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89554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9 1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提出一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提出的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具有设置在四轮车架前斜加强梁(3)上的二级吸能机构;二级吸能机构包括有两个平行设置的二级吸能盒(5)和前部防撞梁(2);前部防撞梁(2)为U型梁,且U型梁的开口端连接在车身前横支梁(1)上;两个二级吸能盒(5)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前端连接有一级吸能机构;一级吸能机构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一级吸能盒(7);两个一级吸能盒(7)的后端分别与所对应的二级吸能盒(5)连接为一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整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的安全性,并具有结构紧凑、易装配、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
,主要提出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低速四轮车车架的正面防撞结构不够完善,只能依靠四轮车车架前部的保险杠对车辆进行保护,没有很好的碰撞吸能结构,从而对成员没有很好的碰撞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所述的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具有设置在四轮车架前斜加强梁上的二级吸能机构;所述的前斜加强梁为由上向下、并向前倾斜设置的结构;所述的前斜加强梁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根,两根所述前斜加强梁的上端均与车身前横支梁固联,下端分别与所对应的前摆臂支承梁连接;所述的二级吸能机构包括有二级吸能盒和前部防撞梁;所述的前部防撞梁为U型梁,且U型梁的开口端连接在所述的车身前横支梁上;所述的二级吸能盒为平行设置的两个;两个所述二级吸能盒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两个所述二级吸能盒的前端连接有一级吸能机构;所述的一级吸能机构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一级吸能盒;两个所述一级吸能盒的后端分别通过所对应的吸能盒底座与所对应的二级吸能盒连接为一体,形成用以对碰撞力进行连续吸收、缓冲的两级防撞机构,并使经过两级防撞机构连续吸收、缓冲后的碰撞力前斜加强梁传递到车身框架上,进一步缓冲碰撞力;两个所述一级吸能盒的前端均与防撞梁连接,且所述防撞梁在平面位置上位于所述前部防撞梁的前方。所述前斜加强梁与所对应的前摆臂支承梁之间设置有前斜支承梁。所述的前部防撞梁通过左右对称的两根喇叭支承梁与所述的二级吸能盒焊接为一体。所述一级吸能盒与二级吸能盒的结构相同,均为由两块C型冲压板焊接而成的矩形框;两块C型冲压板的开口相对,且其中一块C型冲压板扣压在另一块C型冲压板的外侧。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将两级吸能机构设置在前斜加强梁上,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首先通过两级吸能机构将能量吸收并将碰撞力传递至两根前斜加强梁上,继而通过两根前斜加强梁将碰撞力传递至整个车架上;提高了吸能机构的整体强度,避免了吸能机构能量还未完全吸收便使得后部防撞梁弯曲进而将过多的能量传递至车架上,从而导致成员伤害较为严重的情况;该设计有效的缓冲了碰撞带来的巨大能量,保证了力在传递到驾驶室内后乘员的安全;通过相关试验验证此设计符合国家法规要求;综上,本专利技术提高了整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的安全性,并具有结构紧凑、易装配、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整体结构强度高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级吸能机构、二级吸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级吸能机构、二级吸能机构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级吸能盒的组装图。图中:1、车身前横支梁,2、前部防撞梁,3、前斜加强梁,4、喇叭支承梁,5、二级吸能盒,6、吸能盒底座,7、一级吸能盒,8、防撞梁,9、前摆臂支承梁,10、前斜支承梁,11、底框架中前横支梁。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例对本专利技术加以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所述的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具有设置在四轮车架前斜加强梁3上的二级吸能机构;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由上向下、并向前倾斜设置的结构;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根,两根所述前斜加强梁3的上端均与车身前横支梁1固联,下端分别与所对应的前摆臂支承梁9连接;所述的二级吸能机构包括有二级吸能盒5和前部防撞梁2;所述的前部防撞梁2为U型梁,且U型梁的开口端连接在所述的车身前横支梁1上;所述的二级吸能盒5为平行设置的两个;两个所述二级吸能盒5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结合图3,两个所述二级吸能盒5的前端连接有一级吸能机构;所述的一级吸能机构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一级吸能盒7;两个所述一级吸能盒7的后端分别通过所对应的吸能盒底座6与所对应的二级吸能盒5连接为一体,形成用以对碰撞力进行连续吸收、缓冲的两级防撞机构,并使经过两级防撞机构连续吸收、缓冲后的碰撞力前斜加强梁传递到车身框架上,进一步缓冲碰撞力;两个所述一级吸能盒7的前端均与防撞梁8连接,且所述防撞梁8在平面位置上位于所述前部防撞梁2的前方。所述前斜加强梁3与所对应的前摆臂支承梁9之间设置有前斜支承梁10。所述的前部防撞梁2通过左右对称的两根喇叭支承梁4与所述的二级吸能盒5焊接为一体。结合图4、图5,所述一级吸能盒7与二级吸能盒5的结构相同,均为由两块C型冲压板焊接而成的矩形框;两块C型冲压板的开口相对,且其中一块C型冲压板扣压在另一块C型冲压板的外侧。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首先与防撞梁8发生碰撞,并由所述的一级吸能机构对碰撞力进行第一次吸收,然后由二级吸能机构对碰撞力进行第二次吸收;通过两级吸能机构将能量吸收并将碰撞力传递至两根前斜加强梁3上,两根前斜加强梁3将碰撞力传递至整个车架上;两根前斜支承梁10通过螺栓连接在前斜加强梁3和前摆臂支承梁9上,本专利技术提高了吸能盒组件后部防撞梁的整体强度,避免了吸能盒组件能量还未完全吸收便使得后部防撞梁弯曲进而将过多的能量传递至车架上,从而导致成员伤害较为严重的情况。该设计有效的缓冲了碰撞带来的巨大能量,保证了力在传递到驾驶室内后乘员的安全。通过相关试验验证此设计符合国家法规要求。此专利技术提高了整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的安全性,并具有结构紧凑、易装配、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整体结构强度高的特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具有设置在四轮车架前斜加强梁(3)上的二级吸能机构;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由上向下、并向前倾斜设置的结构;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根,两根所述前斜加强梁(3)的上端均与车身前横支梁(1)固联,下端分别与所对应的前摆臂支承梁(9)连接;所述的二级吸能机构包括有二级吸能盒(5)和前部防撞梁(2);所述的前部防撞梁(2)为U型梁,且U型梁的开口端连接在所述的车身前横支梁(1)上;所述的二级吸能盒(5)为平行设置的两个;两个所述二级吸能盒(5)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两个所述二级吸能盒(5)的前端连接有一级吸能机构;所述的一级吸能机构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一级吸能盒(7);两个所述一级吸能盒(7)的后端分别通过所对应的吸能盒底座(6)与所对应的二级吸能盒(5)连接为一体,形成用以对碰撞力进行连续吸收、缓冲的两级防撞机构,并使经过两级防撞机构连续吸收、缓冲后的碰撞力前斜加强梁传递到车身框架上,进一步缓冲碰撞力;两个所述一级吸能盒(7)的前端均与防撞梁(8)连接,且所述防撞梁(8)在平面位置上位于所述前部防撞梁(2)的前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轮车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正面防撞结构具有设置在四轮车架前斜加强梁(3)上的二级吸能机构;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由上向下、并向前倾斜设置的结构;所述的前斜加强梁(3)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根,两根所述前斜加强梁(3)的上端均与车身前横支梁(1)固联,下端分别与所对应的前摆臂支承梁(9)连接;所述的二级吸能机构包括有二级吸能盒(5)和前部防撞梁(2);所述的前部防撞梁(2)为U型梁,且U型梁的开口端连接在所述的车身前横支梁(1)上;所述的二级吸能盒(5)为平行设置的两个;两个所述二级吸能盒(5)的后端分别焊接在所对应的前斜加强梁(3)上;两个所述二级吸能盒(5)的前端连接有一级吸能机构;所述的一级吸能机构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一级吸能盒(7);两个所述一级吸能盒(7)的后端分别通过所对应的吸能盒底座(6)与所对应的二级吸能盒(5)连接为一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洁辛悦栗孟乐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