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中柱(13)的闭合截面内设置有隔板(15)的车辆的侧部构造(10)。隔板(15)以相对于下车门横梁(27)的重叠部(27a)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且具有能够支承重叠部(27a)的移动限制部(61)。当下车门横梁(27)因从车辆侧方输入到下车门横梁(27)上的载荷而发生移动时,移动限制部(61)支撑下车门横梁(27)的重叠部(27a),而限制重叠部(27a)向上下方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门的封闭空间内设有车门横梁,且以使车门横梁的端部与支柱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的车辆的侧部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2008-13139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已知一种车辆的侧部构造,其在前侧车门内朝向车身前后方向设置有车门横梁,车门横梁的后端部由箱状的托架部件支承,在托架部件内设置有隔板(隔离部件)。根据上述车辆 的侧部构造,当冲击载荷从车辆侧方输入到前侧车门上时,能够使车门横梁的后端部与隔板抵接而向车身侧分散冲击载荷。但是,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车辆的侧部构造中考虑到,当冲击载荷从车辆侧方输入到前侧车门上时,前侧车门会变形,而使车门横梁的后端部和隔板向上方移动。一旦车门横梁的后端部和隔板向上方移动,则托架部件和隔板会从车身侧的支承部分离,难以由车身侧的支承部来支撑托架部件和隔板。因此,难以经过车门横梁和隔板在车身侧恰当地支撑从车辆侧方输入至前侧车门上的冲击载荷。由此,存在车门横梁和隔板(即,前侧车门)会侵入到车室内的担忧,从而需要努力研究对策。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13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身侧恰当地支撑输入到车门上的冲击载荷的车辆的侧部构造为课题。根据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部构造,其具备:形成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部的周缘,且由支柱内部件及支柱加强板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支柱;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门开口部上,且通过由外面板及内面板形成而在内部具有封闭空间的车门;在所述车门的所述封闭空间内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且具有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支柱重叠的重叠部的车门横梁;和以与所述车门横梁的所述重叠部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柱的所述闭合截面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具有当所述车门横梁因从车辆侧方输入到所述车门横梁上的冲击载荷而发生移动时,通过支撑所述车门横梁的所述重叠部来限制所述重叠部向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限制部。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隔板与所述内面板及所述支柱加强板相比板厚尺寸较大。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隔板具有:沿上下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并与所述支柱加强板结合的上凸缘部和下凸缘部;从所述上凸缘部折曲而向着车室侧延伸的上壁部;以与所述上壁部相比隔开规定间隔位于下方的方式,从所述下凸缘部折曲而向着车室侧延伸的下壁部;和将所述上壁部及所述下壁部的延伸端彼此连结的底壁部,所述隔板由所述上凸缘部和下凸缘部、所述上壁部和下壁部及所述底壁部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形状,且形成有由所述上壁部及所述下壁部支撑所述重叠部的所述移动限制部。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支柱加强板具有:设置在车身外侧且结合有所述上凸缘部和下凸缘部的侧壁部;从所述侧壁部的前端部向车室内侧折曲的前壁部;和从所述侧壁部的后端部向车室内侧折曲而与所述前壁部相对的后壁部,并且,所述支柱加强板由所述侧壁部、所述前壁部及所述后壁部形成为截面大致呈U字形,所述隔板具有与所述前壁部结合的上副凸缘部和下副凸缘部。在技术方案5及7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隔板具有沿着所述上壁部及所述下壁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上加强筋和下加强筋,所述上加强筋以从所述上壁部跨至所述底壁部的方式延伸,所述下加强筋以从所述下壁部跨至所述底壁部的方式延伸。在技术方案6、8及9的专利技术中,优选地,所述隔板的所述底壁部配置在靠近所述支柱内部件的位置上。专利技术效果在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中,在支柱的闭合截面内具有隔板,且在隔板上具有移动限制部。而且,通过由该移动限制部支撑车门横梁的重叠部,而限制了重叠部向上下方向移动。即,能够以不使重叠部与移动限制部(即,隔板)分离的方式进行支撑。通过由移动限制部支撑重叠部,能够将输入到车门横梁(B卩,车门)上的冲击载荷经过隔板而恰当地输入到车身侧。由此,在冲击载荷从车辆侧方输入到车门上的情况下,能够由隔板(即,车身侧)恰当地支撑重叠部,而能防止车门侵入到车室内。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与内面板和支柱加强板的板厚尺寸相比,增大了隔板的板厚尺寸。由此,当冲击载荷作用于车门时,能够在隔板变形之前使内面板和支柱加强板变形,而由移动限制部恰当地支撑车门横梁的重叠部。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将隔板由上凸缘部和下凸缘部、上壁部和下壁部及底壁部而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简单的形状(即,大致帽子形状)。而且,通过将上凸缘部和下凸缘部与支柱加强板结合,确保了隔板的刚性。而且,通过使隔板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能够由上壁部和下壁部(即,移动限制部)以夹入的方式 支撑车门横梁的重叠部。由此,能够由简单形状的隔板恰当地支撑车门横梁,而将输入到车门上的冲击载荷可靠地传递到车身侧。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在侧壁部上结合有上凸缘部和下凸缘部,且在前壁部上结合有副凸缘部。因此,能够在支柱加强板上牢固地结合隔板。由此,能够防止隔板的上壁部和下壁部(即,移动限制部)向打开方向变形,而能由移动限制部更恰当地支撑车门横梁的重叠部。在技术方案5、7的专利技术中,通过以从上壁部跨至底壁部的方式延伸上加强筋,能够由上加强筋加强上壁部,并且由上加强筋加强上壁部与底壁部的上交叉部。另外,通过以从下壁部跨至底壁部的方式延伸下加强筋,能够由下加强筋加强下壁部,并且由下加强筋加强下壁部与底壁部的下交叉部。由此,能够防止隔板的上壁部和下壁部(即,移动限制部)向打开方向变形,而能够由移动限制部更恰当地支撑车门横梁的重叠部。在技术方案6、8、9的专利技术中,将隔板的底壁部配置在靠近支柱内部件的位置上。因此,在冲击载荷传递到隔板上的情况下,能够使隔板的底壁部迅速地与支柱内部件抵接。由此,能够使传递到隔板上的冲击载荷经过隔板迅速地传递到支柱内部件上,而恰当地支撑冲击载荷。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侧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前侧车门从图1的车辆的侧部构造中分解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中柱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的中柱及隔板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4的区域5的放大图。图6是图1的沿6-6线的剖视图。图7是从车室侧观察到的图4所示的中柱及隔板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7的区域8的放大图,是表示隔板的立体图。图9是表 示冲击载荷从车外侧输入至前侧车门上的示例的立体图。图10(a)及(b)是表示下车门横梁向车室侧移动的示例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图11 (a)及(b)是表示通过隔板来防止前侧车门侵入到车室内的示例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向,“Rr”表不车辆的后方向,“L”表不车辆的左方向,“R”表不车辆的右方向。实施例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的侧部构造10具有:在车身侧部的下方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11 ;从下纵梁11的前端部向上方立起的前柱12 ;从下纵梁11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途的部位向上方立起的中柱(支柱)13 ;设置在中柱13内部的隔板15 ;支承在前柱12及中柱13的各上端部而设置在车身侧部的上方的车顶侧梁16 ;和从车外18侧覆盖车顶侧梁16和中柱13等的侧面板17。而且,车辆的侧部构造10具有:由下纵梁11、前柱12、中柱13及车顶侧梁16形成在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部21 ;和开闭自如地支承在车门开口部21上的前侧车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盛一,小林成高,小岛英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