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82879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3 21:02
具备后内板(12),该后内板(12)具有:形成尾门开口部(14)的后柱内板(16);以及形成车身后部的后门开口部(18)的后柱加强件(16),由分体部件构成后柱内板(16)和后柱加强件(20),设置有后柱内补强件(40),该后柱内补强件(40)配置为跨设于后柱内板(16)和后柱加强件(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设及包含后柱的。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备一体地构成的后柱内板的汽车的车身后部构 造。后柱内板的下部与后轮罩外板的上部接合。另外,后柱内板的后缘部与后口开口补强 件接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060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若也包含其它部件而一体地构成后柱,虽然具有部件件数减少的优点,但 是,直至涵盖无需确保刚性、强度的其它部分而使板厚形成得较厚,因此,车身重量与之相 应地增大。 另外,若也包含其它部件而一体地构成后柱,则一体成形的部件本身变大而使得 制造成本增加。 本专利技术的一般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一边确保需要的部分的刚 性、强度,一边分割构成而实现轻量化。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具备后内板,该后内板构成车身后部 的左右侧部的车室内侧板,并具有:形成尾口开口部的后柱内板;W及形成车身后部的后 口开口部的后柱加强件,上述的特征在于,由分体部件构成上述后柱内板和 上述后柱加强件,具备后柱内补强件,该后柱内补强件配置为跨设于上述后柱内板和上述 后柱加强件。 根据本专利技术,由分体部件构成后柱内板和后柱加强件,从而针对需要高刚性、高强 度化的部位能够选择板厚厚的部件或具有高刚性的材质的部件,另一方面,针对需要轻量 化的部位能够选择板厚薄的部件或材质轻的部件。其结果,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分割构成W往 的一体化的后柱、且将部件W适当的材质适当的部位配置,能够兼顾实现高刚性、高强度化 和轻量化。 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将后柱内补强件配置为跨设于后柱内板和后柱加强件运2个 部件而进行加强。由此,能够抑制分割构成的部分的刚性、强度的下降而确保期望的刚性、 强度。其结果,在本专利技术中,作为后柱整体,能够使高刚性、高强度化和轻量化协调。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后柱错固补板,该后柱错固补板与上述后柱内板接 合而构成闭合截面,上述后柱内补强件的后端与上述后柱错固补板接合。 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后柱内补强件的后端与构成闭合截面的后柱错固补板接合, 能够进一步提高后柱的刚性、强度。 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后柱内补强件具备:筋部,其从与上述后柱错固补 板的接合部朝向车身前方侧延伸;W及补强件凸缘,其设置于上述筋部的前方侧,并与在上 述后柱加强件中形成后口开口凸缘的加强件凸缘接合。 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筋部,能够提高后柱加强件本身的刚性、强度。另外,通过将 补强件凸缘与后口开口凸缘接合,能够提高后柱加强件的组装时的刚性、强度。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车顶侧梁内部件,该车顶侧梁内部件相对于上述后 内板分体构成,并且与上述后柱内板的上端及上述后柱加强件的上端接合、且沿车辆前后 方向延伸,上述车顶侧梁内部件具备:梁侧壁,其沿上下方向延伸;梁下壁,其从上述梁侧 壁的下端朝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W及梁凸缘,其从上述梁下壁的车宽外侧端部朝下方延 伸,上述后内板具备:板侧壁,其与上述梁凸缘并行地沿上下方向延伸;W及板上壁,其从 上述板侧壁的上端W沿着上述梁下壁的方式朝车宽中央侧延伸。 根据本专利技术,由分体部件构成后内板和车顶侧梁内部件,从而针对需要高刚性、高 强度化的部位能够选择板厚厚的部件、具有高刚性的材质的部件,另一方面,针对需要轻量 化的部位能够选择板厚薄的部件、材质较轻的部件。其结果,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分割构成W 往的一体化的后柱、且将部件W适当的材质适当的部位配置,能够兼顾实现高刚性、高强度 化W及轻量化。[001引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构成为:利用设置于构成后内板的板侧壁与板上壁之间的棱线 部,将设置于构成车顶侧梁内部件的梁下壁与梁凸缘之间的棱线部覆盖。由此,能够进一步 提高后柱的刚性、强度。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后内板具有板凸缘,该板凸缘从上述板上壁的车宽 内侧端部W沿着上述梁侧壁的方式朝上方延伸。 根据本专利技术,构成为:利用设置于构成后内板的板凸缘与板上壁之间的棱线部,将 设置于构成车顶侧梁内部件的梁侧壁与梁下壁之间的棱线部覆盖,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后 柱的刚性、强度。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板凸缘具有第1加强件筋部,并隔着上述第1加强 件筋部而与上述梁侧壁接合。 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1加强件筋部,能够提高构成后内板的板凸缘的刚性、强 度。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后柱内板或者上述后柱加强件的任一方,W使上 述车顶侧梁内部件、上述后柱内板W及上述后柱加强件运3者不重叠的方式设置有切缺 部。 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切缺部,能够避免车顶侧梁内部件、后柱内板W及后柱加强 件运3者重叠。由此,例如进一步避免了在使后柱外板重叠时运4个部件重叠的情况,例如 能够抑制对重叠部位进行焊接(例如点焊)时的接合力(结合力)的降低。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切缺部设置于上述后柱内板,上述后柱加强件具有 第2加强件筋部,该第2加强件筋部W跨着上述切缺部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 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切缺部设置于后柱内板,能够使第2加强件筋部沿上下方向 延伸。另外,使第2加强件筋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从而能够提高后柱加强件整体的刚性、强 度。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后柱内板由板厚比上述后柱加强件的板厚厚,或者 高刚性、高强度的部件构成,在上述后柱加强件设置有上述板侧壁、上述板上壁W及上述板 凸缘。 根据本专利技术,与后柱加强件相比,使后柱内板由形成得板厚厚,或者具有高刚性、 高强度的部件构成。由此,容易相对于后柱加强件而形成板侧壁、板上壁W及板凸缘,能够 提高后柱加强件的成形性。[002引专利技术效果 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获得一种,该一边能确保必要的部 分的刚性、强度,一边能分割构成而实现轻量化。【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室内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设及的的车辆后 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的横剖视图。 图4是将后柱外板拆下后的车辆后部的从车外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003引图5的(a)是图4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的化)是示出在后柱内板的切缺部中 该切口的部分的局部放大立体图。[003引图6是沿着图5的(a)的VI-VI线的纵剖视图。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003引图8是从车外侧观察后内板W及后柱加强件的上部侧的透视侧视图。 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横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8的X-X线的横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从车室内观 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设及的的车辆后部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局 部放大立体图,图3是沿着图2的线的横剖视图。此外,各图中由箭头示出的"前 后"W及"上下"表示车身的前后方向W及上下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的左右方向 (车宽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10具备构成车身后部的左右侧部的车室内侧板的一对后 内板12、12。不过,图1中仅图示出右侧的后内板12而省略了左侧的后内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备后内板,该后内板构成车身后部的左右侧部的车室内侧板,并具有:形成尾门开口部的后柱内板;以及形成车身后部的后门开口部的后柱加强件,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由分体部件构成所述后柱内板和所述后柱加强件,具备后柱内补强件,该后柱内补强件配置为跨设于所述后柱内板和所述后柱加强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学宫崎秀规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