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045313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22 1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具备:前侧架,其在车辆的前部侧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载荷传递块,其是将前侧架的后部与其他骨架构件连结的铸造部件,载荷传递块具有:框架插入部,其向前方侧开口,供前侧架的后部区域从该开口插入;载荷支承壁,其从开口的缘部向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立起,在前侧架的比向框架插入部插入的部位靠前方的位置设有沿着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并与载荷支承壁的前表面抵靠的托架,前侧架在后部区域插入到载荷传递块的框架插入部的状态下,被第一紧固构件从上下方向紧固固定于该框架插入部的周壁,并被第二紧固构件从车宽方向紧固固定于周壁,托架通过第三紧固构件从前后方向紧固固定于载荷传递块的载荷支承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前部结构。本申请基于在2023年10月19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23-180520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1、近年来,提供向可持续的输送系统的访问的各种努力越发活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致力于通过与车身刚性的提高相关的研究来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2、作为车身的前部结构,已知有在车辆前部的左右的侧方配置有一对前侧架,前侧架的后部经由载荷传递块与另外的骨架构件连结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166853号公报)。

3、在日本特开2002-166853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载荷传递块由兼作为支柱外壳(strut housing)的上块和与上块的下端结合的下块构成,在上块与下块之间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嵌合孔。上块和下块分别通过铸造而形成为一体。在通过上块和下块形成的嵌合孔嵌入前侧架的后部区域。

4、在该车身前部结构的情况下,在构成上块侧的嵌合孔一部分的部分设置有与前侧架的后部区域的侧面抵接的板状部,该板状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前侧架的侧面。在将前侧架的后部区域焊接固定于上块之后,将下块与前侧架连结。此时,在形成于上块与下块之间的嵌合孔的内侧以嵌合状态配置前侧架的后部区域。

5、在该车身前部结构中,载荷传递块由作为铸造部件的上块和下块构成,因此能够削减载荷传递块的构成部件的部件个数。而且,由于将前侧架的后部区域的侧面焊接于上块的板状部,因此能够确保焊接部分的面积较大,提高前侧架的后部区域的支承刚性。因此,在从车辆前方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得到前侧架的顺畅的压扁。


技术实现思路

1、但是,在日本特开2002-166853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载荷传递块由上块和下块构成,且必须在上块形成用于焊接固定前侧架的板状部。因此,载荷传递块的结构变得复杂,而且用于固定前侧架的作业也变得繁杂。而且,在通过铸造部件形成载荷传递块的情况下,根据与前侧架抵接的抵接部的形状、铸造部件的原料的特性,有时难以进行牢固的焊接。

2、因此,目前,正在研究在简化载荷传递块的结构的基础上,将前侧架的后部区域通过紧固构件固定于载荷传递块。

3、但是,在将前侧架的后部区域的周边区域的离散的多个部位通过紧固构件固定的情况下,在从车辆前方输入冲击载荷时,容易作用有偏向前侧架的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的应力。并且,当作用有偏向前侧架的周边区域一部分的应力时,该应力会成为前侧架的倾斜、弯曲的原因,会阻碍前侧架的顺畅的压扁(能量吸收)。

4、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通过紧固构件将前侧架的后部区域固定于载荷传递块,并且在从前方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得到前侧架的顺畅的压扁。并且,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有助于可持续的输送系统的发展。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采用以下结构。

6、(1)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具备:前侧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侧架10),其在车辆的前部侧方大致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载荷传递块(例如,实施方式的载荷传递块11),其是将所述前侧架的后部与其他骨架构件连结的铸造部件,所述载荷传递块具有:框架插入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框架插入部30),其向前方侧开口,供所述前侧架的后部区域从该开口插入;以及载荷支承壁(例如,实施方式的载荷支承壁32),其从所述开口的缘部沿着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立起,在所述前侧架的比向所述框架插入部插入的部位靠前方的位置设有沿着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并抵靠于所述载荷支承壁的前表面的托架(例如,实施方式的托架33),所述前侧架在后部区域插入到所述载荷传递块的所述框架插入部的状态下,通过第一紧固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栓35a)从上下方向紧固固定于该框架插入部的周壁,并通过第二紧固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栓35b)从车宽方向紧固固定于所述周壁,所述托架通过第三紧固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栓34)从前后方向紧固固定于所述载荷传递块的所述载荷支承壁。

7、根据上述(1)的方案,当从前侧架的前方输入冲击载荷时,该载荷通过第一紧固构件和第二紧固构件由载荷传递块的框架插入部的周壁支承。此时,输入载荷通过第一紧固构件和第二紧固构件分散地支承于框架插入部的朝向上下方向的壁和朝向车宽方向的壁。而且,输入到前侧架的冲击载荷通过将托架紧固固定于载荷传递块的载荷支承壁的第三紧固构件,也由载荷传递块的载荷支承壁支承。由此,输入载荷也由载荷传递块的朝向前后方向的载荷支承壁分散支承。因此,在从前方输入冲击载荷时,难以作用有偏向前侧架的周边区域的一部分的应力,难以产生前侧架的倾斜、弯曲。

8、(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载荷传递块的所述载荷支承壁从所述开口的缘部向上方立起,所述托架从所述前侧架的上表面向上方立起。

9、根据上述(2)的方案,当将托架通过第三紧固构件紧固固定于载荷传递块的载荷支承壁时,前侧架的后部区域经由托架以从上方悬吊的方式固定于载荷传递块。因此,前侧架的后部区域稳定地支承于载荷传递块。而且,在从前方输入冲击载荷时,前侧架的后部区域更难以产生倾斜、弯曲。

10、(3)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载荷传递块还具有围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围壁50),该围壁从所述框架插入部的所述开口的周围向前方突出并包围所述前侧架的外周面,在所述围壁与所述前侧架之间设有当所述前侧架在前后方向上被压扁时收纳压扁部的压扁收纳空间(例如,实施方式的压扁收纳空间55)。

11、根据上述(3)的方案,当由于从前方输入冲击载荷而使前侧架从前部侧朝向后端侧压扁变形时,伴随着压扁的进展而压扁部收纳于围壁与前侧架之间的压扁收纳空间。因此,在输入冲击载荷时前侧架的后部区域难以弯曲变形。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使前侧架更顺畅地压扁变形。

12、另外,压扁收纳空间中收纳的压扁部的一部分绕到载荷支承壁的前表面侧。其结果是,通过压扁部与载荷支承壁的抵接也能够限制前侧架的后部区域的后退位移。因此,在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使前侧架更顺畅地压扁变形。

13、(4)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紧固构件和所述第二紧固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多个,并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呈锯齿状错开地朝向前后方向配置。

14、根据上述(4)的方案,在从前方输入冲击载荷时,如果前侧架的压扁进展至后部区域,则在各紧固构件的周边区域部也从前方朝向后方进行变形。此时,在本结构中,由于多个紧固构件配置成锯齿状,因此前侧架的后部区域的变形部位分散于车宽方向、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冲击载荷的输入后期的前侧架的倾倒、断裂。

15、(5)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为,在所述前侧架的左右的侧壁连结有横穿所述前侧架的内部空间而延伸的加强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壁37),所述加强壁以在前后方向上至少跨越所述第二紧固构件的紧固部的方式延伸。

16、根据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原启太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