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07633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8 2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包括防撞钢梁和两个吸能铝盒,两个所述吸能铝盒布置在所述防撞钢梁的后侧,并间隔地连接在所述防撞钢梁的两端之间;其中,在所述防撞钢梁与所述吸能铝盒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防撞钢梁与所述吸能铝盒接触而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隔离体;所述隔离体的一端与所述防撞钢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吸能铝盒连接。其同时兼备了高强度和高吸能效率,其既能够保证防撞梁系统的刚度要求,又能够进行溃缩吸能,并且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防撞梁
,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
技术介绍
汽车作为一种运输及代步工具使用越来越普及,但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在逐渐增加,安全性能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开发一种具备高性能的安全部件,用以高效吸收汽车碰撞时的能量,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汽车内的安全部件,前防撞梁系统为高速碰撞第一碰撞点,承担能量吸收和传递,是满足高速碰撞性能要求的关键零件之一。高速碰撞性能要求提高,行人保护性能要求提高,造型短的前悬风格,电子元件的增加,使防撞梁系统开发面临更大的难度和挑战。要求在日益紧凑的空间内具有更好的刚度/强度,更大的吸能效率。随着汽车行业不断地快速发展,各汽车主机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整车成本和利润的挖掘也越来越严峻。目前传统的防撞梁大多为全钢或全铝防撞梁系统。全钢的防撞梁的重量大,并且碰撞时都为硬性碰撞,不能溃缩吸能,当碰撞发生时,人体受到的冲击较大,容易造成冲击伤害。全铝防撞梁的价格高,但有时硬度不够,在碰撞时使得车体前部溃缩大,造成对后面的零部件或人体挤压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既能够保证防撞梁系统的刚度要求,又能够进行溃缩吸能,并且降低了成本的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包括防撞钢梁和两个吸能铝盒,两个所述吸能铝盒布置在所述防撞钢梁的后侧,并间隔地连接在所述防撞钢梁的两端之间;其中,在所述防撞钢梁与所述吸能铝盒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防撞钢梁与所述吸能铝盒接触而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隔离体;所述隔离体的一端与所述防撞钢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吸能铝盒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吸能铝盒为长方体,其包括顶壁、底壁和设置在所述顶壁与底壁之间两块侧壁;每块所述侧壁上靠近所述隔离体的一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侧壁通孔;所述隔离体包括用于与所述防撞钢梁连接的连接板和相对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左右两侧的两块侧板,两块所述侧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有安装腔,并在每块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侧板通孔;所述连接板直接焊接或粘接在所述防撞钢梁上,所述侧板通过至少两根螺栓与所述吸能铝盒连接;所述吸能铝盒的前端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并且所述侧壁通孔分别与所述侧板通孔对齐设置;所述螺栓分别依次穿过相应的所述侧板通孔、所述侧壁通孔、所述侧壁通孔和所述侧板通孔之后与螺母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上靠近所述隔离体的一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通孔;所述隔离体还包括相对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下两侧的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连接,所述安装腔形成在两块所述侧板、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和所述连接板之间,并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通孔;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通过至少两根所述螺栓与所述吸能铝盒连接;所述连接通孔分别与所述安装通孔对齐设置,所述螺栓分别依次穿过相应的所述安装通孔、所述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和所述安装通孔之后与所述螺母连接。进一步地,两块所述侧板与所述连接板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隔离体为隔离钢板,并在所述隔离钢板上设置有防腐涂覆层。进一步地,所述防撞钢梁在其长度方向上呈弧形,并朝向前侧弯曲。进一步地,所述防撞钢梁由一块钢板卷绕成型,其内部为中空结构。进一步地,在所述防撞钢梁的后侧表面上一体成型有朝向其前侧表面凹陷的后侧凹槽;在所述防撞钢梁的所述前侧表面上一体成型有朝向所述后侧表面凹陷的前侧凹槽。进一步地,所述吸能铝盒由一块铝板卷绕成型,其内部为中空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吸能铝盒内还设置有至少一块顶部加强板和至少一块底部加强板;所述顶部加强板连接在两块所述侧壁上,并位于所述顶壁的下方,在所述顶部加强板与所述顶壁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条顶部加强筋;所述底部加强板连接在两块所述侧壁上,并位于所述底壁的上方,在所述底部加强板与所述底壁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条底部加强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主要部分设置为防撞钢梁,在防撞钢梁的后方设置两个吸能铝盒,并在吸能铝盒与防撞钢梁之间设置有隔离体,以避免防撞钢梁与吸能铝盒接触而发生电化学腐蚀。在高速碰撞时,防撞钢梁首先承接能量,通过自身较高的强度承受冲击,吸能铝盒则因较低的屈服强度进行溃缩吸能。由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同时兼备了高强度和高吸能效率,其既能够保证防撞梁系统的刚度要求,又能够进行溃缩吸能,并且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防撞钢梁、隔离体和吸能铝盒连接示意图;图4为隔离体与螺栓连接配合示意图;图5为防撞钢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吸能铝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吸能铝盒的剖视图。附图标记对照表:1-防撞钢梁;11-前侧表面;12-后侧表面;13-前侧凹槽;14-后侧凹槽;2-吸能铝盒;21-侧壁;22-顶壁;23-底壁;24-侧壁通孔;25-安装孔;26-顶部加强板;27-底部加强板;28-顶部加强筋;29-底部加强筋;3-隔离体;31-连接板;32-侧板;33-侧板通孔;34-安装腔;4-螺栓;5-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包括防撞钢梁1和两个吸能铝盒2,两个吸能铝盒2布置在防撞钢梁1的后侧,并间隔地连接在防撞钢梁1的两端之间。其中,在防撞钢梁1与吸能铝盒2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防撞钢梁1与吸能铝盒2接触而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隔离体3。隔离体3的一端与防撞钢梁1连接,其另一端与吸能铝盒2连接。该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主要用于汽车的前端,构成前防撞梁系统。该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主要由防撞钢梁1、两个吸能铝盒2和隔离体3组成。防撞钢梁1是高速第一碰撞点,需要有较大的刚度。防撞钢梁1由钢材制成,采用超高强度钢材,比铝防撞梁刚度大,高速碰撞性能好,且可防止高速碰撞时防撞梁断裂。吸能铝盒2由铝材制成,在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钢梁和两个吸能铝盒,两个所述吸能铝盒布置在所述防撞钢梁的后侧,并间隔地连接在所述防撞钢梁的两端之间;其中,在所述防撞钢梁与所述吸能铝盒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防撞钢梁与所述吸能铝盒接触而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隔离体;所述隔离体的一端与所述防撞钢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吸能铝盒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钢梁和
两个吸能铝盒,两个所述吸能铝盒布置在所述防撞钢梁的后侧,并间隔
地连接在所述防撞钢梁的两端之间;
其中,在所述防撞钢梁与所述吸能铝盒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防
撞钢梁与所述吸能铝盒接触而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隔离体;
所述隔离体的一端与所述防撞钢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吸能铝盒
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能铝盒为长方体,其包括顶壁、底壁和设置在所述顶壁与底壁之
间两块侧壁;每块所述侧壁上靠近所述隔离体的一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两
个侧壁通孔;
所述隔离体包括用于与所述防撞钢梁连接的连接板和相对地设置在
所述连接板左右两侧的两块侧板,两块所述侧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
有安装腔,并在每块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侧板通孔;
所述连接板直接焊接或粘接在所述防撞钢梁上,所述侧板通过至少
两根螺栓与所述吸能铝盒连接;
所述吸能铝盒的前端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并且所述侧壁通孔分别
与所述侧板通孔对齐设置;
所述螺栓分别依次穿过相应的所述侧板通孔、所述侧壁通孔、所述
侧壁通孔和所述侧板通孔之后与螺母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车用前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上靠近所述隔离体的一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
连接通孔;
所述隔离体还包括相对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下两侧的顶板和底
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连接,所述安装腔形成在
两块所述侧板、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和所述连接板之间,并在所述顶板
和所述底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华钱玮危海烟蒋晨林凌云刘晓萌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