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44346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1 16:22
能够实现端板的组件化来提高生产率,并且提高车身侧部构造的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来提高碰撞吸收能力。使端板(40)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缘抵接,并且通过焊接而与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接合,而且,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在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端部,其中,上述端板封闭基于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车身后方侧的开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侧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车身侧部构造,更详细而言涉及配置在下纵梁的后端部上的端板(end plate)的安装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汽车的车身侧部构造,存在如下结构:使在车身两侧下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通过与后车架连接的下纵梁内面板(下纵梁内构件)和侧外面板的下纵梁部(下纵梁外构件部)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这样的下纵梁呈后端开口的筒状,在其后部安装有后内面板(侧内面板)和后外面板(侧面板),该后内面板和后外面板形成有收纳后轮的车轮罩部。下纵梁的后端开口朝向车轮罩部开口并被端板封闭(例如,专利文献I)。端板与下纵梁、后内面板、后外面板接合而成为车轮罩内构件部的一部分。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15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那样的车身侧部构造在使下纵梁、后内面板及后外面板相互接合后,将端板从下纵梁后方(车轮罩侧)嵌入到由后内面板及后外面板划分出的凹部中,并焊接到下纵梁、后内面板及后外面板等上而进行组装。由此,在基于下纵梁内面板和侧外面板的下纵梁部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内部,设有下纵梁加强构件,该下纵梁加强构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通过焊接而与下纵梁内面板和侧外面板的下纵梁部接合,若要通过焊接使端板也与下纵梁加强构件的后端部接合来谋求提高车身刚性,则需要进行MIG焊接。由于MIG焊接由作业人员以手工进行,所以作业环境恶化,并且与能够由机器人自动进行焊接的点焊相比生产成本增加。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为,对于端板的安装不需要MIG焊接,提高生产线的生产率,并且提高车身侧部构造的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来提高碰撞吸收能力。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侧部构造具有:下纵梁内构件(10),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侧夕卜面板(26),其包括下纵梁外构件部(28),该下纵梁外构件部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相比在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接合,并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协同而呈闭合截面形状;下纵梁加强构件(30),其在基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内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I)和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接合;后车架(12),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的后端部接合,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端板(40),其以封闭基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车身后方侧的开口且与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缘抵接的方式配置,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接合,上述端板(40)还通过螺栓紧固(34、36)固定在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端部。根据该结构,端板(40)通过焊接而与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接合,在此基础上,还固定在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上,因此,提高了这些车身构成部件的结合强度,尤其是,在下纵梁后端部得到充分的刚性。由此,除下纵梁内构件(10)和下纵梁外构件部(28)以外还能够在包含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下纵梁与后车架(12)之间高效地传递碰撞载荷,即使作用有较大碰撞载荷也能够避免下纵梁和后车架(12)的变形。而且,端板(40)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结合不是通过焊接而是通过螺栓紧固而进行,因此不需要MIG焊接,作业环境得以改善,并且提高了生产线的生产率。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呈帽形截面形状,该帽形截面形状具有-字状的槽形部(30A)和位于该槽形部(30A)的上缘及下缘而作为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及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的焊接余量的接合凸缘(30B),并具有使上述槽形部(30A)的底面及上述槽形部(30A)的上下的侧面各自的后端折曲而形成的三个螺栓紧固用凸缘片(30D),上述端板(40)被分别螺栓紧固在上述三个螺栓紧固用凸缘片(30E)上,从而被固定在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上。根据该结构,端板(40)相对于形成在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槽形部(30A)的三条边上的螺栓紧固用凸缘片(30E)而分别被螺栓紧固,能够容易地得到端板(40)与下纵梁加强构件(30)所需要的结合强度。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上述端板(40)具有:主面部(40A),其沿着将车身沿前后分隔的面而延伸,并与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缘抵接且螺栓紧固在该下纵梁加强构件(30)的后端部;外侧接合凸缘片(40D),其在上述主面部(40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折曲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外构件部(28)接合;和内侧接合凸缘片(40B),其在上述主面部(40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部折曲并通过焊接而与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接合。根据该结构,端板(40)利用内侧接合凸缘片(40B)、外侧接合凸缘片(40D)与下纵梁内构件(10)及下纵梁外构件部(28)通过焊接而恰当地接合,内侧接合凸缘片(40B)及外侧接合凸缘片(40D)是相对于主面部(40A)折曲形成的,因此,端板(40)自身为高刚性。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上述端板(40)利用上述内侧接合凸缘片(40B)也与上述后车架(12)通过焊接接合。根据该结构,下纵梁后端部中的车身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进一步提高,能够得到充分的刚性。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还具有:后内面板(18),其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半圆状的凹部(18A),通过焊接而与上述后车架(12)接合;和后车轮罩构件(18),其与上述后内面板(18)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并与上述凹部(18A)协同划分出半圆状的后车轮罩部(22),上述端板(40)呈使上述主面部(40A)的上缘在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41A)和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41B)具有上下层差的形状,在上述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41)的车身前侧面和车身后侧面中的某一方上重合地焊接有上述后内面板(18)的上述凹部(18A)的下端部(18B),在上述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41B)的车身前侧面和车身后侧面中的另一方上重合地焊接有上述后车轮罩构件(18)的下端部。根据该结构,以使后内面板(18)和后车轮罩构件(18)沿前后夹持端板(40)的方式进行后车轮罩部(22)中的后内面板(18)及后车轮罩构件(18)与端板(40)的连接,因此,后内面板(18)与后车轮罩构件(18)的接合构造体和端板(40)的一体性得到提高,而提高了这些车身构成部件彼此的结合强度。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将上述端板(40)固定在上述下纵梁加强构件(30)上的螺栓(3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后车轮罩部(22)的车身前侧通过共同紧固而固定有从车身垂下的行驶风遮蔽用的后列板(48)。根据该结构,能够削减用于将后列板(48)安装到车身上的螺栓个数。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侧部构造优选为,上述下纵梁内构件(10)的后端部分成为将后轮悬架机构的纵臂的支承轴两端支承的纵臂托架的一方支承片部(IOD),上述端板(40)的上述内侧接合凸缘片(40B)重合地焊接在上述支承片部(IOD)上。根据该结构,使端板(40)的内侧接合凸缘片(40B)重合地焊接在支承片部(IOD)的车身外侧的面上,由此,使作为纵臂托架的一方支承片部的支承片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下纵梁内构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侧外面板,其包括下纵梁外构件部,该下纵梁外构件部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相比在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接合,并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协同而呈闭合截面形状;下纵梁加强构件,其在基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内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接合;后车架,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的后端部接合,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端板,其以封闭基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车身后方侧的开口且与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的后缘抵接的方式配置,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接合,所述端板还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在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的后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0.24 JP 2011-232670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下纵梁内构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侧外面板,其包括下纵梁外构件部,该下纵梁外构件部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相比在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接合,并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协同而呈闭合截面形状; 下纵梁加强构件,其在基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内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接合; 后车架,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的后端部接合,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 端板,其以封闭基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而形成的闭合截面形状部分的车身后方侧的开口且与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的后缘抵接的方式配置,并通过焊接而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和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接合, 所述端板还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在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的后端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呈帽形截面形状,该帽形截面形状具有〕字状的槽形部、和位于该槽形部的上缘及下缘而作为与所述下纵梁内构件及所述下纵梁外构件部的焊接余量的接合凸缘,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具有使所述槽形部的底面及所述槽形部的上下的侧面各自的后端折曲而形成的三个螺栓紧固用凸缘片, 所述端板被分别螺栓紧固在三个所述螺栓紧固用凸缘片上,从而被固定在所述下纵梁加强构件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箕轮刚江村雅彦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