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04338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2 12:03
一种车身构造(1),其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2);上端与车顶侧梁(2)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3);以及左右端部与车顶侧梁(2)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拱梁(4),支柱(3)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支柱加强筋(7),车顶拱梁(4)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车顶加强筋(10),以使支柱加强筋(7)与车顶加强筋(10)在车室内外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使支柱(3)与车顶拱梁(4)相互接合。在该结构中,能够兼顾实现支柱与车顶拱梁的接合部周围的刚性及强度的确保、以及通过部件件数的削减等而对车身重量增加的抑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等的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使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拱梁(roofarch)相对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接合的技术的现有例,能够举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技术:以提高车顶拱梁(车顶横梁,roofbow)的组装作业性为目的,相对于车顶侧梁从上方侧载置车顶拱梁并接合。另外,作为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与车顶拱梁一起相对于车顶侧梁接合的技术的现有例,能够举出专利文献2、3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技术:经由角撑板而将车顶拱梁(车顶梁)、支柱以及车顶侧梁的各内部件(侧内部件)接合。在该角撑板上形成有防止掉落部和防止偏移部,利用这些部件而在组装时使定位变得容易并防止角撑板的掉落。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在角撑板的前后端部形成爪部、且在该一对爪部之间形成加强筋。由此,使供爪部卡定的开口部在前后方向上偏移,并且借助加强筋而提高荷载传递效率。并且,记载有如下技术:使支柱装饰件的上端的卡定凸部与加强筋卡合,由此防止侧帘式气囊(sidecurtainairbag)展开时的支柱装饰件的脱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14986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9833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10670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为了将车顶拱梁载置于车顶侧梁而形成为将车顶拱梁的端部的截面压扁的构造,因该压扁后的部位而使得接合部周围的强度及刚性降低。若接合部周围的强度及刚性降低,则噪声和振动的抑制力有可能降低,或当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翻滚等时室内空间的变形量有可能变大。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是需要用于加强的角撑板的构造,因此部件件数增加,从而重量增加。(2)与将车顶拱梁与支柱直接连结的情况相比,荷载传递效率变差,与此相应地,接合部周围的刚性及强度降低。(3)为了提高刚性及强度,需要使车顶拱梁及支柱、角撑板等的部件实现厚板化或者追加加强部件,在该情况下,重量有所增加。(4)由于需要在车顶拱梁以及侧内部件上形成用于对防止掉落部以及防止偏移部进行卡定的开口部(该文献中记载的卡定部以及卡合部),因此,因这些开口部而使得刚性及强度降低。尤其是由于角撑板所配置的部位为车顶拱梁、车顶侧梁以及支柱交叉的部分,其要求的刚性及强度高,因此,需要通过厚板化、加强部件的追加来弥补由开口部引起的刚性及强度的降低,与此相应地,重量增加。(5)虽然在专利文献2中并未图示,但是,在车顶侧梁以及角撑板的室内侧,有时安装侧帘式气囊、以及将侧帘式气囊的室内侧覆盖的内装部件即车顶衬里、支柱装饰件。在该样式的情况下,大多采用借助爪而使支柱装饰件的上端与车顶衬里卡定的构造。然而,在该构造中,当侧帘式气囊展开时,有可能因其冲击而使得支柱装饰件脱落、并向室内侧飞出,从而无法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应对该问题。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虽然因加强筋的形成而提高了荷载传递效率,但由于是需要角撑板的构造,因此依然残留有部件件数增加而使得重量增加的所述(1)的问题、和将车顶拱梁与支柱直接连结的构造相比荷载传递效率容易变差的所述(2)的问题。另外,关于使支柱装饰件的卡定凸部与加强筋卡合的技术,存在如下问题。当使卡定凸部与加强筋卡合时,以不使支柱装饰件与支柱碰撞的方式,在使得支柱装饰件相对于支柱倾斜的状态下、即在使得卡定凸部相对于加强筋内的延伸设置空间倾斜的状态下插入该支柱装饰件。此时,若加强筋内的空间狭窄,则卡定凸部与角撑板的车室外侧的侧梁部件会发生干涉,从而组装作业性有可能降低。为了防止该干涉,考虑在侧梁部件上设置用于使插入时的卡定凸部避让的避让用的开口部。然而,当设置开口部时,车顶侧梁的刚性及强度容易降低。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能够兼顾实现支柱与车顶拱梁的接合部周围的刚性及强度的确保、以及通过部件件数的削减等而对车身重量的增加的抑制。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身构造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车顶侧梁;上端与上述车顶侧梁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以及左右端部与上述车顶侧梁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拱梁,上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柱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支柱加强筋,上述车顶拱梁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车顶加强筋,以使上述支柱加强筋与上述车顶加强筋在车室内外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使上述支柱与上述车顶拱梁相互接合。根据该车身构造,因刚性及强度高的加强筋彼此连续地形成而使得从支柱向车顶拱梁的荷载传递效率提高。由于是将支柱与车顶拱梁直接接合的构造,因此与以往的需要角撑板的构造相比荷载传递效率更优异。因而,支柱以及车顶拱梁的重叠部的刚性及强度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噪声和振动性能以及耐碰撞性能。而且,在满足了这些性能的基础上,通过使各部件的板厚减薄、或者废弃角撑板和其它加强部件而能够降低车身的重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柱加强筋以及上述车顶加强筋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多个,各支柱加强筋以及车顶加强筋以在车室内外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根据该车身构造,由于形成加强筋的棱线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柱以及车顶拱梁的重叠部的刚性及强度。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隔着上述支柱加强筋以及上述车顶加强筋的方式设置有将上述支柱与上述车顶拱梁接合的接合部。根据该车身构造,由于支柱与车顶拱梁之间的荷载传递经由两者的接合部进行,因此,通过将该接合部设置于隔着刚性及强度高的支柱加强筋、车顶加强筋的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柱与车顶拱梁的重叠部的刚性及强度。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接合部由上述车顶侧梁、上述支柱以及上述车顶拱梁这3张板的点焊焊接部构成。根据该车身构造,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而提高车顶侧梁、支柱以及车顶拱梁这3个部件的重叠部的刚性及强度。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将上述支柱的室内侧面覆盖的支柱装饰件,上述车顶拱梁与上述支柱的室内侧面接合,上述车顶加强筋的向车室内侧的突出量设定得比上述支柱加强筋的向车室内侧的突出量大,通过使上述车顶加强筋与上述支柱加强筋的室内侧面重叠,从而在上述车顶加强筋与上述支柱加强筋之间形成闭合截面部,上述支柱装饰件在上端具备通过插入于上述闭合截面部内而卡定的卡定部。根据该车身构造,能够通过使支柱加强筋与车顶加强筋重叠而形成的闭合截面部来提高重叠部的刚性及强度。另外,使支柱装饰件的卡定部卡定于该闭合截面部,从而无需设置以往所必需的开口部(在专利文献2中是对角撑板的防止掉落部进行卡定的开口部,在专利文献3中是用于使卡定凸部避让的避让用的开口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柱与车顶拱梁的重叠部的刚性及强度。并且,由于使卡定部卡定于刚性及强度高的闭合截面部,因此支柱装饰件的卡定力提高,即使在侧帘式气囊展开时受到其冲击也难以脱落。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柱加强筋、上述车顶加强筋以及上述卡定部分别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多个,且通过使各支柱加强筋以及车顶加强筋在车室内外方向上重叠,从而形成多个上述闭合截面部,上述卡定部分别卡定于各闭合截面部。根据该车身构造,因形成加强筋的棱线增加,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构造,其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车顶侧梁;上端与所述车顶侧梁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以及左右端部与所述车顶侧梁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拱梁,所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支柱加强筋,所述车顶拱梁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车顶加强筋,以使所述支柱加强筋与所述车顶加强筋在车室内外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使所述支柱与所述车顶拱梁相互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9.04 JP 2013-182652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车顶侧梁;上端与所述车顶侧梁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以及左右端部与所述车顶侧梁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拱梁,所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支柱加强筋,所述车顶拱梁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车顶加强筋,以使所述支柱加强筋与所述车顶加强筋在车室内外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使所述支柱与所述车顶拱梁相互接合,所述车身构造还具备将所述支柱的室内侧面覆盖的支柱装饰件,所述车顶拱梁与所述支柱的室内侧面接合,所述车顶加强筋的向车室内侧的突出量设定得比所述支柱加强筋的向车室内侧的突出量大,通过使所述车顶加强筋与所述支柱加强筋的室内侧面重叠,从而在所述车顶加强筋与所述支柱加强筋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村雅彦近藤佑一若井雅人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