架5相对于底板通道3在左侧设置于前底面板2,另一方的底板架5相对于底板通道3在右侧设置于前底面板2。各底板架5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与前底面板2接合。各底板架具备上壁5a、以及左右一对侧壁5b,并与前底面板2形成闭合截面。后底面板6是构成车辆后部(例如后部坐席至行李舱)的车身底部的部件,其从横梁4的上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向后方延伸设置。在图1的基础上参照图2的(A)~图2的(C)及图4对车身构造A进行进一步说明。图2的(A)是横梁4的主视图,图2的(B)是沿着图2的(A)中的II-II线的横梁4的剖视图,图2的(C)是沿着图2的(A)中的III-III线的横梁4的剖视图。图4是图1的I-I线剖视图,其示出比底板通道3的中央略靠右侧的截面构造。横梁4一体地具备纵壁41以及凸缘部42。纵壁41整体上为板状的部件。纵壁41相对于前底面板2向上方延伸,并在一对下纵梁1之间沿车宽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在纵壁41的两端部设置有与下纵梁1接合的凸缘部41c、41d,纵壁41的左端部与侧壁左侧的下纵梁1接合,纵壁41的右端部与右侧的下纵梁1接合。这样,由于横梁4(尤其是纵壁41)在一对下纵梁1之间沿车宽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因此,对于侧面碰撞时的载荷传递,能够从一方的下纵梁1传递至另一方的下纵梁1,从而能够实现侧面碰撞性能的提高。纵壁41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41a、41b。通过加强筋41a、41b能够提高车宽方向上的载荷传递的分散性,从而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加强筋41a、41b是向车身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宽幅的加强筋41a形成有一个,窄幅的加强筋41b形成有多个。加强筋41a形成于纵壁41的上侧,且形成为横穿底板通道3的上方。加强筋41b分别形成于底板通道3的右侧、左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有多个加强筋41a、41b,但加强筋也可以为一个。能够通过冲压加工等对一张板材(例如钢板)进行成型而构成整个纵壁41或横梁4。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与由多张板材构成整个纵壁41或横梁4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另外,能够削减纵壁41的专属空间,有助于周围的结构的配置空间的增大、乘员的足底空间的扩大。作为周围的结构的配置空间,例如能够举出后底面板6的下方的空间,有助于该空间的扩大。在后底面板6的下方的空间例如能够配设燃料箱,因该空间的扩大而能够配设更大容积的燃料箱。纵壁41借助接合部32而与底板通道3的后端部3c接合。进而,纵壁41的中央部将后端部3c的开口3d封闭。在图2的(A)中,虚线表示供后端部3c接合的部分,另外,图4示出纵壁41将后端部3c的开口3d封闭的情形。纵壁41将后端部3c的开口3d封闭,由此提高了针对使底板通道3的左右的侧壁3b向左右开闭的方向上的载荷的刚性。另外,由于利用横梁4将底板通道3的开口3d封闭,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车身的重量增加,且能够提高底板通道3周围的底板刚性。此外,纵壁41将开口3d封闭的面积越大,在提高刚性这一点上越有利,但只要以跨越左右的侧壁3b的方式延伸设置,则未必需要将开口3d的整个区域封闭。凸缘部42以从纵壁41的下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并位于横梁4的下端。凸缘部42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且在中途的部分形成有弯曲部42c,并以弯曲部42c为边界而具有:上侧的上侧部分42a,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处于后侧;以及下侧的下侧部分42b,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处于前侧。下侧部分42与前底面板2接合。能够经由凸缘部42而提高前底面板2与横梁4之间的载荷传递性,从而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凸缘部42中的、进入底板通道3的内侧的部分,形成为不具有弯曲部42c及下侧部分42b而仅具有中央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构造,其具备:一对下纵梁,其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前底面板,其设置于所述一对下纵梁之间;底板通道,其在所述一对下纵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从所述前底面板向上方鼓出;以及横梁,其在所述底板通道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相对于所述前底面板向上方延伸的纵壁,所述纵壁在所述一对下纵梁之间沿车宽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与所述底板通道的所述后端部接合、且将该后端部的开口封闭,在所述底板通道内配设有:分隔部,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将该底板通道内分隔;以及连接部,其将所述分隔部的下部与所述纵壁的下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04 JP 2015-154481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备:一对下纵梁,其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前底面板,其设置于所述一对下纵梁之间;底板通道,其在所述一对下纵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从所述前底面板向上方鼓出;以及横梁,其在所述底板通道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相对于所述前底面板向上方延伸的纵壁,所述纵壁在所述一对下纵梁之间沿车宽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与所述底板通道的所述后端部接合、且将该后端部的开口封闭,在所述底板通道内配设有:分隔部,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将该底板通道内分隔;以及连接部,其将所述分隔部的下部与所述纵壁的下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壁由一张板材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具有从所述纵壁的下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向前方突出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前底面板接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或者所述前底面板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并使所述凸缘部或者所述前底面板在上下方向上弯曲,所述分隔部配置为与所述弯曲部连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左底板架,其相对于所述底板通道在左侧设置于所述前底面板,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右底板架,其相对于所述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松佑纪山岸英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