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侧部的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8105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8 0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侧部的构造,该构造在车辆侧部撞击到柱等障碍物时,能提高将冲击载荷向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传递的传递性能,缩短该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的检测时间。该车辆侧部的构造具有下边梁,下边梁配设于车门开口部的下边缘部且具有闭合截面构造,该闭合截面构造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内板和下边梁外板构成,下边梁加强构件沿纵向配置,被夹在下边梁内板和下边梁外板之间,且该下边梁加强构件分割下边梁的闭合截面构造,在下边梁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安装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下边梁内板和下边梁加强构件通过支撑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连结,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及支撑件共同紧固于下边梁内板从而接合于下边梁内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侧部的构造,该车辆侧部的构造设置有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车辆中,有时搭载有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该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在车辆侧部撞击到柱等障碍物时,使气囊在车厢内膨胀展开。并且,在车辆侧部设置有用于使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工作的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对于设置有这样的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的车辆侧部而言,具有用于提高在车辆侧部撞击到柱等障碍物时冲击载荷向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传递的传递性能,且用于缩短该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的检测时间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车辆侧部的构造中,用于承受侧面碰撞时的冲击载荷的板状托架安装于下边梁加强构件(日文:サイドシルストレングス)的车辆外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62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上述以往的车辆侧部的构造具有这样的问题,下边梁加强构件和下边梁内板在下边梁的截面中仅上下部分接合在一起,因此,下边梁加强构件及下边梁内板在侧面碰撞时发生微小的变形,由此使得自托架输入的冲击载荷向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的传递发生衰减,无法充分缩短该侧面碰撞用
气囊传感器的检测时间。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侧部的构造,该构造在车辆侧部撞击到柱等障碍物时,能够提高冲击载荷向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传递的传递性能,且能够缩短该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的检测时间。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辆侧部的构造,其具有下边梁,所述下边梁配设于车门开口部的下边缘部,且具有闭合截面构造,该闭合截面构造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内板和下边梁外板构成,加强构件沿纵向配置,所述加强构件被夹在所述下边梁内板和所述下边梁外板之间,并且所述加强构件分割所述下边梁的闭合截面构造,在所述下边梁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上安装有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在该车辆侧部的构造中,所述下边梁内板和所述加强构件通过载荷传递构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连结,所述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及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共同紧固于所述下边梁内板从而接合于所述下边梁内板。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载荷传递构件沿车辆上下方向分别与所述下边梁内板及所述加强构件叠合的状态下,将所述载荷传递构件接合于所述下边梁内板及所述加强构件。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在所述下边梁内板侧有一处与所述载荷传递构件接合,在所述加强构件侧有两处以上与所述载荷传递构件接合,由此使所述载荷传递构件配置成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分别成一定的角度。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下边梁外板侧的所述加强构件的面上且位于接合有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处的位置安装有间隔件,该间隔件用于调节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下边梁外板之间的距离。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加强构件的接合有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处的面上设置有凸形状部,所述凸形状部向所述下边梁外板侧突出,并且具有作为
所述间隔件的功能。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载荷传递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面上设置有贯通孔。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和所述加强构件之间通过点焊接合,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和所述下边梁内板之间通过螺栓紧固接合。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侧部的构造具有下边梁,该下边梁配设于车门开口部的下边缘部,且具有闭合截面构造,该闭合截面构造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内板和下边梁外板构成,加强构件沿纵向配置,该加强构件被夹在所述下边梁内板和所述下边梁外板之间,并且该加强构件分割所述下边梁的闭合截面构造,在所述下边梁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上安装有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所述下边梁内板和所述加强构件通过载荷传递构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连结,因此,在车辆侧部撞击到柱等障碍物时,能够防止由下边梁内板和加强构件形成的空间的横向的变形,能够提高冲击载荷向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传递的传递性能,能够缩短该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的检测时间。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的车辆侧部的构造中,所述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及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共同紧固于所述下边梁内板从而接合于所述下边梁内板,因此,能够确保该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下边梁内板及载荷传递构件之间的牢固的接合,能够可靠地将车辆侧面碰撞时的冲击载荷向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传递。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载荷传递构件沿车辆上下方向分别与所述下边梁内板及所述加强构件叠合的状态下,将所述载荷传递构件接合于所述下边梁内板及所述加强构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由下边梁内板和加强构件形成的空间的横向上的变形的效果。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在所述下边梁内板侧有一处与所述载荷传递构件接合,在所述加强构件侧有两处以上与所述载荷传递构件接合,由此使所述载荷传递构件配置成相
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分别成一定的角度,因此,能够有效地将相对于车辆侧部成角度的侧面碰撞时的冲击载荷向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传递。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下边梁外板侧的所述加强构件的面上且位于接合有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处的位置安装有间隔件,该间隔件用于调节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下边梁外板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与对于侧面碰撞用气囊而言必要的撞击速度等相配合地调节横向的距离,并且,能够调整车辆侧面碰撞时的冲击载荷向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传递的传递时间。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加强构件的接合有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处的面上设置有凸形状部,该凸形状部向所述下边梁外板侧突出,并且具有作为所述间隔件的功能,因此,能够获得由上述间隔件的存在所带来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等。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载荷传递构件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面上设置有贯通孔,因此,在将车辆侧面碰撞时的冲击载荷传递到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之后,载荷传递构件容易在横向上变形,能够防止由于载荷传递构件不变形所引起的下边梁内板向车厢内侧的进入。而且,通过改变贯通孔的形状和位置,即使在下边梁内板、下边梁外板及加强构件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或因车辆的布局导致输入到下边梁的车辆侧面碰撞时的冲击载荷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调整载荷传递构件的变形。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和所述加强构件之间通过点焊接合,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和所述下边梁内板之间通过螺栓紧固接合,因此,能够确保载荷传递构件和加强构件之间的接合强度及载荷传递构件和下边梁内板之间的接合强度,并且能够获得装配的自由度,能够谋求提高装配的操作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车辆侧部的构造所适用的车辆的一部分
的侧视图。图2将图1中的X部放大表示,是在去掉了下边梁加强构件(加强构件)的状态下从车辆外侧的斜上方观察所得到的立体图。图3是以截面表示下边梁的配置有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下边梁加强构件、支撑件(载荷传递构件)及间隔件的部位的立体图。图4是以截面表示图3中的下边梁加强构件、支撑件(日文:ブレイス)及间隔件之间的配置关系的示意性俯视图。图5是表示图3中的支撑件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3中的间隔件的立体图。图8是以截面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下边梁加强构件、支撑件及间隔件之间的配置关系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侧部的构造,其具有下边梁,所述下边梁配设于车门开口部的下边缘部,且具有闭合截面构造,该闭合截面构造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内板和下边梁外板构成,加强构件沿纵向配置,所述加强构件被夹在所述下边梁内板和所述下边梁外板之间,并且所述加强构件分割所述下边梁的闭合截面构造,在所述下边梁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上安装有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该车辆侧部的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下边梁内板和所述加强构件通过载荷传递构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连结,所述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及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共同紧固于下边梁内板从而接合于所述下边梁内板。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2.26 JP 2015-0366931.一种车辆侧部的构造,其具有下边梁,所述下边梁配设于车门开口部的下边缘部,且具有闭合截面构造,该闭合截面构造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内板和下边梁外板构成,加强构件沿纵向配置,所述加强构件被夹在所述下边梁内板和所述下边梁外板之间,并且所述加强构件分割所述下边梁的闭合截面构造,在所述下边梁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上安装有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该车辆侧部的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下边梁内板和所述加强构件通过载荷传递构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连结,所述侧面碰撞用气囊传感器及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共同紧固于下边梁内板从而接合于所述下边梁内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载荷传递构件沿车辆上下方向分别与所述下边梁内板及所述加强构件叠合的状态下,将所述载荷传递构件接合于所述下边梁内板及所述加强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部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有两个以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谷孟波多野明宏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