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39303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6 23:14
主体(2)具有:分别形成在其长条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侧的门安装部、配置在这些门安装部之间的弯曲变形产生部(3),弯曲变形产生部(3)具有:槽底部(4)、两个棱线部(5a、5b)、两个纵壁部(6a、6b)、两个曲线部(7a、7b)、两个凸缘(8a、8b)。在槽底部(4)的局部具备补强筋(13),该补强筋(13)与向门防撞梁(1)作用的冲击载荷(F)对置地向弯曲变形产生部(3)的剖面形状的外侧以具有曲面的形状突出,且朝向主体(2)的长度方向地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门防撞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置在汽车的门的内部的门防撞梁。
技术介绍
汽车的门是例如以通过对构成外观的外板与成为门的框架而主要维持强度的内板进行卷边加工(180°弯曲加工)而将它们组装在一起的方式构成。在外板与内板之间收纳有门锁定机构、门玻璃以及玻璃升降器等门构成部件。在近几年的汽车中,为了提高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大多在外板与内板之间具备朝向汽车前后方向将其两端固定配置的长条的加固构件即门防撞梁。门防撞梁大致分为例如以圆管等为原料的闭合剖面型与例如具有槽形的横截面的开放剖面型,任一种门防撞梁都是在负载因侧面碰撞产生的冲击载荷时通过产生以冲击载荷输入位置为作用点的三点弯曲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像这样,需要在外板与内板之间的狭窄空间避开上述的各种门构成部件的干扰地配置门防撞梁,因此要求以小剖面高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关于这样的门防撞梁,迄今为止提出了各种方案。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专利技术,即,一种薄钢板制的门防撞梁,其具有帽形的开放剖面形状,所述门防撞梁具有:槽底部、与该槽底部连续的两个棱线部、分别与这两个棱线部连续的两个纵壁部、分别与这两个纵壁部连续的两个曲线部、分别与这两个曲线部连续的两个凸缘,在一个纵壁部的局部~一个棱线部~槽底部~另一个棱线部~另一个纵壁部的局部配置加强板,通过对槽底部的平面~棱线部之间进行局部强化,从而抑制碰撞时的帽形的开放剖面形状的剖面塌陷,由此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专利技术,即,一种实质上具有“U”字形的开放剖面形状的薄钢板制的门防撞梁,其中,通过在“U”字形的顶部形成朝向内部凸起的补强筋,从而提高冲击能量的吸收性能并且减小断裂的可能性。另外,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专利技术,即,涉及一种汽车的中柱,其中,在作为针对树脂制的外板的加强件而配置的增强件的顶部平面设有弯曲变形促进补强筋与辅助补强筋。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648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8493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615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专利技术中,碰撞时的帽形的开放剖面形状中,槽底部的中央部不连续因此会发生剖面塌陷,因该剖面塌陷导致载荷下降,从而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容易下降。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专利技术中,虽然考虑由于在“U”字形的顶部形成朝向内部凸起的补强筋,因此,因冲击载荷的负荷发生的歪曲被分散从而抑制了挠曲,但是由于在“U”字形的顶部形成朝向内部凸起的补强筋,因此会成为“U”字形的顶部起伏的不连续的形状。由此在负载冲击能量时“U”字形的顶部容易挠曲,从而在“U”字的顶部的角部(棱线相当部)歪曲容易集中。因此,特别是在通过伸长性较小的材料(例如拉伸强度为780MPa以上的高张力钢板)来构成门防撞梁时,存在发生因负载冲击能量而导致的断裂的可能性,从而存在无法得到所期望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等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专利技术中,辅助补强筋仅具有向弯曲变形促进补强筋的载荷传递功能,而不直接参与碰撞能量吸收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人认为,当负载有冲击载荷的具备具有帽形的开放剖面形状的主体的门防撞梁进行因弯曲而导致的变形时,会因开放剖面形状的剖面的塌陷而导致碰撞载荷下降,并且因变形局部化而导致断裂的危险性提高,为了得到对剖面的塌陷的抵抗性高并且能够分散变形的剖面形状而进行了潜心研究发现,在典型地具备由具有帽形的剖面形状的薄钢板制的成形体构成的主体的门防撞梁中,通过在主体的槽底部的局部朝向长度方向形成向其剖面形状的外侧具有曲面地突出的形状的补强筋能够解决上述课题,并进一步进行研究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如以下列举的方式所述。(1)一种门防撞梁,该门防撞梁包括金属板的成形体即长条的主体地构成,所述主体具有:分别形成在该长条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侧的门安装部、配置在这些门安装部之间的弯曲变形产生部,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具有:槽底部、与该槽底部连续的两个棱线部、分别与该两个棱线部连续的两个纵壁部、分别与该两个纵壁部连续的两个曲线部、分别与该两个曲线部连续的两个凸缘,所述门防撞梁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槽底部的局部具备补强筋,所述补强筋与向该门防撞梁作用的冲击载荷对置地向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的剖面形状的外侧以具有曲面的形状突出,朝向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地形成。(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门防撞梁,其中,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具有帽高度50mm以下的帽形的开放剖面形状,并且所述槽底部的剖面周长为10mm≤L≤35mm,所述补强筋满足下述(1)式以及(2)式的关系,1mm<dh≤7mm·····(1)0.1≤dh/L·····(2)这里,上述(1)式以及(2)式中的符号L是槽底部的剖面周长,符号dh是所述补强筋的自所述槽底部的平面起的高度。(3)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凸缘接合有背板。(4)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门防撞梁,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具有在帽高度50mm以下的帽形的剖面中的所述两个凸缘接合有背板而具有闭合剖面形状,并且所述槽底部的剖面周长为10mm≤L≤50mm,所述补强筋满足下述(3)式以及(4)式的关系,1mm<dh≤7mm·····(3)0.1≤dh/L·····(4)这里,上述(3)式以及(4)式中的符号L是槽底部的剖面周长,符号dh是所述补强筋的自所述槽底部的平面起的高度。(5)根据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筋在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形成在至少遍及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的整个长度的5%以上的区域。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由具有规定的剖面形状的薄钢板制的成形体构成、并且抑制因碰撞时的剖面形状的塌陷而导致的载荷下降以及断裂从而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的门防撞梁。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门防撞梁的一例的横截面形状的剖视图。图2(a)~(d)是示意性地表示补强筋的形状例的剖视图。图3A是示意性地表示未在槽底部形成补强筋的以往例的门防撞梁的剖面形状的图。图3B是表示图3A的门防撞梁的三点弯曲的解析结果的说明图,图3B(a)~(g)是表示弯曲变形的冲程为0mm、24mm、45mm、60mm、78mm、99mm、120mm时的剖面的塌陷的状况的各自的立体图以及剖视图。图4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槽底部形成有补强筋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门防撞梁的剖面形状的图。图4B是表示图4A的门防撞梁的三点弯曲的解析结果的说明图,图4B(a)~(g)是表示弯曲变形的冲程为0mm、24mm、45mm、60mm、78mm、99mm、120mm时的剖面的塌陷的状况的各自的立体图以及剖视图。图5是表示对门防撞梁进行的三点弯曲试验的解析条件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中解析的各种门防撞梁的剖面形状的图。图7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中解析的各种门防撞梁中的变形时的位移量与载荷的关系的图。图8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中解析的各种门防撞梁中的将以往例的门防撞梁设为1时的每单位质量的碰撞吸收能量比的图。图9是表示腹板面宽为10、12、14、18、22、26、30mm的各情况下的补强筋高度与能量比的关系的图。图10是表示补强筋高度与剖面周长的比与将未形成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门防撞梁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防撞梁,该门防撞梁包括金属板的成形体即长条的主体地构成,所述主体具有:分别形成在该长条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侧的门安装部、以及配置在这些门安装部之间的弯曲变形产生部,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具有:槽底部、与该槽底部连续的两个棱线部、分别与该两个棱线部连续的两个纵壁部、分别与该两个纵壁部连续的两个曲线部、以及分别与该两个曲线部连续的两个凸缘,所述门防撞梁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槽底部的局部具备补强筋,所述补强筋与向该门防撞梁作用的冲击载荷对置地向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的剖面形状的外侧以具有曲面的形状突出,朝向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地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门防撞梁,该门防撞梁包括金属板的成形体即长条的主体地构成,所述主体具有:分别形成在该长条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侧的门安装部、以及配置在这些门安装部之间的弯曲变形产生部,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具有:槽底部、与该槽底部连续的两个棱线部、分别与该两个棱线部连续的两个纵壁部、分别与该两个纵壁部连续的两个曲线部、以及分别与该两个曲线部连续的两个凸缘,所述门防撞梁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槽底部的局部具备补强筋,所述补强筋与向该门防撞梁作用的冲击载荷对置地向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的剖面形状的外侧以具有曲面的形状突出,朝向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地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防撞梁,所述弯曲变形产生部具有帽高度50mm以下的帽形的开放剖面形状,并且所述槽底部的剖面周长为10mm≤L≤35mm,所述补强筋满足下述(1)式以及(2)式的关系,1mm<dh≤7mm·····(1)0.1≤dh/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泽靖典中泽嘉明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