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82579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7 13:37
一种汽车后防撞装置涉及汽车领域,包括前防撞架、底盘、弧形支撑架、后防撞架、支撑杆。所述底盘包括中间纵梁、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弧形支撑架与中间纵梁相铰接,且其安装有驾驶室。所述前横梁包括第一导向套和第二滑槽,且第一导向杆和滑动杆分别沿设置于前横梁上的第一导向套和第二滑槽滑动。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滑动杆相铰接,另一端与弧形支撑架相铰接。所述后防撞架包括斜导柱,斜导柱上套有第二滑环,第二滑环与斜导柱之间设置于第二弹簧,第二滑环与后横梁相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碰撞的过程中,将驾驶室的后端翘起,巧妙的避免的在碰撞的过程中撞击力直接作用于驾乘人员身上,从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撞击保护功能的汽车底盘。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速度的提高,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交通事故也越来越严重。尽管各种安全措施不断加强,但是从根本上说车辆的碰撞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无法避免的。从全世界的统计数字来看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高达50多万人,伤1000万人以上,因此汽车的碰撞安全性问题已成为近十多年来汽车工业的主要研究问题和攻关方向。作为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汽车碰撞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其碰撞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及后面碰撞(又称追尾碰撞)。其中正面碰撞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其他两种比较低,但是由于正面碰撞,撞击力极大,因此正面碰撞的死亡率高。后面碰撞在汽车碰撞事故中占很大比例,由此导致的死亡和受伤人数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传统的安全技术一般是在容易发生撞击的位置增加安全气囊,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通过增加安全气囊的方式也只是能够在受到撞击的过程中增加缓冲,减少撞击力造成的损伤,并无法避免撞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传统的汽车安全技术在汽车碰撞的过程中,无法使驾乘人员避免撞击,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防撞装置,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后防撞装置,包括前防撞架、底盘、弧形支撑架、后防撞架、支撑杆;所述底盘包括中间纵梁、第一前横梁、第二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弧形支撑架与中间纵梁相铰接,且所述弧形支撑架开口向上;所述弧形支撑架上安装有驾驶室;所述第一前横梁设置于中间纵梁的前端,所述后横梁设置于中间纵梁的后端;所述第二前横梁通过弯板与第一前横梁相连,且所述第二前横梁在高度上位于第一前横梁的下方;所述第一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套,且所述第一导向套悬置的一端从上方跨过第二前横梁后与弯板相连;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的前防撞架包括第一导向杆、滑动杆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杆,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滑动杆,所述的连接板、第一导向杆和滑动杆共同构成一个“山”字形;所述第一导向杆可沿所述第一导向套滑动,所述滑动杆可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且所述第一导向杆与第一导向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滑动杆相铰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弧形支撑架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的后防撞架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一连杆和斜导柱,所述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分别设置于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两端的第一连杆组成框架式结构,且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突出于第二横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突出于第二横杆的一端均设置有斜导柱。所述斜导柱上套有第二滑环,所述第二滑环与斜导柱之间设置于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滑环与所述后横梁相铰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斜导柱的倾斜角度为4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后防撞架上设置有刹车制动装置,所述的刹车制动机构包括导向架、第二连杆和摩擦蹬,所述的导向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的第二导向杆均穿过设置于第一横杆的第二导向套与所述的第二连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摩擦蹬的中部相铰接,所述摩擦蹬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二横杆相铰接。进一步地,所述摩擦蹬上安装有摩擦垫,所述摩擦垫采用耐磨橡胶制备而成。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底盘与后防撞架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第三导向杆、第三导向套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导向杆与所述第一横杆相铰接,所述第三导向套与所述后横梁相铰接,所述第三导向杆和第三导向套之间设有第三弹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碰撞的过程中,将驾驶室绕一个铰接轴翘起,巧妙的避免了在碰撞的过程中撞击力直接作用于驾乘人员身上,从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去掉驾驶室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前防撞架与底盘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中的A-A剖视图;图8为图4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4中E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又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F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3为后防撞架与底盘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G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3中H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防撞架,11-第一导向杆,111-滑块,12-第一滑环,13-滑动杆,14-连接板,15-第一弹簧,2-底盘,21-中间纵梁,22-第一前横梁,221-第一导向套,2211-第一滑槽,23-第二前横梁,231-第二滑槽,24-后横梁,25-弯板,3-弧形支撑架,4-后防撞架,41-第一横杆,411-第二导向套,42-第二横杆,43-第一连杆,44-斜导柱,45-第二滑环,46-第二弹簧,47-刹车制动机构,471-导向架,4711-第二导向杆,472-第二连杆,473-摩擦蹬,5-支撑杆,6-缓冲机构,61-第三导向杆,62-第三导向套,63-第三弹簧,7-驾驶室,71-斜面,8-前轮,9-后轮。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后防撞装置包括前防撞架1、底盘2、弧形支撑架3、后防撞架4、支撑杆5和缓冲机构6。如图16所示,所述的底盘2包括中间纵梁21、第一前横梁22、第二前横梁23、后横梁24和弯板25。所述第一前横梁22设置于中间纵梁21的前端,与中间纵梁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横梁23通过弯板25与第一前横梁22相连,所述第二前横梁23在高度上位于第一前横梁22的下方,所述第二前横梁2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前轮8。所述第一前横梁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套221,且所述第一导向套221悬置的一端从上方跨过第二前横梁23后与弯板25相连。结合图6和图7所示,所述的第一导向套221的一端为圆筒状,且呈圆筒状的一端设有第一滑槽2211,所述第一滑槽2211未延伸至第一导向套221的末端,所述第一导向套221的另一端设置有环形凸台。如图16所示,所述的第二前横梁23的中部还设置有第二滑槽231;所述的后横梁24设置于中间纵梁21的后端,与中间纵梁21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2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铰接轴。如图4所示,所述的前防撞架1安装于底盘2的前端,包括第一导向杆11、第一滑环12、滑动杆13、连接板14和第一弹簧15。所述连接板1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杆11,连接板14的中部设置有滑动杆13,所述的连接板14、第一导向杆11和滑动杆13共同构成一个“山”字形。如图6和图7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防撞装置,包括底盘和后防撞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后端设置有后横梁;所述的后防撞架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一连杆和斜导柱,所述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两第一连杆组成矩形框架式结构,所述第一连杆前端延伸至第二横杆前侧且在前端处设置有从前下方向后上方倾斜的斜导柱;所述斜导柱上套有第二滑环,所述第二滑环与斜导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滑环与所述后横梁相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防撞装置,包括底盘和后防撞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盘的后端设置有后横梁;
所述的后防撞架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一连杆和斜导柱,所述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两第一连杆组成矩形框架式结构,所述第一连杆前端延伸至第二横杆前侧且在前端处设置有从前下方向后上方倾斜的斜导柱;
所述斜导柱上套有第二滑环,所述第二滑环与斜导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
所述第二滑环与所述后横梁相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柱的倾斜角度为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防撞架上设置有刹车制动装置,所述的刹车制动机构包括导向架、第二连杆和摩擦蹬,所述的导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芬于慧尹旭鸽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英才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