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97335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9 1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能够降低对乘员施加的减速时的加速度。该车身构造(1)具有仪表板下面板(10)、外伸叉架(60)、仪表板横梁(80)和下纵梁(50)。在下纵梁(50)的内部,设置有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荷载而压缩强度比下纵梁(50)低的顶起加强件(53)。外伸叉架(60)与顶起加强件(53)的前端部(53b)结合。仪表板横梁(80)与下纵梁(50)的前端部(50a)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构造,尤其涉及仪表板下面板周围的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其具有沿着车身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的下纵梁,该车身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其具有: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前端结合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横梁(仪表板横梁);和与前侧车架的后端连结且与上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前端结合而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外伸叉架,具有轮罩部(轮拱形状部)的仪表板下部件(仪表板下面板)被夹持在上述仪表板横梁与上述外伸叉架之间而接合。由此,能够降低付与了小偏置(narrowoffset)碰撞荷载时的仪表板下部件的后退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3-169806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1)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的以往例中,由于使仪表板横梁和外伸叉架与下纵梁的前端结合,所以下纵梁的前端的强度增大。因此,在车辆彼此的重叠量少的小面积重叠(SmallOverlap)碰撞或向前柱的倾斜碰撞等时,下纵梁的前端难以压溃,无法良好地吸收碰撞能量。因此,担心会对乘员施加大的减速时加速度。此外,在上述的以往例中,在下纵梁的前端竖立设置有前柱,下纵梁与前柱之间的交叉部成为在小面积重叠碰撞等时承受碰撞荷载而折曲的前柱的折曲部。因此,由于前柱易向后方倾倒,所以担心车门开口部的形状变形,而使前侧车门变得难以打开。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以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对乘员施加的减速时加速度的车身构造为课题。此外,本专利技术以提供一种前柱难以向后方倾倒的车身构造为课题。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身构造具有:划分动力源装置室与车室的仪表板下面板;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动力源装置室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外伸叉架;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车室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将左右的前柱连接的仪表板横梁;和设在车身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在所述下纵梁的内部,设置有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荷载而压缩强度比所述下纵梁低的顶起加强件。所述外伸叉架与所述顶起加强件的前端部结合。所述仪表板横梁与所述下纵梁的前端部结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外伸叉架与顶起加强件的前端部结合,该顶起加强件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荷载而压缩强度比下纵梁低,所以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或向前柱的倾斜碰撞时,能够通过顶起加强件被压溃来吸收碰撞能量。因此,能够降低对乘员施加的减速时的加速度。此外,优选为,所述下纵梁具有车内侧的下纵梁内面板和车外侧的下纵梁外面板,在所述下纵梁内面板上,设有强度比该下纵梁内面板高的高强度部件。在该情况下,可以为,在所述外伸叉架与所述高强度部件的前端部之间设有压溃空间。此外,可以为,所述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在所述高强度部件的前方与所述下纵梁内面板结合。若这样,在碰撞时外伸叉架后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压溃空间被压溃来吸收碰撞能量。此外,即使外伸叉架后退,由于仪表板横梁由高强度部件从后方支承所以难以后退,能够抑制车室的变形。因此,能够同时实现碰撞能量的吸收促进和车室的变形抑制。此外,优选为在所述顶起加强件上形成有贯穿孔。若这样,在碰撞时能够使顶起加强件变得易压溃,并且谋求顶起加强件的轻量化。此外,优选为,所述顶起加强件具有由千斤顶支承的顶起部,在位于所述顶起部的上方的所述贯穿孔的周缘上形成有层差部。若这样,顶起加强件将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荷载变得脆弱而易压溃,另一方面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荷载而变得强。此外,优选为,所述车身构造具有: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动力源装置室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设在所述前侧车架与所述下纵梁之间的所述外伸叉架;和将所述前侧车架夹在中间地设在与所述外伸叉架相反的一侧的第1横向构件。在该情况下,可以为,通过所述仪表板横梁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形成第1闭合截面。可以为,通过所述外伸叉架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形成第2闭合截面。可以为,通过所述第1横向构件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形成第3闭合截面。可以为,所述第1闭合截面与所述第2闭合截面位于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所述第1闭合截面与所述第3闭合截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上。若这样,在因正面碰撞而对前侧车架施加了碰撞荷载的情况下,碰撞荷载会从前侧车架的后端传递至仪表板横梁。然后,仪表板横梁与第1闭合截面和第2闭合截面之间的截面重叠区域相比,截面强度低的第1闭合截面与第3闭合截面之间的截面错开区域后退的量(变形量)变大。由此,能够吸收碰撞能量而降低对乘员施加的减速时的加速度。此外,优选为,所述仪表板横梁与所述外伸叉架由高强度部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可以为,所述仪表板横梁具有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接合的横梁上凸缘以及横梁下凸缘。可以为,所述外伸叉架具有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接合的外伸叉架上凸缘部以及外伸叉架下凸缘部。可以为,所述横梁上凸缘与所述外伸叉架上凸缘部将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夹在中间地接合。可以为,所述外伸叉架下凸缘部与所述横梁下凸缘相比配置在后方。若这样,在小面积重叠碰撞等时,能够允许外伸叉架的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并且能够抑制仪表板横梁的变形而减轻对乘员腿部的损伤。此外,优选为,所述下纵梁内面板具有:钢板制的下纵梁内上部件,其具有角棱部;和下纵梁内下部件,其强度比所述下纵梁内上部件高。在该情况下,可以为,作为所述高强度部件的下纵梁加强面板以沿着所述角棱部配置的方式折曲。此外,可以为,所述下纵梁内上部件与所述下纵梁内下部件分别具有相互接合的接合凸缘,所述接合凸缘与底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重合并相互接合。若这样,能够一边谋求下纵梁内面板的轻量化,一边确保能够支承碰撞荷载的强度。此外,优选为,在所述下纵梁内面板的所述接合凸缘的附近部位上,设置有使紧固钩卡合的紧固托架。若这样,能够提高下纵梁内面板的接合凸缘的附近部位的强度。此外,优选为,所述车身构造还具有从前方封闭所述下纵梁的前端开口的盖部件。在该情况下,可以为,在所述顶起加强件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的前凸缘。可以为,所述外伸叉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外侧面以及所述仪表板下面板通过焊接而接合。可以为,所述外伸叉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所述顶起加强件的所述前凸缘和所述盖部件沿前后重合并由螺栓固定。若这样,由于运用焊接或螺栓而将部件彼此组装,所以能够无障碍地进行组装作业,并且提高部件之间的组装强度。此外,优选为,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构成轮拱的一部分的轮拱形状部,还具有从车室侧覆盖所述轮拱形状部的加强面板。在该情况下,可以为,所述仪表板横梁与所述加强面板一体地形成。若这样,由于仪表板横梁与加强面板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提高仪表板横梁相对于碰撞荷载的支承功能。此外,优选为,所述车身构造还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底板车架,其配置在底板的下表面且配置在所述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在该情况下,可以为,所述横梁与所述第1底板车架的前端部结合,且接近地配置在所述仪表板横梁的下方。若这样,在因正面碰撞而对前侧车架施加了碰撞荷载的情况下,碰撞荷载会从前侧车架的后端传递至仪表板横梁。虽然碰撞荷载也会传递至与仪表板横梁接近的横向构件,但横向构件支承在第1底板车架上,因此能够抑制横向构件向车室侧的变形。此外,优选为,所述车身构造还具有第2底板车架,其设置在底板的上表面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可以为,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划分动力源装置室与车室的仪表板下面板;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动力源装置室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外伸叉架;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车室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将左右的前柱连接的仪表板横梁;和设在车身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在所述下纵梁的内部设置有顶起加强件,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荷载所述顶起加强件压缩强度比所述下纵梁低,所述外伸叉架与所述顶起加强件的前端部结合,所述仪表板横梁与所述下纵梁的前端部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17 JP 2015-1843871.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划分动力源装置室与车室的仪表板下面板;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动力源装置室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外伸叉架;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车室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而将左右的前柱连接的仪表板横梁;和设在车身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在所述下纵梁的内部设置有顶起加强件,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荷载所述顶起加强件压缩强度比所述下纵梁低,所述外伸叉架与所述顶起加强件的前端部结合,所述仪表板横梁与所述下纵梁的前端部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纵梁具有车内侧的下纵梁内面板和车外侧的下纵梁外面板,在所述下纵梁内面板上,设有强度比该下纵梁内面板高的高强度部件,在所述外伸叉架与所述高强度部件的前端部之间设有压溃空间,所述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在所述高强度部件的前方与所述下纵梁内面板结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起加强件上形成有贯穿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起加强件具有由千斤顶支承的顶起部,在位于所述顶起部的上方的所述贯穿孔的周缘上形成有层差部。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在所述仪表板下面板的动力源装置室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设在所述前侧车架与所述下纵梁之间的所述外伸叉架;和将所述前侧车架夹在中间地设在与所述外伸叉架相反的一侧的第1横向构件,通过所述仪表板横梁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形成第1闭合截面,通过所述外伸叉架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形成第2闭合截面,通过所述第1横向构件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形成第3闭合截面,所述第1闭合截面和所述第2闭合截面位于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所述第1闭合截面和所述第3闭合截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上。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横梁与所述外伸叉架由高强度部件构成,所述仪表板横梁具有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接合的横梁上凸缘以及横梁下凸缘,所述外伸叉架具有与所述仪表板下面板接合的外伸叉架上凸缘部以及外伸叉架下凸缘部,所述横梁上凸缘与所述外伸叉架上凸缘部将所述仪表板下面板夹在中间地接合,所述外伸叉架下凸缘部与所述横梁下凸缘相比配置在后方。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真康芳贺辉丸川大雅镰田知仁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