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支撑骨架总成及具有该后支撑骨架总成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32540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2 0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公开了一种后支撑骨架总成和具有该后支撑骨架总成的汽车,所述后支撑骨架总成安装于汽车的乘员舱的后端,包括后上主梁,后下主梁,第一竖梁和第一支撑梁,所述后上主梁的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所述后下主梁的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所述第一竖梁竖直连接在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下主梁之间的后端处,用于支撑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下主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倾斜地连接在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下主梁之间,以与所述B柱、所述第一竖梁、所述后上主梁和所述后下主梁一起形成第一支撑框架,用于支撑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下主梁。该结构的后支撑骨架总成提升了刚度、稳定性和牢固性,可有效分解碰撞力和摆臂的作用力,避免后支撑骨架总成失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后支撑骨架总成及具有该后支撑骨架总成的汽车
技术介绍
在汽车
中,汽车乘员舱的后部设置后支撑骨架,用于安装悬臂等部件,需要具有一定的刚度,能够很好的支撑各零部件。现有技术中,后支撑骨架主要包括后上主梁、后下主梁、后上辅梁和第一竖梁和第二竖梁。其中,后上辅梁位于后上主梁的上部,第一竖梁竖直连接并支撑后上主梁与后下主梁,第二竖梁竖直连接并支撑后上主梁与后上辅梁;后上主梁、后下主梁和后上辅梁的前端均与B柱连接,后支撑骨架的各个部件共同对车身后部及整车起到支撑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后支撑骨架刚度低,承载能力差。当摆臂安装在后上主梁,随汽车的运行而进行摆动时,容易导致后支撑骨架失稳;另外,当汽车发生前碰和后碰时,现行的后支撑骨架在前碰力、后碰力的作用下,极易在连接处发生断裂,连接失效,容易导致后部的装置发生损坏,导致乘员舱内人员受到伤害,其整车的安全性能低。有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优化的后支撑骨架总成,能够有效提升后支撑骨架总成的刚度,增加汽车车身后部支撑的稳定性、牢固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支撑骨架总成,通过第一支撑梁倾斜地连接在后上主梁与后下主梁之间,与第一竖梁、后上主梁和后下主梁一起形成第一支撑框架,从而能够稳定支撑后上主梁与后下主梁,避免在后碰、摆臂摆动时后支撑骨架扭曲变形、失稳,提升后支撑骨架总成的刚度,增加汽车车身后部支撑的稳定性、牢固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后支撑骨架总成的汽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支撑骨架总成,所述后支撑骨架总成安装于汽车的乘员舱的后端,包括:后上主梁,所述后上主梁的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后下主梁,所述后下主梁的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第一竖梁,所述第一竖梁竖直连接在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下主梁之间的后端处,用于支撑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下主梁;和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倾斜地连接在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下主梁之间,以与所述B柱、所述第一竖梁、所述后上主梁和所述后下主梁一起形成第一支撑框架,用于支撑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下主梁。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前端与所述后上主梁的前端下侧壁连接,后端与所述后下主梁的上侧壁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前端进一步与所述B柱的后侧壁连接,用于将后碰力自所述后下主梁传递至所述B柱。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前端端面包括: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后上主梁的前端下侧壁连接;和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B柱的后侧壁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后上主梁之间的夹角在23°~27°范围内。可选地,所述后支撑骨架总成进一步包括:后上辅梁,所述后上辅梁位于所述后上主梁的上方,其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第二竖梁,所述第二竖梁竖直连接在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上辅梁之间后端处,用于支撑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上辅梁;和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倾斜地连接在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上辅梁之间,以与所述B柱、所述第二竖梁、所述后上辅梁和所述后上主梁一起形成第二支撑框架,用于支撑所述后上主梁与所述后上辅梁。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梁的前端与所述后上辅梁的前端下侧壁连接,后端与所述后上主梁的上侧壁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梁的前端进一步与所述B柱的后侧壁连接,用于将后碰力自所述后上主梁传递至所述B柱。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梁的后端进一步与所述第二竖梁的前侧壁连接,用于连接并支撑所述后上主梁、所述第二竖梁、所述后上辅梁及所述B柱。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后支撑骨架总成。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图1至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后支撑骨架总成安装于车身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的直线箭头表示后碰力传递路径方向;图2中的直线箭头表示前碰力传递路径方向;图3中的直线箭头表示摆臂下摆作用力的传递路径方向;图4中的直线箭头表示摆臂上摆作用力的传递路径方向;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0 后支撑骨架总成;11 后上主梁;12 后下主梁;13 第一竖梁;14 第一支撑梁;141 第一连接面;142 第二连接面;143 安装孔;15 后上辅梁;16 第二竖梁;17 第二支撑梁;171 第一固连面;172 第二固连面;173 第三固连面;174 第四固连面;20 B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后支撑骨架总成对车身后部起到支撑的作用,在碰撞中发生溃缩,吸收碰撞力,避免后部装置受到损坏,保护乘员舱内人员的安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后支撑骨架总成吸收分解碰撞力的能力仍较差,在受到碰撞和摆臂作用时,后支撑骨架总成易扭曲失稳,无法确保乘员舱及后部其他设备的安全性。为解决此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优化的后支撑骨架总成,通过第一支撑梁倾斜地连接在后上主梁与后下主梁之间,以与第一竖梁、后上主梁和后下主梁一起形成第一支撑框架,从而稳定支撑后上主梁与后下主梁,分解在碰撞和摆臂动作时的作用力,避免后支撑骨架总成扭曲变形、失稳,提升后支撑骨架总成的刚度,增加汽车车身后部支撑的稳定性、牢固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阐述,请参见图1至图4所示,图1至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后支撑骨架总成安装于车身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的直线箭头表示后碰力传递路径方向;图2中的直线箭头表示前碰力传递路径方向;图3中的直线箭头表示摆臂下摆作用力的传递路径方向;图4中的直线箭头表示摆臂上摆作用力的传递路径方向。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支撑骨架总成10,后支撑骨架总成10安装于汽车的乘员舱的后端,包括:后上主梁11,后上主梁11的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20;后下主梁12,后下主梁12的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20;第一竖梁13,第一竖梁13竖直连接在后上主梁11与后下主梁12之间的后端处,用于支撑后上主梁11与后下主梁12;和第一支撑梁14,第一支撑梁14倾斜地连接在后上主梁11与后下主梁12之间,以与B柱20、第一竖梁13、后上主梁11和后下主梁12一起形成第一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后上主梁11与后下主梁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后支撑骨架总成10在后上主梁11与后下主梁12之间连接有第一支撑梁14,该第一支撑梁14倾斜地连接在后上主梁11与后下主梁12之间。由于后上主梁11和后下主梁12的前端均连接于汽车的B柱20,第一竖梁13竖直梁连接在后上主梁11与后下主梁12的后端处,其形成了四边形框架,在后上主梁11与后下主梁12之间增设了倾斜设置的第一支撑梁14,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后支撑骨架总成及具有该后支撑骨架总成的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支撑骨架总成,所述后支撑骨架总成(10)安装于汽车的乘员舱的后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上主梁(11),所述后上主梁(11)的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20);后下主梁(12),所述后下主梁(12)的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20);第一竖梁(13),所述第一竖梁(13)竖直连接在所述后上主梁(11)与所述后下主梁(12)之间的后端处,用于支撑所述后上主梁(11)与所述后下主梁(12);和第一支撑梁(14),所述第一支撑梁(14)倾斜地连接在所述后上主梁(11)与所述后下主梁(12)之间,以与所述B柱(20)、所述第一竖梁(13)、所述后上主梁(11)和所述后下主梁(12)一起形成第一支撑框架,用于支撑所述后上主梁(11)与所述后下主梁(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支撑骨架总成,所述后支撑骨架总成(10)安装于汽车的乘员舱的后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上主梁(11),所述后上主梁(11)的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20);后下主梁(12),所述后下主梁(12)的前端连接于汽车的B柱(20);第一竖梁(13),所述第一竖梁(13)竖直连接在所述后上主梁(11)与所述后下主梁(12)之间的后端处,用于支撑所述后上主梁(11)与所述后下主梁(12);和第一支撑梁(14),所述第一支撑梁(14)倾斜地连接在所述后上主梁(11)与所述后下主梁(12)之间,以与所述B柱(20)、所述第一竖梁(13)、所述后上主梁(11)和所述后下主梁(12)一起形成第一支撑框架,用于支撑所述后上主梁(11)与所述后下主梁(1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支撑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14)的前端与所述后上主梁(11)的前端下侧壁连接,后端与所述后下主梁(12)的上侧壁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支撑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14)的前端进一步与所述B柱(20)的后侧壁连接,用于将后碰力自所述后下主梁(12)传递至所述B柱(20)。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支撑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14)的前端端面包括:第一连接面(141),所述第一连接面(141)与所述后上主梁(11)的前端下侧壁连接;和第二连接面(142),所述第二连接面(142)与所述B柱(20)的后侧壁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支撑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刘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