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7077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保护气体传感器免受飞来物的影响并且提高气体传感器的检测性能的排气装置。排气装置(50)的排气通路从发动机(30)的前方绕到下方并向后方延伸。在排气装置设置有在发动机的前方对排气通路内的废气进行净化的催化剂(54)和配置于比催化剂靠上游的排气通路的壁面的气体传感器(83)。在发动机的前方以朝向发动机侧的方式配置气体传感器。方以朝向发动机侧的方式配置气体传感器。方以朝向发动机侧的方式配置气体传感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作为乘骑式车辆的排气装置,已知有在发动机的前方配置有催化壳体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组装于摇篮型框架,一对排气管以避开下管的方式从发动机的一对排气端口延伸出。一对排气管在下管的侧方汇集于集合管并与催化壳体连接。在集合管上,从发动机宽度方向的一侧安装有气体传感器(氧传感器),利用气体传感器检测出废气中的氧浓度。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041520号公报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排气装置中,气体传感器从发动机、下管保持适当的间隔,但期望保护气体传感器免受飞来物的影响、气体传感器的检测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气体传感器免受飞来物的影响并且提高气体传感器的检测性能的排气装置。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排气装置是排气通路从发动机的前方绕到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的排气装置,具备:催化剂,该催化剂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对所述排气通路内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气体传感器,该气体传感器配置于比所述催化剂靠上游的所述排气通路的壁面,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以朝向所述发动机侧的方式配置有所述气体传感器,由此解决上述课题。r/>[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排气装置,由于相对于排气通路在发动机侧配置气体传感器,因此利用排气通路保护气体传感器免受来自前方或下方的飞来物的影响。另外,由于气体传感器接近发动机,因此气体传感器被来自发动机的散热加热,能够使气体传感器提前活性化。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施例的乘骑式车辆的右侧视图。
[0014]图2是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的主视图。
[0015]图3是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的侧视图。
[0016]图4是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的仰视图。
[0017]图5是将图4沿A

A线剖切的剖视图。
[0018]图6是将图4沿B

B线剖切的剖视图。
[0019]符号说明
[0020]10:车身框架
[0021]11:头管
[0022]13:下管
[0023]14:上侧下管
[0024]15L、15R:下侧下管
[0025]30:发动机
[0026]38:油过滤器
[0027]50:排气装置
[0028]51L、51R:排气管
[0029]52:集合管
[0030]54:一次催化剂(催化剂)
[0031]55:弯曲管
[0032]56:纵筒部
[0033]57:横筒部
[0034]83:第一氧传感器(气体传感器)
[0035]84:第二氧传感器(其他气体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排气装置中,形成有从发动机的前方绕到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的排气通路。在发动机的前方,排气通路内的废气被催化剂净化,在比催化剂靠上游的排气通路的壁面配置有气体传感器。由于在发动机的前方以朝向发动机侧的方式配置气体传感器,因此利用排气通路保护气体传感器免受来自前方或下方的飞来物的影响。另外,由于气体传感器接近发动机,因此气体传感器被来自发动机的散热加热,能够使气体传感器提前活性化。
[0037]实施例
[003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乘骑式车辆的右侧视图。另外,在以下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E表示车辆后方,箭头L表示车辆左方,箭头R表示车辆右方。
[0039]如图1所示,乘骑式车辆1通过在托架型的车身框架10上搭载发动机30、电装系统等各种部件而构成。车身框架10具有从头管11向后方延伸后向下方弯曲的主管12和从头管11向下方延伸后向后方弯曲的下管13。发动机30的后方侧被主管12支承,发动机30的前方侧及下方侧被下管13支承。在主管12上支承有燃料箱17,在燃料箱17的后方设置有骑手座椅18及后座19。
[0040]一对前叉21经由转向轴(未图示)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头管11,前轮2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前叉21的下部。摆臂(未图示)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主管12的后半部分,后轮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摆臂的后端。发动机30经由变速机构连结于后轮23,来
自发动机30的动力经由变速机构传递至后轮23。排气装置50与发动机30连接,来自发动机30的废气通过排气装置50向外部排出。
[0041]另外,为了应对近年来的废气限制,使用在发动机的前方配置一次催化壳体并在发动机的下方配置二次催化壳体的方法等。当在发动机的前方设置一次催化壳体时,根据车身布局,难以在一次催化壳体的上游、下游设置氧传感器。另外,必须保护氧传感器免受来自前方或下方的飞来物的影响。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排气装置50中,在发动机30的前方的排气通路的壁面以朝向发动机30侧的方式配置有第一、第二氧传感器83、84(参照图3)。
[0042]以下,参照图2至图4对发动机及排气装置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的主视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的侧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的仰视图。
[0043]如图2及图3所示,发动机30是并列两气缸发动机,在曲轴箱31上组装缸体32、缸盖33、缸盖罩34而构成。在曲轴箱31中收容有曲轴35等驱动部件,在曲轴箱31的上部安装有缸体32。在缸体32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发动机宽度方向)排列的一对缸膛(未图示),在各缸膛配置有与曲轴35连结的活塞(未图示)。在缸体32的上部安装有缸盖33。
[0044]在缸盖33的背面侧形成有与一对缸膛相连的一对进气端口(未图示),在缸盖33的前表面侧形成有与一对缸膛相连的一对排气端口36L、36R。在缸盖33的上部安装有缸盖罩34,在缸盖33及缸盖罩34收容有气门传动装置等。在曲轴箱31的下部安装有贮存润滑及冷却用的油的油盘37。在曲轴箱31的前表面下部安装有从油除去异物的油过滤器38。
[0045]另外,发动机30组装于车身框架10的内侧。车身框架10的下管13具有从头管11(参照图1)在发动机30的左右方向中央向下方延伸的上侧下管14、和从上侧下管14的下端向左右分支并向斜下方延伸的一对下侧下管15L、15R。下侧下管15L、15R在发动机30的下方向后方弯曲,在下侧下管15L、15R的后端部与主管12接合。上述的油过滤器38定位于下侧下管15L、15R之间。
[0046]设置有排气装置50,该排气装置50的一对排气管51L、51R从缸盖33的前表面以避开上侧下管14及下侧下管15L、15R的方式延伸出并从排气管51L、51R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的排气通路从发动机的前方绕到下方并向后方延伸,其特征在于,具备:催化剂,该催化剂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对所述排气通路内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气体传感器,该气体传感器配置于比所述催化剂靠上游的所述排气通路的壁面,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以朝向所述发动机侧的方式配置有所述气体传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排气管,该多个排气管从所述发动机的多个排气端口延伸;以及集合管,该集合管使通过了所述多个排气管的废气集合,比所述催化剂靠上游的所述排气通路的一部分是所述集合管,在连接有所述多个排气管的所述集合管的壁面配置有所述气体传感器,所述气体传感器以在所述多个排气管中的相邻的排气管之间朝向所述发动机侧的方式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组装于车身框架,从侧面观察时,所述气体传感器与从所述车身框架的头管向下方延伸的下管重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其他气体传感器,该其他气体传感器配置于比所述催化剂靠下游的所述排气通路的壁面,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其他气体传感器与所述下管重叠。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弯曲管,该弯曲管将通过了所述催化剂的废气向所述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下耕平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