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不增加重量增加、不增加制作成本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振动特性的四轮车的车身底部构造。在车底板(1)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有间隔的方式排列设置有向车辆下侧突出的多个凹部(11、12),在车底板(1)上配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横梁(4),横梁(4)以跨越车底板(1)的多个凹部(11、12)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端部(11A、12A)的方式配置,横梁(4)的基端部(4F)在横梁(4)与车底板(1)的凹部(11、12)的开口周缘(11S、12S)交叉的交叉部附近接合于车底板(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车底板上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有间隔的方式排列设置有向车辆下侧突出的多个凹部,且在所述车底板上配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横梁的四轮车的车身底部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提高车身底部的面刚性的方法,如开头所记载那样,在车底板上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有间隔的方式排列设置向车辆下侧突出的多个凹部,并在车底板上配设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横梁(参照专利文献1)。为了能够简单且精度良好地进行凹部的成形加工,将凹部分割为所述多个凹部,而不是将凹部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续的一个较长的凹部。以往,在这样的四轮车的车身底部构造中,如图6(a)~图6(c)所示,横梁4载置并接合于在车底板1上的彼此相邻的一对凹部11、12之间的平坦的车底板部分45。该平坦的车底板部分45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大于横梁4的宽度(包括横梁4的下端部的安装凸缘4F)。这是考虑到制造上的公差等而设定的。附图标记2表示车底板通道,附图标记3表示下边梁,附图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附图标记Rr表示车辆后方侧。采用所述图6(a)~图6(c)所示的构造,在横梁4的安装凸缘4F与车底板1的凹部11、12的端部11A、12A之间存在平面部分45a。在该情况下,相对于刚性较高的横梁4和车底板1的凹部11、12,所述平面部分45a的刚性变低。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在车底板振动时平面部分45a发生变形,产生促进振动等不良影响。即,在车底板1振动时,由于所述平面部分45a的刚性较低,因此,该平面部分45a会发生变形(参照图7(a)、图7(b),附图标记45Z表示变形部)。在该变形中,凹部11、12不怎么发生变形。由此,由于凹部11、12会上下振动(参照图7(b)),因此,对车室内声音、脚边的车底板振动会产生不良影响。图7(b)的双点划线表示振动前的凹部12。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手段,以往,追加设置了用于加强所述平面部分45a的加强构件或减振构件。其结果,在以往的构造中,这成为了导致增加车底板的重量及增加制作成本的主要原因。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75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那样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增加重量、不增加制作成本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振动特性的四轮车的车身底部构造。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如下一点,车底板设置有向车身下侧突出的多个凹部,多个所述凹部排列成沿车辆前后方向隔有间隔,所述车底板配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形状较长的横梁,所述横梁配置为跨越所述车底板的多个所述凹部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端部,且所述横梁与多个所述凹部的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周缘相交叉,所述横梁的基端部在所述横梁与所述车底板的所述凹部的开口周缘交叉的交叉部附近接合于所述车底板。(技术方案1)若采用所述结构,能够减小在与横梁接合的接合部附近形成的车底板的平面部,并且,凹部的纵壁(内周面)成为梁,在产生振动时不会产生车底板的变形起点。其结果,能够抑制车底板的振动的增幅。另外,由于车底板的刚性变高,因此,对提高车身的刚性也有效果。由此,能够节省用于加强所述平面部的加强构件、减振构件,从而能够抑制车底板的重量增加、制作成本的增加。(技术方案1)在本专利技术中,当所述车底板的多个所述凹部的彼此相对的一对所述端部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小于所述横梁的宽度时,能够起到如下作用。(技术方案2)能够进一步减小在与横梁接合的接合部附近形成的车底板的平面部。(技术方案2)在本专利技术中,当在所述凹部的所述端部设有鼓出部时,能够起到如下作用,该鼓出部向车辆上侧鼓出且该鼓出部的顶面接合于所述横梁的基端部。(技术方案3)在车底板的凹部的宽度(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凹部的振动有可能会变大,但通过设置所述鼓出部,可以提高凹部的面刚性,能够进一步降低车底板的振动。另外,通过将鼓出部用作与横梁接合的接合点,能够增加接合点的数量,从而能够增强接合强度。(技术方案3)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在不增加重量、不增加制作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振动特性的四轮车的车身底部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汽车的整体的图。图2是车身底部构造的俯视图。图3(a)是车底板的俯视图,图3(b)是图3(a)的纵剖侧视图,图3(c)是图3(b)的中央部分(横梁和其周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3(d)是前侧第2凹部和后侧第2凹部的放大图。图4是前侧第1凹部和后侧第1凹部的放大图。图5(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5(b)是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6(a)是以往的四轮车的车身底部构造的俯视图,图6(b)是图6(a)的A-A剖视图,图6(c)是图6(b)的中央部分(横梁和其周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7(a)是表示以往构造的问题点的图,与图6(a)的A-A截面相对应的图7(b)是图7(a)的右侧部分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底板;4、横梁(第1横梁);4F、横梁的基端部(安装凸缘);11、凹部(前侧第1凹部);11A、端部(前侧第1凹部的端部);11S、开口周缘(前侧第1凹部的开口周缘);12、凹部(后侧第1凹部);12A、端部(后侧第1凹部的端部);12S、开口周缘(后侧第1凹部的开口周缘);21、凹部(前侧第2凹部);21A、端部(前侧第2凹部的端部);21S、开口周缘(前侧第2凹部的开口周缘);22、凹部(后侧第2凹部);22A、端部(后侧第2凹部的端部);22S、开口周缘(后侧第2凹部的开口周缘);40、鼓出部。具体实施方式根据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在汽车100(相当于四轮车)的车底板1的左右中央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有向上方鼓出的车底板通道2。并且,将车底板通道2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边梁3连结的左右一对第1横梁4以左右排列的形式焊接接合于车底板通道2的左右两侧的车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第1横梁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另外,在第1横梁4的车辆前方侧Fr,将车底板通道2和左右的下边梁3连结起来的左右一对第2横梁5以左右排列的形式焊接接合于车底板通道2的左右两侧的车底板1的上表面。第2横梁5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在图2等图中,示出了车底板1的车底板通道2的右侧的部分、车底板通道2的右侧的第1横梁4等,未示出车底板1的车底板通道2的左侧的部分、车底板通道2的右侧的左侧的第1横梁4等。比车底板通道2靠右侧的构造和比车底板通道2靠左侧的构造相对于车身的左右中心线大致对称(大致左右对称)的。以下,说明位于车底板通道2的右侧的各零件的构造,省略位于左侧的各零件的构造的说明。第1横梁4的构造如图2、图3(c)所示,第1横梁4呈下侧开放的、截面为帽子的形状,其包括上壁4J和前后一对侧壁4S以及自各侧壁4S的下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突出的前后一对的安装凸缘4F(相当于横梁的基端部)。该前后一对的安装凸缘4F焊接接合于车底板1的上表面。在第1横梁4的上壁4J上焊接接合有前座用的座椅安装托架7。前座用的座椅安装托架7还焊接接合于所述第2横梁5的上壁5J。在后面,进一步详细说明第1横梁4与车底板1接合的接合构造。第1凹部11、12的构造如图3(a)所示,在比车底板通道2靠右侧的车底板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有间隔的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轮车的车身底部构造,车底板设置有向车身下侧突出的多个凹部,多个所述凹部排列成沿车辆前后方向隔有间隔,所述车底板配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形状较长的横梁,所述车身底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配置为跨越所述车底板的多个所述凹部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端部,且所述横梁与多个所述凹部的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周缘相交叉,所述横梁的基端部在所述横梁与所述车底板的所述凹部的开口周缘交叉的交叉部附近接合于所述车底板。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19 JP 2015-1622481.一种四轮车的车身底部构造,车底板设置有向车身下侧突出的多个凹部,多个所述凹部排列成沿车辆前后方向隔有间隔,所述车底板配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形状较长的横梁,所述车身底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配置为跨越所述车底板的多个所述凹部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端部,且所述横梁与多个所述凹部的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望月晋荣,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