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5597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0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使得同乘者容易握持扶手的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承载部(30)与扶手(40)形成为一体,该承载部(30)具有供在乘车用座椅(17)的后方配置的物体(50)装载的装载面(31),该扶手(40)从承载部(30)的侧方架设至乘车用座椅(17)的侧方、且供同乘者握持,扶手(40)包括:紧固部(41),其在乘车用座椅(17)的下方紧固于车身;抓握部(42),其随着从紧固部(41)向车身后方延伸而弯曲形成为拱形;以及连接部(43),其从抓握部(42)的后部架设至承载部(30),连接部(43)在俯视时从抓握部(42)的后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而架设至承载部(30),且低于承载部(30)的装载面(3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承载部(13c)与扶手(13a)形成为一体的结构,其中,该承载部(13c)具有供在乘车用座椅(11)的后方配置的物体装载的装载面,该扶手(13a)从该承载部(13c)的侧方架设至所述乘车用座椅(11)的侧方、且供同乘者握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680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以往的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中,扶手(13a)与承载部(13c)相比配置于下方,当同乘者握持扶手(13a)时,需要将手伸到与承载部(13c)相比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不能说容易握持扶手(13c)。本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课题为提供一种使得同乘者容易握持扶手的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是承载部与扶手形成为一体的跨骑式车辆的承载一体型的扶手,其中,该承载部具有供在乘车用座椅的后方配置的物体装载的装载面,该扶手从该承载部的侧方架设至上述乘车用座椅的侧方、且供同乘者握持,上述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扶手包括:紧固部,其在上述乘车用座椅的下方紧固于车身;抓握部,其随着从上述紧固部向车身后方延伸而弯曲形成为拱形;以及连接部,其从上述抓握部的后部架设至上述承载部,上述连接部在俯视时从上述抓握部的后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架设至上述承载部,且低于上述承载部的上述装载面。根据该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由于扶手具有抓握部,该抓握部随着从相对于车身的紧固部向车身后方延伸而弯曲形成为拱形,因此,能够使该拱形的弯曲形成部的顶部尽量位于高处位置。因此,能够使得同乘者容易对该抓握部即扶手进行握持。进而,尽管能够使抓握部弯曲形成为拱形而位于高处位置,但由于构成为从抓握部的后部架设至承载部的连接部低于承载部的装载面,因此,当将物体装载于承载部时,能够使得扶手难以与装载物发生干涉。因此,能够提高装载于承载部的装载物的形状的自由度。另外,由于扶手难以与装载物发生干涉,因此,装载物的装载状态也变得稳定化。在该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中,能够形成为下述结构:上述连接部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当以该方式构成时,能够确保扶手与装载物的非干涉区域,并且还能够确保抓握部的高度。在该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中,能够形成为下述结构:上述抓握部的最上端部形成为与上述装载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当以该方式构成时,即使在使得抓握部与承载部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通过使抓握部的最上端部形成为与上述装载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也能够使同乘者对抓握部进行握持的位置升高,从而使得同乘者容易对抓握部进行握持。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即使将抓握部的最上端部作为装载部也容易利用。在该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中,能够形成为下述结构:上述抓握部设置为比上述承载部靠车宽方向外侧。当以该方式构成时,由于同乘者所握持的抓握部位于比承载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使得同乘者容易对抓握部进行握持。在该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中,能够形成为下述结构:在配置于车身侧方的侧罩与上述抓握部之间形成间隙。当以该方式构成时,因在侧罩与抓握部之间所形成的间隙而使得同乘者容易对抓握部进行握持。在该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中,能够形成为下述结构:上述抓握部的最上端部位于比上述承载部的上述装载面的最下端部靠上方的位置。当以该方式构成时,由于抓握部的最上端部位于比承载部的装载面的最下端部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同乘者对抓握部进行握持的位置升高,从而容易对抓握部进行握持。在该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中,能够形成为下述结构:上述抓握部在俯视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而形成。当以该方式构成时,由于能够将同乘者对抓握部进行握持的位置设置为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因此使得同乘者容易对抓握部进行握持。在该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中,能够形成为下述结构:上述抓握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在俯视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而形成。当以该方式构成时,能够使抓握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乘车用座椅之间的间隙增大,从而使得同乘者容易对抓握部进行握持。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的实施方式的跨骑式车辆的一例的主视图。图2是该跨骑式车辆的左视图。图3的(a)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5是该跨骑式车辆的局部省略立体图。图6是该跨骑式车辆的装载有物体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左视图。图7是该跨骑式车辆的后视图。图8是图6的8-8剖视图。图9是表示承载一体型的扶手的变形例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跨骑式车辆10车身架10c侧罩17乘车用座椅20承载一体型的扶手30承载部31装载面40扶手41紧固部42抓握部43连接部43b凹部44c最上端部C间隙45抓握部4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50装载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附图是在附图标记的朝向上观察的,在以下说明中,根据从操纵者观察的方向而表示前后、左右、上下,根据需要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侧表示为L、将右侧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在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图2所示的跨骑式车辆1具备车身架10、以及在该车身架10的前部设置的头管11。在头管11以转向自如的方式安装有前叉12,在该前叉12的下端安装有前轮WF。前轮WF的上方由前挡泥板18覆盖。在前叉12的上部安装有转向手柄13。在车身架10由枢轴14将动力单元15支承为能够摆动,在动力单元15的后端设置有通过该动力单元15驱动的后轮WR。后轮WR由后挡泥板10r覆盖。10t为尾灯。在动力单元15的后部与车身架10之间设置有缓冲单元16。在转向手柄13的后方设置有供驾驶者以及同乘者乘坐的乘车用座椅17。驾驶者乘坐于乘车用座椅17的前部17f,同乘者乘坐于后部17r。在乘车用座椅17的后方设置有承载一体型的扶手20。本实施方式的跨骑式车辆1的扶手构造关于承载一体型的扶手20的构造。如图2、以及图3~图5所示,承载一体型的扶手20一体地形成有承载部30以及扶手40,该承载部30具有供在乘车用座椅17的后方配置的装载物50装载的装载面31,该扶手40从该承载部30的侧方架设至乘车用座椅17的侧方、且供同乘者握持。扶手40包括:紧固部41,其在乘车用座椅17的下方紧固于车身架10;抓握部42,其随着从上述紧固部41向车身后方延伸而弯曲形成为拱形;以及连接部43,其从上述抓握部42的后部架设至所述承载部30。连接部43在俯视时(图4)从抓握部42的后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架设至承载部30,且低于承载部30的装载面31(参照图5、图8)。根据该跨骑式车辆1的扶手构造,扶手40具有抓握部42,该抓握部42随着从相对于车身架10的紧固部41向车身后方延伸而弯曲形成为拱形,因此,能够使该拱形的弯曲形成部的顶部44尽量位于高处位置。因此,同乘者能够容易对抓握部42即扶手40进行握持。而且,尽管能够使抓握部42弯曲形成为拱形而位于高处位置,但由于构成为从抓握部42的后部架设至承载部30的连接部43低于承载部30的装载面31,因此,如图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其是承载部(30)与扶手(40)形成为一体的跨骑式车辆的承载一体型的扶手(20),其中,该承载部(30)具有供在乘车用座椅(17)的后方配置的物体(50)装载的装载面(31),该扶手(40)从该承载部(30)的侧方架设至所述乘车用座椅(17)的侧方、且供同乘者握持,所述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扶手(40)包括:紧固部(41),其在所述乘车用座椅(17)的下方紧固于车身;抓握部(42),其随着从所述紧固部(41)向车身后方延伸而弯曲形成为拱形;以及连接部(43),其从所述抓握部(42)的后部架设至所述承载部(30),所述连接部(43)在俯视时从所述抓握部(42)的后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架设至所述承载部(30),且低于所述承载部(30)的所述装载面(31)。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30 JP 2015-1927841.一种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其是承载部(30)与扶手(40)形成为一体的跨骑式车辆的承载一体型的扶手(20),其中,该承载部(30)具有供在乘车用座椅(17)的后方配置的物体(50)装载的装载面(31),该扶手(40)从该承载部(30)的侧方架设至所述乘车用座椅(17)的侧方、且供同乘者握持,所述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扶手(40)包括:紧固部(41),其在所述乘车用座椅(17)的下方紧固于车身;抓握部(42),其随着从所述紧固部(41)向车身后方延伸而弯曲形成为拱形;以及连接部(43),其从所述抓握部(42)的后部架设至所述承载部(30),所述连接部(43)在俯视时从所述抓握部(42)的后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架设至所述承载部(30),且低于所述承载部(30)的所述装载面(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扶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3)具有向下方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冈敬子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