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69327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0 1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身下部构造,其课题在于确保乘客的脚下空间并且降低地板部。侧部的车身下部构造(10),具备:门槛上部构件(16),其具有:构成门槛(12)的上部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上壁部(16A)、位于相比上述上壁部(16A)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下侧的位置,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壁部(16B)、以及连结上述上壁部(16A)的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上述内壁部(16B)的上端部的连结壁部(16D);门槛下部构件(18),其构成上述门槛(12)的下部;配线束(28),其沿着上述门槛(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至少一部分(28A)在车辆正面视角中位于由上述连结壁部(16D)、上述上壁部(16A)的朝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的延长线(16E)以及上述内壁部(16B)的朝车辆上侧延长的延长线(16F)形成的截面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车身下部构造,其课题在于确保乘客的脚下空间并且降低地板部。侧部的车身下部构造(10),具备:门槛上部构件(16),其具有:构成门槛(12)的上部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上壁部(16A)、位于相比上述上壁部(16A)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下侧的位置,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内壁部(16B)、以及连结上述上壁部(16A)的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上述内壁部(16B)的上端部的连结壁部(16D);门槛下部构件(18),其构成上述门槛(12)的下部;配线束(28),其沿着上述门槛(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至少一部分(28A)在车辆正面视角中位于由上述连结壁部(16D)、上述上壁部(16A)的朝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的延长线(16E)以及上述内壁部(16B)的朝车辆上侧延长的延长线(16F)形成的截面内。【专利说明】车身下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下部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分割的侧门框上部构件(side sillupper)与侧门框下部构件的侧门框的侧门框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2745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5867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昭59-110275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117729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0-211549号公报然而,在该侧门框构造中,例如当配线束沿侧门框延伸的情况下,担心乘客的脚下空间变得狭小,并且地板部的侧部(门槛部)变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乘客的脚下空间并且能够降低地板部的侧部的车身下部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下部构造,具备:门槛上部构件,该门槛上部构件具有:上壁部,该上壁部构成门槛的上部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该门槛设置于车厢的地板部的侧部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将该门槛剖开而得的截面呈闭合截面状;内壁部,该内壁部位于相比上述上壁部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下侧的位置,并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连结壁部,该连结壁部连结上述上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上述内壁部的上端部;门槛下部构件,该门槛下部构件构成上述门槛的下部;以及配线束,该配线束沿着上述门槛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至少一部分在车辆正面视角中位于由上述连结壁部、上述上壁部朝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的延长线以及上述内壁部朝车辆上侧延长的延长线形成的截面内。根据该车身下部构造,构成门槛的上部的门槛上部构件具有:上壁部;位于相比上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下侧的内壁部;以及连结上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内壁部的上端部的连结壁部。另外,配线束沿着门槛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至少一部分在车辆正面视角中位于由连结壁部、上壁部朝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的延长线以及内壁部超车辆上侧延长的延长线形成的截面内。因此,能够抑制配线束的朝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以及车辆上侧突出,因此即便配线束沿着门槛延伸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乘客的脚下空间,并且能够降低地板部的侧部(门槛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中,上述连结壁部形成为随着越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趋向车辆下侧的倾斜壁部。根据该车身下部构造,连结壁部形成为随着越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趋向车辆下侧的倾斜壁部,因此在该连结壁部与上壁部以及内壁部的连接部分别形成棱线。由此,能够增加门槛的棱线的数量,因此能够提高门槛的刚性。另外,能够将门槛在车辆上下方向小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地板部的侧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具有门槛条,该门槛条具有接近配置于上述上壁部的车辆上侧并从车辆上侧覆盖上述配线束的上侧条部。根据该车身下部构造,从车辆上侧覆盖配线束的门槛条的上侧条部被接近配置于上壁部的车辆上侧。因此,即便在具有门槛条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上侧条部向车辆上侧突出,因此能够降低地板部的侧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中,上述门槛配置于前轮的车辆后侧,在上述门槛的前端部结合有堵塞上述门槛的车辆前侧的开口部的横隔板。根据该车身下部构造,在门槛的前端部结合有堵塞门槛的车辆前侧的开口部的横隔板。因此,例如,即使碰撞体从车辆前侧与车身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侧碰撞(换句话说,发生偏置碰撞或小面积重叠碰撞),前轮与门槛干扰,也能够将来自该前轮的碰撞负载经由横隔板传递至门槛。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在上述横隔板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车辆正面视角中相比上述门槛的前端部的截面向外侧突出。根据该车身下部构造,在堵塞门槛的车辆前侧的开口部的横隔板,形成在车辆正面视角中相比门槛的前端部的截面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因此,承受来自前轮的负载的面积与形成该突出部相应地变大,并且,该突出部为横隔板的一部分,横隔板又与门槛结合,因此能够高效地将来自前轮的碰撞负载传递至门槛。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在上述内壁部以及上述连结壁部的前端部形成有从车辆前侧切开的切口部,上述横隔板具有在车辆正面视角中位于上述门槛的前端部的截面内的主体部,上述突出部从上述主体部通过上述切口部相比上述门槛的前端部的截面向外侧突出。根据该车身下部构造,在内壁部以及连结壁部的前端部形成从车辆前侧切开的切口部,突出部通过该切口部相比门槛的前端部的截面向外侧突出。因此,即使横隔板的主体部在车辆正面视角中收纳于门槛的前端部的截面内,也能够通过形成切口部这样的简单的构造,使突出部相比门槛的前端部的截面向外侧突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具备前围板,该前围板设置于上述车厢的前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上述前围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通过上述切口部与上述横隔板结合。根据该车身下部构造,前围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通过切口部与横隔板结合。由此,能够提高前围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支承刚性,进而提高前围板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刚性。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具备前柱,该前柱从上述门槛立起设置,并且具有与上述突出部结合的凸缘。根据该车身下部构造,具有与前柱突出部结合的凸缘。由此,能够提高前柱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刚性。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具备侧外板,该侧外板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覆盖上述门槛,并且具有与上述关出部结合的凸缘。根据该车身下部构造,侧外板具有与突出部结合的凸缘。由此,能够提高侧外板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刚性。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第九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中,具备加强件,该加强件设置在上述车厢的地板部的相比上述门槛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将该加强件剖开而得的截面呈闭合截面状,且该加强件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分割而成的加强件上部构件以及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其中,所述车身下部构造具备:门槛上部构件,该门槛上部构件具有:上壁部,该上壁部构成门槛的上部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该门槛设置于车厢的地板部的侧部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将该门槛剖开而得的截面呈闭合截面状;内壁部,该内壁部位于相比所述上壁部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下侧的位置,并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连结壁部,该连结壁部连结所述上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内壁部的上端部;门槛下部构件,该门槛下部构件构成所述门槛的下部;以及配线束,该配线束沿着所述门槛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至少一部分在车辆正面视角中位于由所述连结壁部、所述上壁部朝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的延长线以及所述内壁部朝车辆上侧延长的延长线形成的截面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杵岛史彦小泉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