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07205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01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包括吸能部件、止挡柱、司机室前端骨架,所述止挡柱固定在司机室的结构件上,所述止挡柱设置在所述司机室的操纵台前端的面板下方,所述吸能部件固定在所述止挡柱上,所述吸能部件的长度至少为60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吸能能力比较大的吸能部件,使其能够与车钩共同承载36km/h的撞击速度,同时设置止挡柱并加强其结构,防止撞击变形向后扩散,另外,弱化司机室前端骨架的刚度,使其参与撞击时的变形吸能过程,有效的增加了吸能结构的变形吸能能力。(*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包括吸能部件、止挡柱、司机室前端骨架,所述止挡柱固定在司机室的结构件上,所述止挡柱设置在所述司机室的操纵台前端的面板下方,所述吸能部件固定在所述止挡柱上,所述吸能部件的长度至少为600mm。本技术通过设置吸能能力比较大的吸能部件,使其能够与车钩共同承载36km/h的撞击速度,同时设置止挡柱并加强其结构,防止撞击变形向后扩散,另外,弱化司机室前端骨架的刚度,使其参与撞击时的变形吸能过程,有效的增加了吸能结构的变形吸能能力。【专利说明】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撞击时的吸能总量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对轨道车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欧盟专门制定了《EN15227铁路应用-铁路车辆车体防撞性要求》,规定了轨道车辆应合理设计结构,当车辆遭受意外撞击时,铁路车辆前端能够吸收足够的撞击能量,确保司机和乘客具有足够的逃生空间,标准EN15227中的Cl级碰撞要求规定铁路车辆应能够承受达36km/h的撞击速度。现有的车钩缓冲装置和圧溃吸能部件只能满足速度为25km/h的撞击,但对于EN15227C-1级规定的36km/h撞击速度,现有吸能部件的吸能量不足,需要改进吸能部件,增加其吸能量。在中国的申请号为201210565036.5的专利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防爬吸能部件,包括设置在司机室前端部的防爬棱、钢结构内部的防撞立柱,防爬棱向外延伸,此种结构能够保护司机室钢结构,但是其防撞立柱前没有变形吸能部件,遭受撞击时,直接由防撞立柱抵挡,这样有可能导致车体震动大大增加,而导致司机室的骨架变形,影响司机逃生空间。在中国的申请号为201120420346.9的技术专利中也公开了一种防爬吸能部件,在司机室骨架的底部设置一对防爬吸能部件,防爬吸能部件通过安装座安装,此种方式使司机室前端在遭受撞击时只能通过此吸能部件吸收能量,但是当撞击力过大时,吸能部件吸收的能量有限,同样不够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能够提高变形吸能能力并且能够将变形挡在操纵台前的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包括吸能部件、止挡柱、司机室前端骨架,所述止挡柱固定在司机室的结构件上,所述止挡柱设置在所述司机室的操纵台前端的面板下方,所述吸能部件固定在所述止挡柱上,所述吸能部件的长度至少为600_。所述吸能部件为方形碰撞管,所述方形碰撞管的一端与安装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防撞板固定连接,所述方形碰撞管内部填充吸能材料铝蜂窝。在所述操纵台前端的面板下方位置处设置操纵台止挡梁,所述操纵台止挡梁为向前突出的U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司机室后端骨架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止挡柱竖向固定在所述操纵台止挡梁与司机室的底架之间,所述止挡柱的顶部与所述操纵台止挡梁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止挡柱的底部与司机室底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止挡柱与所述司机室底架之间设置L形加强板,所述L形加强板的侧壁与所述止挡柱固定连接,所述L形加强板的底壁与所述司机室底架固定连接。进一步,在所述司机室的操纵台前方中间位置,所述操纵台止挡梁下方的位置处预留检修空间,所述止挡柱设置在所述检修空间的两侧。进一步,在所述止挡柱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横梁,所述横梁为向前突出的U形结构,其两端与所述司机室后端骨架固定连接,所述横梁在所述检修空间的位置处断开,所述横梁与所述止挡柱固定连接。进一步,在所述操纵台止挡梁和所述横梁的U形拐角处设置立柱,所述立柱与所述操纵台止挡梁、所述横梁、司机室的底架之间固定连接。进一步,在所述司机室前端骨架上设置多个长圆形通孔。进一步,所述止挡柱采用矩形中空型材。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I)设置的吸能部件的吸能能力比较大,使其与车钩共同作用能够吸收达36km/h的撞击速度所产生的撞击能量,充分利用司机室前端的空间。另外,通过设置止挡柱,并且将止挡柱设置在操纵台前,有效的将变形限制在了操纵台前的空间内。(2)通过设置操纵台止挡梁,将止挡柱固定在操纵台止挡梁和底架之间,并且在止挡柱上设置横梁和加强板,加强了止挡柱的结构,同时横梁和操纵台止挡梁均与司机室后端骨架固定连接,使止挡柱与司机室后端骨架间接形成一体结构,更加坚固,能够有效的阻挡变形,保证了司机的逃生空间。(3)通过在操纵台前的骨架上设置一定数量的长圆形通孔,弱化此部分骨架的刚度,使其在撞击时能够比较容易产生形变,参与吸收能量,有效的增加了铁路车辆在遭受意外撞击时的吸能总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止挡柱1,吸能部件2,防撞板2a,司机室前端骨架3,操纵台止挡梁4,司机室后端骨架5,底架6,横梁7,立柱7a,加强板7b,安装座8,工艺孔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包括止挡柱1、吸能部件2、司机室前端骨架3,吸能部件2设置在止挡柱I前与止挡柱I固定连接,在操纵台前端面板下增加操纵台止挡梁4,止挡柱I竖向固定在操纵台止挡梁4和底架6之间。吸能部件2的长度至少为600mm,此长度能够使其与车钩共同吸收速度达36km/h的撞击能量。吸能部件2采用方形碰撞管,在方形碰撞管的一端设置防撞板2a,另一端设置安装座8,中间填充铝蜂窝作为吸能材料,安装座8将吸能部件2固定连接在止挡柱I上,为了方便碰撞后的拆卸及更换,安装座8与止挡柱I之间的连接方式优选采用螺栓连接。安装座8与止挡柱I的一个侧壁连接时,需要在止挡柱I上设置工艺孔9,方便安装,也可以采用较长的螺栓,安装时直接穿过止挡柱I和安装座8连接。与每个吸能部件2连接的止挡柱I的数量以及所采用的止挡柱I的规格根据受力要求以及所采用的材质计算得出。司机室前端骨架3和底架6的长度根据吸能部件2的长度确定,司机室前端骨架3和底架6的长度应保证吸能部件2的位置在车体外罩以内,并且吸能部件2的前端部与司机室外罩的前端部之间有大约IOOmm左右的安全空间。在司机室前端骨架3上设置通孔,弱化司机室前端骨架3的刚度,使其在遭受撞击时能够参与变形吸能,通孔的大小、数量和位置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得出,应既能保证骨架满足变形的需要,又能保证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外罩的重量。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应力更加均匀,骨架的变形性更好,通孔的形状优选采用长圆孔。操纵台止挡梁4为向前突出的U形横梁,两端固定连接在司机室后端骨架5上。司机室前端骨架3与司机室后端骨架5之间采用螺栓连接,能够方便司机室的拆卸。止挡柱I的顶部与操纵台止挡梁4固定连接,底部与司机室底架6固定连接,在操纵台前方、操纵台止挡梁4下方的中间位置处留出检修设备的空间,检修空间的尺寸约为宽600mm,高750mm,止挡柱I在检修空间两侧竖向设置,止挡柱I的顶部与操纵台止挡梁4固定连接,止挡柱I的底部与底架6之间固定连接,止挡柱I至司机室前端外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包括吸能部件、止挡柱、司机室前端骨架,所述止挡柱固定在司机室的结构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柱设置在所述司机室的操纵台前端的面板下方,所述吸能部件固定在所述止挡柱上,所述吸能部件的长度至少为600mm,所述吸能部件为方形碰撞管,所述方形碰撞管的一端与安装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防撞板固定连接,所述方形碰撞管内部填充吸能材料铝蜂窝,在所述操纵台前端的面板下方位置处设置操纵台止挡梁,所述操纵台止挡梁为向前突出的U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司机室后端骨架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洪雷刘龙玺何燕华田爱琴丁叁叁马云双梁建英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