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纵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76116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0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车身纵梁结构,包括沿汽车车身方向延伸的前纵梁以及连接于前纵梁之间的前围横梁,该前纵梁包括纵梁前段与纵梁后段,纵梁前段包括前半部与后半部,该前半部与后半部通过激光拼焊的方式焊接连接成一体,纵梁后段一端与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设有一折弯区并与纵梁前段连接,该折弯区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前纵梁的长度延伸方向。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纵梁结构,通过在纵梁后段设置一折弯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在纵梁后段的折弯区发生折弯,把沿纵梁延伸方向的碰撞力大部分转换成沿前围横梁延伸方向的力,左右两侧的碰撞力沿前围横梁进行对冲抵消,有效地卸载碰撞力,可以有效地优化能量的传递路径,从而提高整车的碰撞性能。

Body stringer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ar longeron structure, including extending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front rail car body and connected to the front rail between the front beam, the beam before and after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including the front s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including the front s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the first half and the second half, the first half and the second half by the laser welding welding connection as a whole, after the end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wall, the other end is provided with a bending region and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s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 the direction of the bending area perpendicular to the front longitudinal extension direction. Longeron structure of the invention, by setting a bending zone in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when a vehicle collision occurred in the region, bending bending beam after the collision, the force along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extension into the most along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beam confining force, collision force along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front crossbeam of hedge offset, effectively unloading impact force, can effectively optimize the energy transfer path, so a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 collis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纵梁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安全结构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身纵梁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顾客对汽车的安全性能也越来越重视,当汽车发生碰撞时要求汽车车身能够有良好的吸能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而尽量减小驾驶室的变形是最基本的要求。前纵梁是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碰撞性能的重要部件,他通过扭曲变形吸收、衰减冲击能量,以减轻或避免对乘员的伤害。理想的纵梁结构,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纵梁前部要能够有效吸能,纵梁后部变形较小,将力向后方传递给底板乃至整个车身骨架,使碰撞力分散吸收,从而减小驾驶室的变形,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现有的纵梁结构,包括分别冲压成型的纵梁前段、纵梁中段和纵梁后段,该纵梁前段、纵梁中段和纵梁后段通过拼焊的形式连成一个整体,并且其材料厚度逐渐增厚,纵梁前段为吸能区采用较薄的板材,在碰撞过程中,碰撞力由前纵梁通过门槛传递给前后地板,或者由A柱把碰撞力传递到副车架。这种结构虽然能够较好地吸收碰撞能量,但是由于增加了纵梁后段的厚度,导致重量增加而不利于轻量化,碰撞力只能够通过变形吸收而不能有效卸载。有效地卸载碰撞力,可以有效地优化能量的传递路径,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从而提高整车的碰撞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纵梁结构,能够有效地卸载碰撞力,优化碰撞能量的传递路径,保证前围横梁的入侵量,减小驾驶室的变形从而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纵梁结构,包括沿汽车车身方向延伸的前纵梁以及连接于前纵梁之间的前围横梁,该前纵梁包括纵梁前段与纵梁后段,纵梁前段包括前半部与后半部,该前半部与后半部通过激光拼焊的方式焊接连接成一体,纵梁后段一端与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设有一折弯区并与纵梁前段连接,该折弯区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前纵梁的长度延伸方向。进一步地,该折弯区的宽度为30mm-50mm。进一步地,该纵梁前段的前半部的厚度小于后半部的厚度,厚度差为0.2mm。进一步地,该前围横梁的厚度为2.0mm-2.3mm。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纵梁结构,通过在纵梁后段设置一折弯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在纵梁后段的折弯区发生折弯,把沿纵梁延伸方向的碰撞力大部分转换成沿前围横梁延伸方向的力,左右两侧的碰撞力沿前围横梁进行对冲抵消,有效地卸载碰撞力,可以有效地优化能量的传递路径,保证前围横梁的入侵量,减小驾驶室的变形从而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纵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纵梁前段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纵梁后段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纵梁结构的碰撞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车身纵梁结构,包括沿汽车车身方向延伸的前纵梁10以及连接于前纵梁10之间的前围横梁20,该前纵梁10包括纵梁前段11及与该纵梁前段11相连接的纵梁后段12。具体如图2所示,纵梁前段11包括前半部111和后半部112,该前半部111与后半部112通过激光拼焊的方式焊接连接成一体。纵梁后段12一端与前围横梁20连接,另一端设有一折弯区121并与纵梁前段11连接,该折弯区1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前纵梁10的长度延伸方向。本实施例中,该纵梁后段12采用热成型材料,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在碰撞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卸载碰撞力。当车辆发生碰撞的时候,前纵梁10在该折弯区121处发生折弯,纵梁后段12的折弯可以达到溃缩吸能的作用,且前纵梁10传递的能量在通过折弯区121后能有效地将部分碰撞能量分配到前围横梁20,进行对冲抵消。优选地,该折弯区121的宽度为30mm-50mm之间,该纵梁前段11的前半部111的厚度小于后半部112的厚度,本实施例中两者的厚度差为0.2mm,该后半部112具有足够的强度起到支撑及传递碰撞能量的作用。同时,为了保证前围横梁20具有足够的强度,该前围横梁20的厚度为2.0mm-2.3mm之间。本实施例中,该前围横梁的厚度为2.0mm,保证其在碰撞过程中不发生折弯,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起到碰撞力的消除。具体如图4所示,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前纵梁10在纵梁后段12的折弯区121处发生折弯变形,能够把沿前纵梁10延伸方向(x方向)的碰撞力大部分转换成沿前围横梁20延伸方向(Y向)的力,左右纵梁转换到前围横梁20的碰撞力进行对冲抵消,剩余碰撞力通过纵梁继续传递到后面的车身结构中。传统的纵梁后段为保证足够的强度,一般设计纵梁截面较厚、重量较大,避免纵梁发生变形。对于传统的纵梁来说,本专利技术的纵梁后段12通过软硬材料的分布形成一个折弯区121,有效地减小重量的同时又保证了纵梁的性能。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纵梁结构,通过在纵梁后段12设置一折弯区121,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在纵梁后段12在折弯区121发生折弯,把沿前纵梁10延伸方向的碰撞力大部分转换成沿前围横梁20延伸方向的力,左右两侧的碰撞力沿前围横梁20进行对冲抵消,有效地卸载碰撞力,可以有效地优化能量的传递路径,保证前围横梁20的入侵量,减小驾驶室的变形从而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纵梁结构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其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纵梁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纵梁结构,包括沿汽车车身方向延伸的前纵梁以及连接于前纵梁之间的前围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包括纵梁前段与纵梁后段,所述纵梁前段包括前半部与后半部,所述前半部与后半部通过激光拼焊的方式焊接连接成一体,所述纵梁后段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设有一折弯区并与所述纵梁前段连接,所述折弯区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前纵梁的长度延伸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纵梁结构,包括沿汽车车身方向延伸的前纵梁以及连接于前纵梁之间的前围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包括纵梁前段与纵梁后段,所述纵梁前段包括前半部与后半部,所述前半部与后半部通过激光拼焊的方式焊接连接成一体,所述纵梁后段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设有一折弯区并与所述纵梁前段连接,所述折弯区的延伸方向垂直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虞午阳朱凌门永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