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60879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3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实现汽油车与混合动力车的平台共用化来降低生产成本、将行李厢空间确保得大、且谋求轻量化。车身构造(10)具有汽油车(11)用的第一中间底板单元(15)、和混合动力车(12)用的第二中间底板单元(16),第一、第二中间底板单元具备互换性。另外,能够将前底板单元(23)、后底板单元(24)共用于汽油车(11)、混合动力车(12)。即,能够将前底板单元(23)、后底板单元(24)作为平台(13)。进一步地,第二中间底板单元(16)具有箱体(41),在箱体(41)的内部(46)收纳有IPU(21)。

Body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vehicle body structur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to ensure the luggage compartment space is large, and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The body structure (10)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intermediate floor unit (15) for a gasoline vehicle (11), and a middle plate unit (16) for a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12).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intermediate floor units are interchangeable. In addition, the front floor unit (23) and the rear floor unit (24) can be used in the gasoline vehicle (11) and the hybrid vehicle (12). The front floor unit (23) and the rear floor unit (24) can be used as a platform (13). Further, the second intermediate floor unit (16) is provided with a box body (41), and a IPU (21) is contain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box (4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构造,其具备共用于汽油车与混合动力车这两种车辆的平台(platform)。
技术介绍
作为车身构造,已知如下的构造,其将混合动力车所具备的电气部件(IPU)配置在行李厢内,并使混合动力车与汽油车的平台共用化,从而抑制生产成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然而,由于该车身构造将电气部件配置在行李厢内,所以妨碍了将行李厢空间确保得大。另外,作为车身构造,已知如下的混合动力车,其在后座椅的下方安装罩部件等而形成收纳空间,在收纳空间内收纳电池,进一步在电池的车身后方配置燃料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然而,该车身构造需要通过罩部件等来形成电池的收纳空间。因此,零件数增加,妨碍了抑制生产成本和车身重量。而且,作为车身构造,已知如下的电动汽车,其在后座椅的下方设置电气部件,而将车室空间确保得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然而,该车身构造难以确保配置燃料箱的空间,而且也难以实现与汽油车的平台共用化。另外,作为车身构造,已知如下的电动汽车,其在后座椅的下方设置电气部件,并用横梁等保护电气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然而,该车身构造难以确保配置燃料箱的空间,而且难以实现与汽油车的平台共用化。进一步地,从保护电气部件免受基于碰撞所产生的冲击荷载的影响这一观点出发,还需要另外的加强部件。因此,零件数增加,妨碍了抑制生产成本和车身重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851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76099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045269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2447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提供一种实现汽油车与混合动力车的平台共用化来降低生产成本、将行李厢空间确保得大、且谋求轻量化的车身构造为课题。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能够设定在汽油车和混合动力车中,所述车身构造至少具有前底板单元、后底板单元、以及连结所述前底板单元与所述后底板单元的中间底板单元,所述汽油车和所述混合动力车共用所述前底板单元与所述后底板单元,所述中间底板单元设定有具备互换性的汽油车用中间底板单元、和混合动力车用中间底板单元,所述汽油车用中间底板单元具有向上方延伸的升起(kickup)部、和从所述升起部的上端部向后方大致平坦地延伸的平面部,所述混合动力车用中间底板单元具有在上方设有开口且向下方凹陷的箱体,在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电气部件,所述汽油车具有跨着所述汽油车用中间底板单元与所述后底板单元的下方而延伸的燃料箱,所述混合动力车具有配置在所述后底板单元的下方的燃料箱。这样,准备了汽油车用和混合动力车用的两种单元作为中间底板单元,使两种单元具备了互换性。因此,能够将前底板单元和后底板单元作为平台在各车中实现共用化。由此,能够使汽油车和混合动力车的生产成本降低。在此,所谓汽油车是指作为驱动源仅具备内燃机的车辆。另外,所谓混合动力车是指具备驱动源及电动机(马达)的车辆。另外,在汽油车的情况下,能够将中间底板单元的整个空间作为配置燃料箱的空间来使用。因此,能够确保燃料箱的形状为适合汽油车的大小。另一方面,混合动力车与汽油车相比油耗更优异。即,与汽油车相比,能够使混合动力车的燃料箱小型化。因此,能够在中间底板单元的多余空间内配置电气部件(例如IPU)。由此,无需像以往技术那样在后底板上配置电气部件,能够将行李厢空间确保得大。进一步地,通过使中间底板单元具备互换性,与像以往技术那样在后底板上设置电气部件来谋求各车的共用化的车型相比,能够同样保持汽油车与混合动力车的重量平衡,且各车的运动性能变好。另外,通过将作为重量物的电气部件配置在混合动力车的中央部,混合动力车的运动性能提高。进一步地,通过将收纳电气部件的箱体设置在中间底板单元上,能够确保中间底板单元的刚性。由此,无需为了确保刚性和保护电气部件而在中间底板单元上设置加强件,能够谋求混合动力车的轻量化。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混合动力车用的中间底板单元在所述箱体的前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梁,该第一横梁形成为闭合截面。这样,在箱体的前端部形成有第一横梁,且向车宽方向延伸。因此,能够由第一横梁来支承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冲击荷载。由此,能够由第一横梁来保护乘员和电气部件。另外,将第一横梁形成为闭合截面。由此,通过由第一横梁提高车身构造的刚性,能够提高乘员的乘坐感觉性能。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与底板通道的后端部接合。因此,能够将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冲击荷载经过第一横梁传递至底板通道。由此,能够由底板通道来支承冲击荷载,从而能够保护乘员和电气部件。另外,通过将底板通道的后端部形成在第一横梁上,能够抑制底板通道的打开、和底板通道的沉降方向上的变形。因此,能够由底板通道来确保底板的刚性。由此,能够提高安装在底板上的前座椅的安装部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乘员的乘坐感觉性能。进一步地,底板通道的后端部形成在第一横梁上。因此,能够将因前面碰撞而输入的冲击荷载经过底板通道传递(分散)至第一横梁。由此,能够以车身恰当地支承因前面碰撞而输入的冲击荷载。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横梁上安装有后座椅。在此,第一横梁是形成为闭合截面、且刚性高的部件。由此,通过在第一横梁上安装有后座椅,能够提高后座椅的安装部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乘员的乘坐感觉性能。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混合动力车用中间底板单元在所述箱体的后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梁,该第二横梁形成为闭合截面。这样,在箱体的后端部形成有第二横梁,且向车宽方向延伸。因此,还能用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一起来支承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冲击荷载。由此,能够由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更好地保护乘员和电气部件。另外,将第二横梁形成为闭合截面。由此,能够由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来提高车身构造的刚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乘员的乘坐感觉性能。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上安装有支承所述混合动力车用的燃料箱的箱箍带。这样,通过在第二横梁上安装箱箍带,能够由刚性高的第二横梁来支承燃料箱。因此,例如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由第二横梁来抑制燃料箱的惯性移动。由此,能够避免燃料箱的阀(例如压力调节阀)接触车身、或者因离心力造成的燃料泄漏。另外,用刚性高的第二横梁支承着燃料箱。因此,能够由第二横梁来抑制从内置于燃料箱的泵所传递的振动传递。由此,能够抑制因从泵所传递的振动而造成的车室内噪音。在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箱体具有:设置有所述电气部件的收纳部;设置在所述收纳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且具有供线束通过的线束通过孔的开口部件;和设置在所述开口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部,与所述突出部相比,所述开口部件的板厚尺寸大。在此,在与混合动力车的电气部件连接的线束中流动着高电压。因此,例如,在发生碰撞时需要保护线束免受冲击荷载的影响。于是,将供线束通过的开口部件的板厚尺寸设定得比开口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部大。因此,在发生碰撞时,通过使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部溃缩,能够吸收冲击能量。进一步地,通过增大开口部件的板厚尺寸,能够抑制因冲击荷载造成的开口部件的变形。由此,能够通过开口部件来保护线束和箱体内部的电气部件,从而能够确保乘员的安全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汽油车与混合动力车的平台共用化来降低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构造,能够设定在汽油车和混合动力车中,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前底板单元、后底板单元、以及连结所述前底板单元与所述后底板单元的中间底板单元,所述汽油车和所述混合动力车共用所述前底板单元与所述后底板单元,所述中间底板单元设定有具备互换性的汽油车用中间底板单元和混合动力车用中间底板单元,所述汽油车用中间底板单元具有向上方延伸的升起部、和从所述升起部的上端部向后方大致平坦地延伸的平面部,所述混合动力车用中间底板单元具有在上方设有开口且向下方凹陷的箱体,在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电气部件,所述汽油车具有跨着所述汽油车用中间底板单元与所述后底板单元的下方而延伸的燃料箱,所述混合动力车具有配置在所述后底板单元的下方的燃料箱。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27 JP 2015-2113251.一种车身构造,能够设定在汽油车和混合动力车中,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前底板单元、后底板单元、以及连结所述前底板单元与所述后底板单元的中间底板单元,所述汽油车和所述混合动力车共用所述前底板单元与所述后底板单元,所述中间底板单元设定有具备互换性的汽油车用中间底板单元和混合动力车用中间底板单元,所述汽油车用中间底板单元具有向上方延伸的升起部、和从所述升起部的上端部向后方大致平坦地延伸的平面部,所述混合动力车用中间底板单元具有在上方设有开口且向下方凹陷的箱体,在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电气部件,所述汽油车具有跨着所述汽油车用中间底板单元与所述后底板单元的下方而延伸的燃料箱,所述混合动力车具有配置在所述后底板单元的下方的燃料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松佑纪服部裕之根笹大知胜野彰文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