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架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24053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9 03:56
车身架构造具有侧车架(11)、副车架(22)、车室侧支承部件(35)、底板下车架(15)、和连接支承件(30),所述副车架(22)具有远离侧紧固部(22m)、接近侧紧固部(22u)、和中央折点(27),所述连接支承件(30)的第一端部侧与所述接近侧紧固部(22u)一同,能够抽出地紧固在所述车室侧支承部件(35)的下表面上,并且第二端部侧紧固在所述底板下车架(15)上,对所述连接支承件(30)的所述第二端部侧进行紧固的螺母(38)保持在所述连接支承件(30)的从底板通道部远离一侧的侧壁上,支承螺栓(39)从底板通道部(18)的下方侧以车宽方向为轴而紧固于所述螺母(38)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四轮车辆的车室的前部侧或后部侧的车身架构造。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车身架构造。本申请基于2012年5月18日在日本国提出的日本特愿2012-114580号、2012年5月31日在日本国提出的日本特愿2012-125160号、2012年5月31日在日本国提出的日本特愿2012-125161号、以及2012年9月12日在日本国提出的日本特愿2012-200850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中公知一种技术,在车辆正面碰撞时,通过使位于前横梁后方的下构件向下方弯曲,使支承在下构件上的稳定器(stabilizer)等悬架部件向下方位移,由此,确保车身前部的压溃行程(crash stroke)(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作为确保车辆正面碰撞时的压溃行程的技术,公知如下技术:在车身前部的下方侧设置对悬架部件进行支承的副车架,在车辆正面碰撞时,使副车架的后部侧的车身固定部强制地分离(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身架构造中,副车架的后端部通过螺栓和螺母而紧固固定在车室侧车架上,并且,设有在车辆正面碰撞时通过火药的推力而将所述螺母松缓的转动杆臂。在采用了该车身架构造的情况下,若在车辆正面碰撞时转动杆臂通过火药推力而将螺母松缓,则副车架的后端部与螺栓一同落向下方,由此,所搭载的悬架部件会向下方位移。另外,公知如下技术:在车身前部的下部具有支承悬架部件的副车架,相对于对该副车架的后端部进行固定的螺栓,以正面碰撞为契机使火药爆炸而将螺母松缓,并使用于将设在副车架后端的螺栓抽出的转动杆臂旋转,由此,将螺栓抽出而使悬架部件向下方位移,从而确保车身前部的压溃行程(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47598号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004826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输入有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时,使下构件向下方弯曲变形。因此,虽然碰撞时支承在下构件上的悬架部件难以与车室侧的部件发生干涉,但在随着碰撞而车身变形发展时,无法将下构件和悬架部件可靠地向车室下方诱导。即,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下构件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发生当中折曲。因此,即使车身前部的变形发展,下构件的基端侧的车身连结部也维持在大致固定位置上,难以使下构件和悬架部件潜入到车室下方。另外,专利文献2的技术在输入有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时,通过火药的推力将螺栓紧固部的螺母松缓,由此,将紧固副车架的螺栓抽出。因此,虽然能够在碰撞时使副车架的端部从车身完全脱离,但是,副车架的端部的紧固部的构造变得复杂,易于成为车辆的重量增加和产品成本高涨的原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供一种车身架构造,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将副车架可靠地向车室下方诱导,并能够不会导致车辆的重量增加和产品成本高涨地、谋求车辆的压溃行程的增大。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以下构件在碰撞时发生变形为前提。因此,前横梁与底板面板的结合力变弱。因此,为了确保悬架支承刚性,对横梁和前侧车架的加强变得不可或缺,具有无法避免重量增加的课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为在副车架上支承悬架部件的构造。因此,虽然解决了重量增加的问题,但是,副车架和转动杆臂在从车身脱离后结合关系消失,因此,具有无法将副车架可靠地向车身下方诱导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案以提供如下的汽车的车身架构造为另一目的,在该汽车的车身架构造中,在车身前部或车身后部的碰撞时,通过将副车架可靠地向车身下方诱导,确保可吸收能量的车身前部或车身后部的压溃行程,能够防止副车架与车身的干涉。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身架构造中,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了以下结构。(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的车身架构造,具有:侧车架,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在车室的前方侧或后方侧;副车架,其配置在所述侧车架的下方,并支承悬架部件;车室侧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车室的前部或后部的外侧下方,并支承所述副车架的与所述车室接近一侧的端部;底板下车架,其沿着所述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车室的与底板通道部相邻的底板的层差部的下方;和连接支承件,其跨着所述副车架的与车室接近一侧的端部和所述底板下车架而配置,并将两者连结,所述副车架具有:远离侧紧固部,其通过远离所述车室一侧的端部而紧固在所述侧车架的延伸端侧的部件上;接近侧紧固部,其通过接近所述车室一侧的端部而从下方侧紧固固定在所述车室侧支承部件上;和中央折点,其在所述远离侧紧固部与所述接近侧紧固部之间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朝向下方折曲,所述连接支承件的第一端部侧与所述接近侧紧固部一同,能够抽出地紧固在所述车室侧支承部件的下表面上,并且,第二端部侧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支承螺栓和与所述支承螺栓螺合的螺母而紧固在所述底板下车架上,对所述连接支承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侧进行紧固的所述螺母保持在所述连接支承件的从所述底板通道部远离一侧的侧壁上,所述支承螺栓从所述底板通道部的下方侧紧固于所述螺母中。在本专利技术的情况下,当在侧车架的延伸端侧输入有车身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时,侧车架会压缩变形,同时在副车架的远离侧紧固部上也会输入有碰撞载荷。当在远离侧紧固部上输入有碰撞载荷时,副车架在中央折点向下方折曲,并且接近侧紧固部与连接支承件的一端部侧一同向车室侧支承部件的下方抽出。当随着碰撞产生的变形从该状态进一步发展时,副车架的车室侧的端部与连接支承件一同,以支承螺栓为中心向下方转动。另外,在车身组装时,在将连接支承件的另一端部侧紧固在底板下车架上的情况下,在底板通道部的下方位置进行支承螺栓相对于螺母的紧固。(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螺母与螺母罩一体地组装,该螺母罩具有与所述连接支承件的侧壁卡定的卡合爪。在该情况下,在将连接支承件的另一端部侧紧固于底板下车架上时,预先使与螺母一体化的螺母罩的卡合爪与连接支承件的侧壁卡定,并在该状态下相对于螺母罩内的螺母来进行支承螺栓的紧固。(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为,在所述连接支承件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支承螺栓穿插的螺栓穿插部,所述螺母具有与所述连接支承件的侧壁的所述螺栓穿插部卡定来限制旋转的限制突起。在该情况下,当将支承螺栓紧固于螺母中时,经由限制突起从连接支承件对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架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侧车架,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在车室的前方侧或后方侧;副车架,其配置在所述侧车架的下方,并支承悬架部件;车室侧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车室的前部或后部的外侧下方,并支承所述副车架的与所述车室接近一侧的端部;底板下车架,其沿着所述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车室的与底板通道部相邻的底板的层差部的下方;和连接支承件,其跨着所述副车架的与车室接近一侧的端部和所述底板下车架而配置,并将两者连结,所述副车架具有:远离侧紧固部,其通过远离所述车室一侧的端部而紧固在所述侧车架的延伸端侧的部件上;接近侧紧固部,其通过接近所述车室一侧的端部而从下方侧紧固固定在所述车室侧支承部件上;和中央折点,其在所述远离侧紧固部与所述接近侧紧固部之间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朝向下方折曲,所述连接支承件的第一端部侧与所述接近侧紧固部一同,能够抽出地紧固在所述车室侧支承部件的下表面上,并且,第二端部侧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支承螺栓和与所述支承螺栓螺合的螺母而紧固在所述底板下车架上,对所述连接支承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侧进行紧固的所述螺母保持在所述连接支承件的从所述底板通道部远离一侧的侧壁上,所述支承螺栓从所述底板通道部的下方侧紧固于所述螺母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5.18 JP 2012-114580;2012.05.31 JP 2012-125161.一种车身架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侧车架,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在车室的前方侧或后方侧;
副车架,其配置在所述侧车架的下方,并支承悬架部件;
车室侧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车室的前部或后部的外侧下方,
并支承所述副车架的与所述车室接近一侧的端部;
底板下车架,其沿着所述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车室的与底
板通道部相邻的底板的层差部的下方;和
连接支承件,其跨着所述副车架的与车室接近一侧的端部和所
述底板下车架而配置,并将两者连结,
所述副车架具有:
远离侧紧固部,其通过远离所述车室一侧的端部而紧固在所述
侧车架的延伸端侧的部件上;
接近侧紧固部,其通过接近所述车室一侧的端部而从下方侧紧
固固定在所述车室侧支承部件上;和
中央折点,其在所述远离侧紧固部与所述接近侧紧固部之间的
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朝向下方折曲,
所述连接支承件的第一端部侧与所述接近侧紧固部一同,能够
抽出地紧固在所述车室侧支承部件的下表面上,并且,第二端部侧
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支承螺栓和与所述支承螺栓螺合的螺母而紧
固在所述底板下车架上,
对所述连接支承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侧进行紧固的所述螺母保持
在所述连接支承件的从所述底板通道部远离一侧的侧壁上,
所述支承螺栓从所述底板通道部的下方侧紧固于所述螺母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与螺母罩一体地组装,该螺母罩具有与所述连接支承
件的侧壁卡定的卡合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支承件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支承螺栓穿插的螺栓穿
插部,
所述螺母具有与所述连接支承件的侧壁的所述螺栓穿插部卡定
来限制旋转的限制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架构造,其特征在
于,
在所述连接支承件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支承螺栓穿插的螺栓穿
插部,
在所述螺栓穿插部上设有允许位移部,该允许位移部在所述车
身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允许随着所述副车架的所述车身
前后方向的位移而产生的所述连接支承件与所述支承螺栓的相对位
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架构造,其特征在
于,
在所述连接支承件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支承螺栓穿插的螺栓穿
插部,
所述螺栓穿插部通过切缺槽而构成,该切缺槽在所述车身前后
方向的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允许随着所述副车架的下方位移而产生
的所述连接支承件从所述支承螺栓的脱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承件具有在所述车身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下方
成凸状的下方凸形状部,
在供所述副车架的所述接近侧紧固部安装的所述车室侧支承部
件上设有脆弱部,该脆弱部通过向下方的载荷而容易使紧固件从所
述车室侧支承部件脱离,
所述下方凸形状部的顶点通过所述副车架的所述中央折点和所
述接近侧紧固部而形成桁架构造,并且即使在所述副车架的初期状
态及碰撞中的所述副车架的接地状态下,所述下方凸形状部的顶点
也位于将所述中央折点和所述连接支承件的紧固中心连结的直线的

\t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供所述副车架的所述接近侧紧固部紧固的所述车室侧支承部
件上设有重合的加强板,
所述脆弱部是位于所述车室侧支承部件的所述紧固件的穿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康哲有马哲宽冈田英之船越昭人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