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9095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4 0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架塔。悬架塔(10)具备:顶板(14),其在与悬架的行程轴(SA)分离而配置的固定部处固定有前悬架的上端侧;渐变肋材(20T),其从顶板(14)起而直立设置,且从该顶板(14)中的行程轴(SA)侧朝向外周侧延伸。渐变肋材(20T)具有距固定部的高度被设为固定的定位部(20Ts)、和距所述固定部的高度从定位部(20Ts)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减少的渐变部(20Tc),该定位部(20Ts)与渐变部(20Tc)的边界(20Tb)与所述固定部邻接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悬架塔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多个肋材以放射状而被形成在构成铸造的悬架塔的上端的平板上的结构(例如,参照国际公开第2007/019935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为了提高悬架塔的刚性,仍具有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抑制质量的增加或尺寸的增大的同时提高刚性的悬架塔。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具备:平板,其在与悬架的轴分离而配置的固定部处固定有该悬架的上端侧;渐变肋材,其从所述平板起而直立设置,且从该平板中的所述轴侧朝向外周侧延伸,并且具有距所述固定部的高度被设为固定的定位部、和距所述固定部的高度从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外周侧而逐渐减少的渐变部,该定位部与渐变部的边界与所述固定部邻接配置。在该悬架塔中,通过渐变肋材来提高平板的刚性。此处,由于在渐变肋材上,定位部与渐变部的边界与固定部(固定载荷的作用范围)邻接配置,因此在从固定部上下方向被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渐变肋材上的向固定部的附近部分的应力集中将被缓和。因此,能够在不依赖于肋材的高度或厚度的条件下通过渐变肋材来提高悬架塔的刚性。以此方式,在第一方式的悬架塔中,能够在抑制质量的增加或尺寸的增大的同时提高刚性。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固定部通过作用于形成在所述平板上的结合孔的周围的来自结合件的结合载荷,而被固定有悬架的上端侧,所述定位部与渐变部的边界被配置在,所述渐变肋材上的距所述结合孔的最靠所述外周侧的边缘部为最短距离的位置、与所述渐变肋材上的距所述结合载荷的作用范围的最靠所述外周侧的部分为最短距离的位置之间。在该悬架塔中,渐变肋材中的渐变部的起点被设为结合载荷的作用范围中的结合孔的外侧。因此,更有效地缓和了渐变肋材的向固定部的附近部分的应力集中。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所述平板上,于所述轴的周围以放射状而直立设置有多个肋材,该多个肋材之中的于圆周方向上夹着所述固定部而配置的两个肋材中的至少一方被设为所述渐变肋材。在该悬架塔中,通过呈放射状的多个肋材来提高平板的刚性。由于该多个肋材之中的与固定部邻接的肋材为渐变肋材,因此能够通过该渐变肋材而有效地提高平板的刚性。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具备:塔主体,其具有在上端处固定有所述平板的周壁,并且将所述悬架收纳在该周壁内;内侧肋材,其在所述周壁内架设在构成该周壁的对置壁之间,至少一部分所述肋材的距离所述轴较远一侧的端部或中间部位于所述内侧肋材上。在该悬架塔中,通过内侧肋材来提高(加强)至少一部分的肋材的上下弯曲刚性。由此,能够不依赖于肋材的高度或厚度而通过该肋材来提高悬架塔的刚性。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具备塔主体,其具有在上端处固定有所述平板的周壁,并且将所述悬架收纳在该周壁内,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肋材的距离所述轴较远一侧的端部或中间部位于所述平板与所述周壁的棱线上。在该悬架塔中,通过周壁来提高(加强)至少一部分的肋材的上下弯曲刚性。由此,能够不依赖于肋材的高度或厚度而通过该肋材来提高悬架塔的刚性。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一部分所述肋材的距离所述轴较远一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周壁之中的前壁或后壁与所述平板的棱线上,所述前壁与后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在该悬架塔中,通过使肋材到达至前壁或后壁与平板的棱线,从而作为整体其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得到提高。本专利技术以外的其他方式的悬架塔具备:平板,其在与悬架的轴分离而配置的固定部处固定有该悬架的上端侧;塔主体,其具有在上端处固定有所述平板的周壁,并且将所述悬架收纳在该周壁内,内侧肋材,其在所述周壁内架设在构成该周壁的对置壁之间;肋材,其从所述平板起于所述轴的周围以放射状而直立设置有多个,并且该多个肋材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距离所述轴较远一侧的端部或中间部位于所述内侧肋材上。在该悬架塔中,通过呈放射状的多个肋材来提高平板的刚性。通过内侧肋材来提高(加强)该多个肋材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肋材的上下弯曲刚性。由此,能够在不依赖于肋材的高度或厚度的条件下通过该肋材来提高悬架塔的刚性。在该悬架塔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具备塔主体,其具有在上端处固定有所述平板的周壁,并且将所述悬架收纳在该周壁内,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肋材的距离所述轴较远一侧的端部或中间部位于所述平板与所述周壁的棱线上。在该悬架塔中,通过周壁而提高(加强)了一部分的肋材的上下弯曲刚性。由此,能够在不依赖于肋材的高度或厚度的条件下通过该肋材来提高悬架塔的刚性。此外,在该悬架塔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一部分的所述肋材的距离所述轴较远一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周壁之中的前壁或后壁与所述平板的棱线上,所述前壁与后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在该悬架塔中,通过使肋材到达至前壁或后壁与平板的棱线,从而作为整体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刚性提高。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悬架塔具有能够在抑制质量的增加或尺寸的增大的同时提高刚性的这样的优异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从斜前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从斜后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沿着图1的3-3线的剖视图。图4为将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的渐变肋材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5A为用于对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的渐变肋材进行说明的图,并且为表示定位部与渐变部的边界位置的俯视图。图5B为用于对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的渐变肋材进行说明的图,并且为表示产生应力的线图。图5C为用于对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的渐变肋材进行说明的图,并且为表示弯矩的线图。图5D为用于对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的渐变肋材进行说明的图,并且为表示渐变肋材的概要形状的模式图。图6A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的变形模式的图,并且为表示上下方向的弯曲变形的模式图。图6B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的变形模式的图,并且为表示前后或者车辆宽度方向的倾倒变形的模式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至图6来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塔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个附图中所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以及箭头标记CL分别表示应用了悬架塔10的汽车的前方、上方以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以下,在仅使用前后、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如果未预先进行说明,则设其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此外,由于悬架塔10基本上是以关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心线而左右对称的方式被构成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作为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右侧的悬架塔10进行说明。[悬架塔的概要结构](整体结构)在图1中,通过从斜前上方进行观察的立体图而对悬架塔10的概要结构进行了图示。此外,在图2中,通过从斜后下方进行观察的立体图而对悬架塔10的概要结构进行了图示。如这些附图所示,悬架塔10被构成为,包括塔主体12和本公开中的作为平板的一个示例的顶板14。顶板14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于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板状,并且构成了悬架塔10的上端部。如后文所述,顶板14上固定有前悬架,所述前悬架为构成应用了悬架塔10的汽车的、悬架的上端侧的一个示例。另一方面,塔主体12被设为,具有顶板14的周缘部下垂而成的周壁16,并对上述的前悬架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架塔,具备:平板,其在与悬架的轴分离而配置的固定部处固定有该悬架的上端侧;渐变肋材,其从所述平板起而直立设置,且从该平板中的所述轴侧朝向外周侧延伸,并且具有距所述固定部的高度被设为固定的定位部、和距所述固定部的高度从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外周侧而逐渐减少的渐变部,该定位部与渐变部的边界与所述固定部邻接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2.12 JP 2014-0243871.一种悬架塔,具备:平板,其在与悬架的轴分离而配置的固定部处固定有该悬架的上端侧;渐变肋材,其从所述平板起而直立设置,且从该平板中的所述轴侧朝向外周侧延伸,并且具有距所述固定部的高度被设为固定的定位部、和距所述固定部的高度从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外周侧而逐渐减少的渐变部,该定位部与渐变部的边界与所述固定部邻接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塔,其中,所述固定部通过作用于形成在所述平板上的结合孔的周围的来自结合件的结合载荷,而被固定有悬架的上端侧,所述定位部与渐变部的边界被配置在,所述渐变肋材上的距所述结合孔的最靠所述外周侧的边缘部为最短距离的位置、与所述渐变肋材上的距所述结合载荷的作用范围的最靠所述外周侧的部分为最短距离的位置之间。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雨宫稿治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