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54720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1 03:29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长的侧梁主体(3)的前端,接合沿车宽方向延长的保险杠加强件(7)。在保险杠加强件(7)的车宽方向端部,设有比保险杠加强件(7)和保险杠托架(5)的结合部(5a)更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端部(7a)。在该突出端部(7a)设有向车身后方延长的角撑板(13)。在比角撑板(13)更靠车身后方的侧梁主体(3)的外侧面上,安装有限制器(21)。限制器(21)处于与成为动力传动系单元(23)的安装部的侧梁(3)的装配部(25)对应的位置。在比侧梁(3)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位置受到来自前方的障碍物(N)的碰撞而将侧梁(3)压坏时,角撑板(13)被限制器(21)阻挡而抑制侧梁主体(3)的压坏,增大了限制器(21)对角撑板(13)的阻挡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长的侧梁主体(3)的前端,接合沿车宽方向延长的保险杠加强件(7)。在保险杠加强件(7)的车宽方向端部,设有比保险杠加强件(7)和保险杠托架(5)的结合部(5a)更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端部(7a)。在该突出端部(7a)设有向车身后方延长的角撑板(13)。在比角撑板(13)更靠车身后方的侧梁主体(3)的外侧面上,安装有限制器(21)。限制器(21)处于与成为动力传动系单元(23)的安装部的侧梁(3)的装配部(25)对应的位置。在比侧梁(3)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位置受到来自前方的障碍物(N)的碰撞而将侧梁(3)压坏时,角撑板(13)被限制器(21)阻挡而抑制侧梁主体(3)的压坏,增大了限制器(21)对角撑板(13)的阻挡力。【专利说明】车身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侧梁周边的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车身的侧部,沿车身的前后方向配设有侧梁。在此,在比侧梁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有时产生障碍物从车身前方碰撞车身的微小接触碰撞。作为该微小接触碰撞(minimal rap collis1n)时的对策,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技术。 在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中,在侧梁的前端沿沿车宽方向配设有保险杠加强件。另外,从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起,朝向后方延伸有加强延伸件。在加强延伸件上,形成有在侧梁侧形成为凸状的凸部。在微小接触碰撞时,凸部与侧梁抵接而产生抗力,此时,凸部被设于侧梁的止动架阻挡,防止其向后方偏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 213739号公报 所述现有的车身前部构造利用侧梁侧部的止动架阻挡加强延伸件的凸部,但是,对止动架周边的强度没有特别考虑,因此,在前面碰撞时,止动架有可能脱落。另外,止动架的安装部产生变形,加强延伸件也有可能不能由止动架充分阻挡。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碰撞负荷输入到比车身的侧梁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位置的部位的前面碰撞时,使阻挡部对负荷传递部件的阻挡力增大。 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为,在与侧梁的前端部连结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附近,设有向车身后方突出的负荷传递部件,在侧梁上设有阻挡部,该阻挡部在该负荷传递部件受到来自车身前方的冲击负荷而向车身后方移动时与其抵接而阻挡其移动,在与该阻挡部对应的位置的侧梁设有增强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中箭头A方向看配设于图1的车身前部的角撑板的立体图; 图3是配设于图1的车身前部的限制器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1的车身前部简化后的平面图,并表示在比侧梁更靠车宽方向的左侧,障碍物与车身碰撞的状态; 图5是图4的B —B剖视图; 图6是表示相对于图4,角撑板因障碍物而后退并与限制器抵接的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7是表示相对于图6,障碍物被角撑板的倾斜部引导,车辆相对于障碍物向右斜前方进行相对移动的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8是表示障碍物与车辆的左前部在比侧梁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碰撞的状态的作用说明图,(a)表示碰撞之前的状态、(b)表示碰撞后的状态。 符号说明 I 车身 2 侧梁 7保险杠加强件 13角撑板(负荷传递部件) 13b角撑板的前方倾斜面(倾斜部) 21限制器(阻挡部) 23动力传动系单元(动力传动系) 25侧梁向动力传动系的安装部(安装部) 43、45增强部件(增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FR表示车辆前方侧。 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车身I具备在车身的两侧部的下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梁2。该侧梁2由侧梁主体3、安装在侧梁主体3的前端的保险杠托架5构成,这些侧梁主体3及保险杠托架5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这些左右一对保险杠托架5的前端彼此之间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加强件7相连结。 在侧梁主体3的前端部(侧梁主体3的与保险杠托架5的结合部的附近),配设有向下方延伸的连结部件9。具体地说,连结部件9的上端部固定于侧梁主体3的下面,在连结部件9的下端部连结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横梁11。在保险杠加强件7的车身前方侧的前面,安装有未图示的冲击吸收部件,在该冲击吸收部件的前方,配设有未图示的保险杠面板。由这些保险杠加强件7、冲击吸收部件及保险杠面板构成前保险杠。 保险杠加强件7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形成于比其与保险杠托架5的结合部5a更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端部7a。在该突出端部7a的车身后方侧,例如通过焊接结合有作为负荷传递部件的前保险杠角撑板(下面,只称作角撑板)13。另外,该角撑板13设于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但在图1中,只表示出了车身左侧的角撑板13,省略了右侧的角撑板。另外,还省略了配设于车宽方向的左侧的连结部件9的上部。 角撑板13使车身前方侧的端部与保险杠加强件7的突出端部7a的车身后方侧结合,从该结合部分朝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形成俯视三角形状。即,该角撑板13具备:车宽方向内侧面13a,其与保险杠托架5及侧梁主体3的外侧面相对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方倾斜面13b,其作为倾斜部从车身前方侧的端部以随着向车身后方进行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前进的方式延伸;后方倾斜面13c,其连结车宽方向内侧面13a的车身后方侧的端部和前方倾斜面13b的车身后方侧的端部。 在车宽方向内侧面13a,以比凸缘结合部15更靠车身前方侧的部分成为比车身后方侧的部分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在比凸缘结合部15更靠车身后方侧形成有台阶部13d。由此,在车辆碰撞时角撑板13向后方移动时,能够避免角撑板13相对于侧梁主体3和保险杠托架5之间的凸缘结合部15的干涉。使角撑板13的比所述台阶部13d更靠车身后方侧的一部位通过暂时止动部件17卡动于侧梁主体3的外侧部。 前方倾斜面13b贯穿前后方向的全长形成大致平面状,俯视时,车身后方侧以相对于前方侧成为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倾斜。在该前方倾斜面13b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部和车宽方向内侧面13a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端面部13e。使该端面部13e与保险杠加强件7的突出端部7a的后部结合。另外,在后方倾斜面13c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凹部13f。 如图2所示,上述角撑板13采用沿车身前后方向接合固定有多个中空的铝制的方棒料191?198的构造。多个方棒料191?198中,从用箭头FR表示的车身前方侧的方棒料192到后方侧的方棒料196这五个为长方体形状。成为车宽方向的内侧(在图2中,纸面眼前侧)开口、车宽方向的外侧封闭的中空部件。通过该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封闭部位形成所述图1所示的倾斜面13b。另外,在方棒料195的开口侧形成有所述台阶部13d。 所述五个方棒料192?196中配置于车身最前方侧的方棒料192的长度最短,配置于车身最后方侧的方棒料196的长度最长,从车身前方侧的方棒料朝向后方侧的方棒料,以长度逐渐变长的方式变化。另外,所谓该长度是沿着连结所述方棒料的开口侧和封闭侧的方向的长度。 在所述车身前方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侧梁,其设于车身侧部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保险杠加强件,其与该侧梁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部连结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负荷传递部件,其设于该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的端部,并朝向车身后方突出;阻挡部,其设于所述侧梁,在所述负荷传递部件受到来自车身前方的冲击负荷而向车身后方移动时,阻挡负荷传递部件;增强部,其设于与该阻挡部对应的位置的所述侧梁的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久保隆夫井出博之岛清人绪方壮渡边昌也伊藤久泰西田俊德城广成伏木田洁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