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79692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3 1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能够防止隔板构成部件的闭合截面的开口现象并确保适于操纵稳定性的刚性。车身前部构造具有支承散热器(17)的矩形的隔板(16),在隔板(16)上具有:在隔板(16)的两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隔板侧部件(31、32);和在隔板侧部件(31、32)的下端(31b、32b)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下部件(34),隔板下部件(34)形成得比一对隔板侧部件(31、32)间的距离短,在隔板下部件(34)与隔板侧部件(31、32)之间具有沿车宽方向架设的一对伸出部(38、38),通过隔板下部件(34)的两端(34a、34a)支承散热器(17),并且隔板下部件(34)以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的方式接合在一对伸出部(38、38)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设置在车身前部的、支承散热器的矩形的隔板的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存在如下结构:在左右前侧梁的前端部之间结合有横梁,在左右前侧梁的前端部与散热器芯上部件的左右两端部之间分别设置有散热器芯侧部件,并且设有连接散热器芯侧部件的下端的散热器芯上部件(隔板下部件)。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由于将隔板下部件分割构成为散热器芯侧部件连接部和隔板下部件主体部,因此能够简化隔板下部件的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存在如下结构:当来自车辆前方侧的外力作用在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热交换器上时,能够使热交换器相对于车身维持支承状态并向车辆后方侧移动规定距离。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散热器的下端被从隔板向前方延伸的凸缘支承,当发生前方碰撞时散热器能够向后方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存在如下结构:从散热器芯支承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突出设置有托架,热交换器的车辆搭载销固定在托架的固定孔中。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散热器的下端被从隔板向前方延伸的凸缘支承,能够将热交换器搭载在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存在如下结构:其具有:在发动机室内的上部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且支承热交换器的上部的散热器支承部上部件;和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下部、且支承热交换器的支承面朝车辆下方下凹的散热器支承部下部件。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通过对支承面的凹陷的深度进行调整,在车身上不论大型散热器还是小型散热器均能够搭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存在如下散热器芯支承部(隔板),其能够安装同时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散热器和冷凝器这2种热交换器。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设置分体托架来支承散热器的下端,从而能够应对于热交换器的支承的多样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存在以如下方式构成的散热器芯支承部(隔板):将突出设置在热交换器(散热器)的上端部的支承销通过设置于散热器芯支承部侧的上托架、和相对于上托架在前后方向被插入固定的帽盖包裹固定。另外,设置分体托架来支承散热器的下端。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能够应对于热交换器的支承的多样性,另外,通过将热交换器(散热器)的支承销包裹固定,能够容易地进行散热器的拆卸(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存在如下结构:支承散热器的散热器板的两侧固定设置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车架上,并且散热器板的两侧经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而连结。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散热器板(隔板)的隔板侧部件形成为L字状,通过去除隔板下部件的中央部分能够实现车身的轻量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7。)。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存在以下结构:其具有:沿着构成发动机室的侧壁的挡泥板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和在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方部支承散热器的框状的前端部件(隔板),并且构成为隔板的隔板下部件上下重合。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能够确保隔板的刚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767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3296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68689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331440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349924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7-237889号公报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6-192983号公报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5-4732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I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将隔板下部件分割构成。但是,既然是分割构成就想要通过分割构成的部件提升例如确保适于操纵稳定性的刚性等附加价值。在专利文献2、3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从隔板下部件向前方延伸的凸缘支承散热器的下端。但是,当由上述凸缘支承散热器的下端时,无法确保用于吸收碰撞载荷的适当的行程。尤其是在大型散热器中,并且若在散热器的前方具有冷凝器,则更容易发生上述现象。在专利文献4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隔板下部件设有调整散热器的高度的凹部。但是,由于在隔板下部件设有调整散热器的高度的凹部的部位的截面惯性矩减小,所以隔板下部件容易弯曲变形而难以确保隔板的刚性。在专利文献5、6的车身前部构造中,设置分体托架来支承散热器的下端。但是,当设置分体托架的托架时会导致零部件数量的增加。在专利文献7的车身前部构造中,隔板侧部件形成为L字状。但是,隔板侧部件形成为L字状、且由L字状部分支承散热器的话,会发生L字状部分开裂的现象而有损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在专利文献8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将隔板下部件上下重叠。但是,隔板下部件上下重叠的话,会导致隔板的重量增加。以往,支承发动机的副车架在上下方向直接紧固固定在骨架部件上而确保了车身刚性。因此,为了不随行驶时的路面状况给操纵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通过矩形副车架前方的横梁确保发动机前部的刚性,隔板下部件不要求具有那种程度的刚性。但是,最近由于需求多样化而多设定多种发动机形式,尤其是在搭载V6发动机等摆动大的发动机的情况下,从抑制振动传递的观点出发,不将用于支承发动机的副车架直接固定在骨架部件上而是经由橡胶衬套等安装件进行安装,因此难以通过副车架来确保操纵稳定性所要求的车身前部的车身刚性。另一方面,行驶中作用有各种行驶载荷。特别是在隔板的下方端部输入有左右方向的载荷,为了不给操纵稳定性带来影响,需要确保隔板下部件具有适当的截面积。另外,也需要通过确保适当的刚性来改变车身固有的频率,从而通过避免与发动机摆动的共振来减少振动。再有,可知如下情况:由于隔板下部件输入有左右方向的载荷,因此隔板下部件的前壁被向前方顶出,在隔板整体上作用有从斜前上方向斜后下方往复的力矩,因此产生由帽形截面和其上盖形成的闭合截面发生变形的现象(称作开口现象)。S卩,谋求能够应对于确保操纵稳定性并抑制振动的产生、作为隔板原本的散热器支承功能对于随着发动机变更的散热器尺寸变更也不会增加零部件数量和制造工时的构造。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隔板构成部件的闭合截面的开口现象并确保适于操纵稳定性的刚性的车身前部构造。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与发动机摆动频率的共振而抑制振动的车身前部构造。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设置其他部件的情况下根据散热器的尺寸容易地进行高度方向的调整的车身前部构造。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可确保适于操纵稳定性的刚性的截面积的车身前部构造。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置在车身前部的、支承散热器的矩形的隔板,其特征在于,隔板上具有:在隔板的两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隔板侧部件;和在隔板侧部件的下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下部件,隔板下部件形成得比一对隔板侧部间的距离短,在隔板下部件与隔板侧部件之间具有沿车宽方向架设的一对伸出部,通过隔板下部件的两端支承散热器,并且隔板下部件以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的方式接合在一对伸出部内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隔板下部件,由剖面观察时形成为U字状的主体部和从上方封闭主体部的盖部形成闭合截面,并具有从隔板下部件的两端向车宽外侧延伸、且支承散热器的散热器支承部,散热器支承部与主体部和伸出部双方接合。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伸出部剖面观察时形成为U字状并以从下方覆盖主体部的方式接合,前方观察时大致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置在车身前部的、支承散热器的矩形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具有:在所述隔板的两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隔板侧部件;和在所述隔板侧部件的下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下部件,所述隔板下部件形成得比所述一对隔板侧部件间的距离短,在所述隔板下部件与所述隔板侧部件之间具有沿车宽方向架设的一对伸出部,通过所述隔板下部件的两端支承所述散热器,并且所述隔板下部件以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的方式接合在所述一对伸出部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部祐也小泉清仁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