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46026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30 0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可以在不追加设置加强构件的情况下提高刚性。该车辆前部构造(100)包括:前围板(102)的上侧的前罩板(114)、在前围板(102)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前围侧板(124)、从前围板(102)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纵梁(104)、连接于前纵梁(104)和前围板(102)的挡泥板(106)、连接于挡泥板(106)和前围侧板(124)的前围侧前板(130)、沿车辆前后方向将前围侧前板(130)和前围侧板(124)焊接在一起的上侧焊接列(146)以及位于上侧焊接列(146)的下方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将前围侧前板(130)、前围侧板(124)及前罩板(114)焊接在一起的下侧焊接列(1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前围板的车辆前部构造,所述前围板在整个车身宽度方向上将车辆的车厢及其前方的区域分隔开。
技术介绍
车辆的具备前围板的车辆前部构造(车身框架)包括前纵梁、挡泥板等。前纵梁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条构件,前纵梁设有一对,分别设置在前围板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挡泥板为构成车辆前部侧壁的构件,且从前纵梁的上侧一直连接到前围板的前侧。车辆前部构造为在前方碰撞等紧急情况发生时易受到冲击能量的部位。因此,在车辆前部构造实施有各种各样的安全对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前部车身构造中,在纵梁上方的挡板梁设置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鼓出的加强筋。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使挡板梁的刚性在中途发生变化,从而控制紧急情况发生时产生的变形。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87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确保乘客的安全性,车辆前部构造的刚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车辆前部构造的刚性高,那么即使在前方碰撞等紧急情况发生时受到了冲击能量,也能够在使车厢等不发生变形的情况下,让冲击能量流向车辆后方。但是,如果轻易地追加设置加强构件,会造成成本增加、重量增大,也会给生产性
带来影响。鉴于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若采用该车辆前部构造,能够在不追加设置加强构件的情况下,以简单的结构提高自身刚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中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代表性构造如下。即,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有前围板,前围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将车辆分成车辆的车厢及车辆的车厢的前方的区域,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辆前部构造还包括:前罩板,其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连接于前围板的上侧;前围侧板,其连接于前围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及前罩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前纵梁,其从前围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向车辆前方延伸;挡泥板,其连接于前纵梁的上侧和前围板的前侧;前围侧前板,其连接于挡泥板的上侧和前围侧板的前侧;上侧焊接列,其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焊接前围侧前板和前围侧板时形成的;以及下侧焊接列,其设置于上侧焊接列的下方,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焊接前围侧前板、前围侧板及前罩板时形成的。在上述前围侧前板中,设置有上侧焊接列和下侧焊接列这两个焊接列,前围侧前板以高刚性与前围侧板及前罩板结合。因此,前围侧前板能够在不发生变形的前提下,使从前纵梁及挡泥板传递来的冲击能量高效地流向车辆后方,从而能够保护车厢。根据该结构,无需利用追加的加强构件,从而能够避免成本增加、重量增大的问题,进而,还能够防止生产性的降低。也可以是,上述的挡泥板包括减振柱,减振柱从下方连接有前轮用的悬架,前罩板还连接于与减振柱的上侧。减振柱的上侧为悬架的安装部,原本就设定为高刚性。而且,前罩板为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为长条的构件,还能够作为支承构件(支承构件)发挥作用。通过连接上述减振柱的上侧和前罩板,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前部的刚性。也可以是,上述的前围侧板在上侧焊接列和下侧焊接列之间具有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内侧鼓出。通过该加强筋,在形状上提高了前围侧板的刚性,从而能够高效地将从上侧焊接列和下侧焊接列传递来的冲击能量向车辆后方传递。也可以是,该车辆前部构造还包括:前门铰链加强件,其连接于前围侧板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车辆的前侧门的铰链安装于该前门铰链加强件;以及上下方向焊接列,其设置于第一加强筋的车辆后方,其是沿上下方向焊接前门铰链加强件和前围侧板时形成的。根据该结构,向前围侧板传递的冲击能量能够经由上下方向焊接列高效地向前门铰链加强件传递。也可以是,上述前围侧板在上下方向焊接列及该上下方向焊接列的车辆后方的前罩板之间还具有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内侧鼓出。通过该第二加强筋,能够进一步提高前围侧板的刚性,能够高效地将冲击能量从前围侧板向前罩板传递。也可以是,上述的上侧焊接列设置于前围侧前板的上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前方及下方传递到前围侧前板的冲击能量经由上侧焊接列高效地向车辆后方传递。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可以在不追加设置加强构件的前提下,以简单的结构提高自身刚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图。图2是从车身宽度方向的外侧观察图1的(b)的车辆前部构造而得到的图。图3是图1的(b)的前围侧板和前罩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从各个方向表示图3的(b)的前围侧板的图。图5是从各个方向表示图3的(b)的前围侧板的图。图6是图1的(b)的前罩板的C-C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车辆前部构造102…前围板104…前纵梁106…挡泥板108…挡泥板面板部110…挡板前延伸部112…减振柱114…前罩板116…前挡风开口部118…前罩板的上表面部120…前罩板的纵壁部122…前罩板的底面部124…前围侧板126…前柱128…车门用开口部130…前围侧前板132…前门铰链加强件134…封闭截面136…上侧的第一加强筋138…下侧的第一加强筋140…上侧的第二加强筋142…中央的第二加强筋144…下侧的第二加强筋146…上侧焊接列148…前围侧前板的上部150…下侧焊接列152…上下方向焊接列154…安装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及其他具体的数值等,这些只不过是为了便于理解专利技术而例示出的,除了特别提前说明的情况,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同一功能、结构的部件,通过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省略重复说明,另外省略与本专利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的图示。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图。图1的(a)是从左前方观察使用了车辆前部构造100的车辆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的(a)所示的前围板102在整个车身宽度方向上将车辆的车厢及其前方的区域(例如发动机室)分隔开。车辆前部构造100在包含前围板102的车辆的前部区域构成车身框架。以下,主要以安装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右侧的车辆前部构造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申请的所有附图中,车辆前方、车辆后方、车辆右侧及车辆左侧分别以箭头F、B、R、L表示。前纵梁104为设置于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的柱状的部件。前纵梁104从前围板102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向车辆前方延伸。图1的(a)中省略了车辆左侧的图示,但前纵梁104设有一对,分别设置于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挡泥板106为构成发动机室的侧壁的部件。挡泥板106连接于前纵梁104的上侧和前围板102的前侧。挡泥板106构成为包括车辆后侧的挡泥板面板部
108和车辆前侧的挡板前延伸部110。挡泥板面板部108还包括减振柱112。减振柱112从下方连接有前轮用的悬架。挡板前延伸部110连接于挡泥板面板部108,向车辆前方延伸。挡板前延伸部110呈随着从前纵梁104向车辆后方去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形状。前罩板114在整个车身宽度方向上连接于前围板102的上侧。图1的(b)是图1的(a)的车辆前部构造100的放大图。如图1的(b)所示,前罩板114包括:上表面部118,其沿着前挡风开口部116的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有前围板,所述前围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将车辆分成车辆的车厢及车辆的车厢的前方的区域,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辆前部构造还包括:前罩板,其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上侧;前围侧板,其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及所述前罩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前纵梁,其从所述前围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向车辆前方延伸;挡泥板,其连接于所述前纵梁的上侧和所述前围板的前侧;前围侧前板,其连接于所述挡泥板的上侧和所述前围侧板的前侧;上侧焊接列,其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焊接所述前围侧前板和所述前围侧板时形成的;以及下侧焊接列,其设置于所述上侧焊接列的下方,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焊接所述前围侧前板、所述前围侧板及所述前罩板时形成的。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15 JP 2015-082955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有前围板,所述前围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将车辆分成车辆的车厢及车辆的车厢的前方的区域,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辆前部构造还包括:前罩板,其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上侧;前围侧板,其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及所述前罩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前纵梁,其从所述前围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向车辆前方延伸;挡泥板,其连接于所述前纵梁的上侧和所述前围板的前侧;前围侧前板,其连接于所述挡泥板的上侧和所述前围侧板的前侧;上侧焊接列,其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焊接所述前围侧前板和所述前围侧板时形成的;以及下侧焊接列,其设置于所述上侧焊接列的下方,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焊接所述前围侧前板、所述前围侧板及所述前罩板时形成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包括减振柱,所述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直毅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