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0873 阅读:3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6 0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提出一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提出的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具有设置在车架底框架上的前斜加强梁(3);前斜加强梁(3)上设置有吸能机构Ⅰ和吸能机构Ⅱ;吸能机构Ⅰ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吸能管Ⅰ(4),两根吸能管Ⅰ(4)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前端均与上保险杠(6)连接;吸能机构Ⅱ位于吸能机构Ⅰ的下方,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吸能管Ⅱ(9),吸能管Ⅱ(9)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前端均与下保险杠(15)连接;两根前斜加强梁(3)的上端均与设置在车身前横梁(14)上的前部防撞梁(2)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整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
,主要提出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低速四轮车车架的正面防撞结构不够完善,只能依靠四轮车车架前部的保险杠对车辆进行保护,没有很好的碰撞吸能结构,从而对成员没有很好的碰撞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所述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具有设置在车架底框架上的前斜加强梁,所述的前斜加强梁为由下向上倾斜设置的结构,且由车架的前部向后倾斜;所述的前斜加强梁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根;所述的前斜加强梁上设置有吸能机构Ⅰ,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吸能管Ⅰ,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Ⅰ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上,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Ⅰ的前端均与上保险杠连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首先与上保险杠发生碰撞,并由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对碰撞力进行第一次吸收;所述的前斜加强梁上还设置有吸能机构Ⅱ;所述的吸能机构Ⅱ位于所述吸能机构Ⅰ的下方;所述的吸能机构Ⅱ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吸能管Ⅱ,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Ⅱ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上,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Ⅱ的前端均与下保险杠连接;所述的下保险杠在平面位置上位于所述上保险杠的后部;所述的吸能结构Ⅱ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对碰撞力进行第二次吸收,进一步缓冲碰撞力;两根所述前斜加强梁的上端均与设置在车身前横梁上的前部防撞梁连接;所述的前部防撞梁为位于车身前横梁正前方的U型梁,且U型梁的开口端连接在车身前横梁上,用于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由经过吸能机构Ⅰ、吸能机构Ⅱ缓冲后的碰撞力通过前斜加强梁传递给前部防撞梁,再由前部防撞梁传递到车身框架上,再进一步的缓冲碰撞力;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吸能机构Ⅱ以及前部防撞梁共同形成对车架正面防撞结构。所述的吸能管Ⅰ包括有前部吸能管和后部吸能管;所述前部吸能管的前端与上保险杠焊接连接,后端与法兰盘焊接连接;所述后部吸能管的前端与法兰盘焊接连接,后端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上。所述的前部吸能管与后部吸能管的结构相同,均为由两块C型冲压板焊接而成的矩形框;两块C型冲压板的开口相对,且其中一块C型冲压板扣压在另一块C型冲压板的外侧。所述的吸能管Ⅱ为由两块C型冲压板焊接而成的矩形框;两块C型冲压板的开口相对,且其中一块C型冲压板扣压在另一块C型冲压板的外侧。所述前部防撞梁U型梁的底面与车身前横梁之间设置有减震器加强梁;所述的减震器加强梁为平行设置的两根;所述的减震器加强梁与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之间设置有上防撞加强梁。所述的前部加强梁与底框架的两根底框架主支梁之间设置有下防撞加强梁。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将两级吸能机构设置在前斜加强梁上,并在倾斜加强梁与车身前横梁之间设置前部防撞梁,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首先通过两级吸能机构将能量吸收并将碰撞力传递至两根前斜加强梁上,继而通过两根前斜加强梁将碰撞力通过前部防撞梁传递至整个车架上;提高了吸能机构后部防撞梁的整体强度,避免了吸能机构能量还未完全吸收便使得后部防撞梁弯曲进而将过多的能量传递至车架上,从而导致成员伤害较为严重的情况;该设计有效的缓冲了碰撞带来的巨大能量,保证了力在传递到驾驶室内后乘员的安全;通过相关试验验证此设计符合国家法规要求;综上,本专利技术提高了整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的安全性,并具有结构紧凑、易装配、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整体结构强度高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未安装吸能管Ⅰ、吸能管Ⅱ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吸能管Ⅰ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组装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吸能管Ⅱ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组装图。图8为吸能管Ⅰ的截面示意图。图中:1、减震器加强梁,2、前部防撞梁,3、前斜加强梁,4、吸能管Ⅰ端部连接板,5、后部吸能管,6、上保险杠,7、前部吸能管,8、法兰盘,9、吸能管Ⅱ,10、吸能管Ⅱ端部连接板,11、下防撞加强梁,12、底框架主支梁,13、上防撞加强梁,14、车身前横梁,15、下保险杠。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加以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所述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具有设置在车架底框架上的前斜加强梁3,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由下向上倾斜设置的结构,且由车架的前部向后倾斜;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根;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上设置有吸能机构Ⅰ,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吸能管Ⅰ4,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Ⅰ4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Ⅰ4的前端均与上保险杠6连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首先与上保险杠6发生碰撞,并由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对碰撞力进行第一次吸收;如图4、图5所示,并参照图8,所述的吸能管Ⅰ4包括有前部吸能7和后部吸能管5;所述前部吸能管7的前端与上保险杠6焊接连接,后端与法兰盘8焊接连接;所述后部吸能管5的前端与法兰盘8焊接连接,后端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所述的前部吸能管7与后部吸能管5的结构相同,均为由两块C型冲压板焊接而成的矩形框;两块C型冲压板的开口相对,且其中一块C型冲压板扣压在另一块C型冲压板的外侧;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上还设置有吸能机构Ⅱ;所述的吸能机构Ⅱ位于所述吸能机构Ⅰ的下方;所述的吸能机构Ⅱ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吸能管Ⅱ9,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Ⅱ9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Ⅱ9的前端均与下保险杠15连接;所述的下保险杠15在平面位置上位于所述上保险杠6的后部;所述的吸能结构Ⅱ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对碰撞力进行第二次吸收,进一步缓冲碰撞力;结合图6、图7,所述的吸能管Ⅱ9为由两块C型冲压板焊接而成的矩形框;两块C型冲压板的开口相对,且其中一块C型冲压板扣压在另一块C型冲压板的外侧;两根所述前斜加强梁3的上端均与设置在车身前横梁14上的前部防撞梁2连接;所述的前部防撞梁2为位于车身前横梁正前方的U型梁,且U型梁的开口端连接在车身前横梁14上,用于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由经过吸能机构Ⅰ、吸能机构Ⅱ缓冲后的碰撞力通过前斜加强梁传递给前部防撞梁2,再由前部防撞梁2传递到车身框架上,再进一步的缓冲碰撞力;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吸能机构Ⅱ以及前部防撞梁共同形成对车架正面防撞结构。所述前部防撞梁2U型梁的底面与车身前横梁之间设置有减震器加强梁1;所述的减震器加强梁1为平行设置的两根;所述的减震器加强梁1与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之间设置有上防撞加强梁13。所述的前部加强梁3与底框架的两根底框架主支梁12之间设置有下防撞加强梁11。当四轮车发生正面碰撞时首先通过两级吸能机构将能量吸收并将碰撞力传递至两根前斜加强梁上,两根前斜加强梁将碰撞力传递到前部防撞梁2上,并由前部防撞梁2将碰撞力传递至整个车架上;本专利技术提高了吸能管组件后部防撞梁的整体强度,避免了吸能管组件能量还未完全吸收便使得后部防撞梁弯曲进而将过多的能量传递至车架上,从而导致成员伤害较为严重的情况。该设计有效的缓冲了碰撞带来的巨大能量,保证了力在传递到驾驶室内后乘员的安全。通过相关试验验证此设计符合国家法规要求。此专利技术提高了整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的安全性,并具有结构紧凑、易装配、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整体结构强度高的特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具有设置在车架底框架上的前斜加强梁(3),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由下向上倾斜设置的结构,且由车架的前部向后倾斜;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根;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上设置有吸能机构Ⅰ,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吸能管Ⅰ(4),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Ⅰ(4)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Ⅰ(4)的前端均与上保险杠(6)连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首先与上保险杠(6)发生碰撞,并由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对碰撞力进行第一次吸收;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上还设置有吸能机构Ⅱ;所述的吸能机构Ⅱ位于所述吸能机构Ⅰ的下方;所述的吸能机构Ⅱ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吸能管Ⅱ(9),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Ⅱ(9)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Ⅱ(9)的前端均与下保险杠(15)连接;所述的下保险杠(15)在平面位置上位于所述上保险杠(6)的后部;所述的吸能结构Ⅱ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对碰撞力进行第二次吸收,进一步缓冲碰撞力;两根所述前斜加强梁(3)的上端均与设置在车身前横梁(14)上的前部防撞梁(2)连接;所述的前部防撞梁(2)为位于车身前横梁正前方的U型梁,且U型梁的开口端连接在车身前横梁(14)上,用于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由经过吸能机构Ⅰ、吸能机构Ⅱ缓冲后的碰撞力通过前斜加强梁传递给前部防撞梁(2),再由前部防撞梁(2)传递到车身框架上,再进一步的缓冲碰撞力;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吸能机构Ⅱ以及前部防撞梁共同形成对车架正面防撞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具有设置在车架底框架上的前斜加强梁(3),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由下向上倾斜设置的结构,且由车架的前部向后倾斜;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根;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上设置有吸能机构Ⅰ,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吸能管Ⅰ(4),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Ⅰ(4)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Ⅰ(4)的前端均与上保险杠(6)连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首先与上保险杠(6)发生碰撞,并由所述的吸能机构Ⅰ对碰撞力进行第一次吸收;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上还设置有吸能机构Ⅱ;所述的吸能机构Ⅱ位于所述吸能机构Ⅰ的下方;所述的吸能机构Ⅱ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吸能管Ⅱ(9),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Ⅱ(9)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两根所述的吸能管Ⅱ(9)的前端均与下保险杠(15)连接;所述的下保险杠(15)在平面位置上位于所述上保险杠(6)的后部;所述的吸能结构Ⅱ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对碰撞力进行第二次吸收,进一步缓冲碰撞力;两根所述前斜加强梁(3)的上端均与设置在车身前横梁(14)上的前部防撞梁(2)连接;所述的前部防撞梁(2)为位于车身前横梁正前方的U型梁,且U型梁的开口端连接在车身前横梁(14)上,用于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由经过吸能机构Ⅰ、吸能机构Ⅱ缓冲后的碰撞力通过前斜加强梁传递给前部防撞梁(2),再由前部防撞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洁张华志赵小伟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