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32254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0 17:53
支承车顶(17)的中柱(22)的中柱外部件(36)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37)和中柱外部件下部(38)这两部分。中柱外部件(36)具有:使中柱外部件下部(38)与中柱外部件上部(37)结合的连结凹部(41);和将连结凹部(41)覆盖的密封部件(42)。密封部件(42)与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中的沿着车顶侧梁(24)的前上密封条(43)及后上密封条(44)连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侧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密封部件将连结多个外板而构成的车辆表面的连结凹部覆盖的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这种车身侧部构造中,具有在中柱上部结合有从车顶延伸出的部位的结构。关于该车身外板连结部,对中柱使用高张力钢板并独立地进行塑性加工,并对车顶梁使用普通钢板并进行塑性加工,并在车顶梁附近进行连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而且,存在对连结之处进行覆盖的车身。该车身将中柱等各柱沿上下一分为二,在连结上下的边界部上产生了层差部,在该层差部中的与设置在车门上的密封部件接触的层差部上贴附有密封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车身侧部构造中,与中柱上部和车顶梁的连结部重合的板材会产生层差,或残留有焊接痕迹,导致外观变差。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车身侧部构造仅在与设在车门上的密封部件对应的位置处贴附有密封带,因此,在剩余的层差部上不存在密封带。像这样,在连结部位产生的层差部露出而残留,美观性较差。假设在为了覆盖剩余的层差部而使密封带为与剩余层差部对应的大小的情况下,密封带(密封部件)的较薄的边缘翘曲,难以进行作业。而且,担心密封带(密封部件)的较薄的边缘可能没有均匀地接触,担心美观性情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510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884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即使将中柱外部件一分为二地连结,也会提高美观度,且容易进行密封部件的安装作业。根据方案I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将对车身的车顶进行支承的中柱的中柱外部件一分为二地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和中柱外部件下部,在上述中柱及从上述车顶连续地沿上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上安装有与前车门及后车门对应的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后车门开口密封条,其中,所述车身侧壁构造具有:连结凹部,其使上述中柱外部件下部与上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结合;和密封部件,其将上述连结凹部覆盖,上述密封部件与上述前车门开口密封条、上述后车门开口密封条中的沿着上述车顶侧梁的前上密封条及后上密封条连续。在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上述密封部件由与上述连结凹部相对的主体部、与上述主体部连续且重叠在上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的外表面上的第I唇部、和与上述主体部连续且重叠在上述中柱外部件下部的外表面上的第2唇部构成,沿着上述中柱外部件延伸的上述车门侧的前车门密封条与上述中柱外部件紧贴,上述密封部件的密封线区域部从上述主体部到上述第I唇部的顶端及上述第2唇部的顶端、且在上述顶端与上述中柱外部件之间,形成为没有层差的平滑的表面形状,除上述密封线区域部内的上述顶端以外的剩余的顶端以厚壁形成。在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上述密封部件粘结在上述连结凹部中。在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上述密封部件的一端被上述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夹入,另一端被上述后车门开口密封条夹入。在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上述中柱外部件下部具有通过将上述中柱外部件下部的上部朝向车室压入而形成的凹部,上述中柱外部件上部具有车顶梁结合T字部,该车顶梁结合T字部与闭合截面形状的加强件的外表面结合,该加强件与上述凹部连续且沿上述车顶侧梁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设在上述车顶侧梁的车顶梁外板的内侧,使通过将上述车顶梁外板的上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的下部朝向上述车室弯曲而形成的层差部与上述凹部结合,由此形成上述连结凹部,上述连结凹部配置在与前车门开口上缘及后车门开口上缘大致相同的高度上,该前车门开口上缘及后车门开口上缘分别安装有上述前上密封条及上述后上密封条且包含于上述车顶侧梁。专利技术效果在方案I的专利技术中,将中柱的中柱外部件一分为二地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和中柱外部件下部,并具有使中柱外部件下部与中柱外部件上部结合的连结凹部;和将连结凹部覆盖的密封部件,密封部件与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后车门开口密封条中的沿着车顶侧梁的前上密封条及后上密封条连续,因此,密封部件与车门开口密封条连续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一致,能够将密封部件与车门开口密封条连续地设置,消除连结凹部的外观上的不协调感,能够提高美观性。在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密封部件由主体部、第I唇部和第2唇部构成,车门侧的车门密封条所紧贴的密封部件的密封线区域部从主体部到第I唇部的顶端及第2唇部的顶端、且在顶端与中柱外部件之间形成为没有层差的平滑的表面形状,使除密封线区域部内的顶端以外的剩余的顶端以厚壁形成,因此,通过使顶端以厚壁形成,能够保持密封线区域部内的较薄的顶端的形状,抑制了密封线区域部内的较薄的顶端从中柱外部件上部的外表面及中柱外部件下部的外表面剥离,能够使密封线区域部内的顶端与外表面紧贴。在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密封部件粘结在连结凹部上,因此密封部件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在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密封部件的一端被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夹入,另一端被后车门开口密封条夹入,因此,密封部件的一端及另一端难以从中柱外部件剥离,能够抑制一端及另一端的脱离,并且,相对于车门开口密封条连续的线更加显著,美观性更为提高。在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通过将中柱外部件下部的上部朝向车室压入而形成凹部,并形成与凹部相连且与车顶侧梁的加强件的外表面结合的车顶梁结合T字部,使通过将中柱外部件上部的下部朝向车室弯曲而形成的层差部与凹部结合,由此形成连结凹部,连结凹部配置在与前车门开口上缘及后车门开口上缘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因此,能够不减少延伸至中柱上部的闭合截面的截面面积地使中柱的上部与车顶侧梁的加强件(车顶侧梁加强部件)结合,能够提高针对从车顶上方输入到车顶的载荷的强度。而且,由于连结凹部配置在与前车门开口上缘及前车门开口上缘大致相同的高度上,所以具有减少连结凹部的外观上的不协调感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身侧部构造的车身的侧视图。图2是从图1的箭头2方向观察到的图。图3是车身侧部构造的连结凹部的主视图。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2的5-5线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沿图2的6-6线的放大剖视图。图7是沿图4的7-7线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从图4的箭头8方向观察到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添加的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车身12具有:成为车室15的地板的下车身16 ;成为车室15的侧壁的侧车身13 ;和支承在侧车身13上的车顶17。侧车身13具有:下纵梁18 ;立设在下纵梁18上的前柱21、中柱22、后柱23 ;和车顶侧梁24。而且,侧车身13还具有:由这些下纵梁18、柱21、22、车顶侧梁24形成的前车门开口 25 ;和由这些下纵梁18、柱22、23、车顶侧梁24形成的后车门开口 26。在前车门开口 25上安装有前车门28及前车门开口密封条(front door openingseal) 31。在后车门开口 26上安装有后车门32及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在本说明书中,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及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均包含于侧车身13。侧车身13将对车身12的车顶17进行支承的中柱22的中柱外部件36—分为二地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37和中柱外部件下部38。在中柱22及从车顶17连续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24上,安装有与前车门28及后车门32对应的前车门开口密封条31、后车门开口密封条33。如图2及图5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将对车身的车顶进行支承的中柱的中柱外部件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和中柱外部件下部这两部分,在所述中柱及从所述车顶连续地沿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上安装有与前车门及后车门对应的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后车门开口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壁构造具有:连结凹部,其使所述中柱外部件下部与所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结合;和密封部件,其将所述连结凹部覆盖,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前车门开口密封条、所述后车门开口密封条中的沿着所述车顶侧梁的前上密封条及后上密封条连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12.28 JP 2011-289081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将对车身的车顶进行支承的中柱的中柱外部件分成中柱外部件上部和中柱外部件下部这两部分,在所述中柱及从所述车顶连续地沿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上安装有与前车门及后车门对应的前车门开口密封条、后车门开口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壁构造具有: 连结凹部,其使所述中柱外部件下部与所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结合;和 密封部件,其将所述连结凹部覆盖, 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前车门开口密封条、所述后车门开口密封条中的沿着所述车顶侧梁的前上密封条及后上密封条连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由与所述连结凹部相对的主体部、与所述主体部连续且重叠在所述中柱外部件上部的外表面上的第I唇部、和与所述主体部连续且重叠在所述中柱外部件下部的外表面上的第2唇部构成, 沿着所述中柱外部件延伸的所述车门侧的前车门密封条与所述中柱外部件紧贴,所述密封部件的密封线区域部从所述主体部到所述第I唇部的顶端及所述第2唇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重之北山贤一渡边康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