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8192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设置在车身的下方且与所述车身相连;辅助碰撞梁,辅助碰撞梁设置在前副车架的前方,且辅助碰撞梁的前端与车身前端相连;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辅助碰撞梁之间,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副车架安装部和碰撞梁安装部,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相连接,所述辅助碰撞梁与所述碰撞梁安装部相连接,且所述碰撞梁安装部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之间具有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0°<α<180°。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通过增加辅助碰撞梁,能减弱车身纵梁的设计难度,通过在辅助碰撞梁与前副车架之间设置能够溃缩变形的连接支架,可提升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降低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传统车型中大部分车身前端的防撞结构均在车身前端纵梁进行设计,纵梁既要满足碰撞要求,又要保证轮廓尺寸不易过大,避让车轮包络,这使得车身纵梁设计要求十分严格、设计难度大,且车身纵梁结构十分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通过增加辅助碰撞梁和连接支架,能减弱车身纵梁的设计难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拖车钩组件包括: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设置在车身的下方且与所述车身相连;辅助碰撞梁,所述辅助碰撞梁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的前方,且所述辅助碰撞梁的前端与车身前端相连;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辅助碰撞梁之间,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副车架安装部和碰撞梁安装部,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相连接,所述辅助碰撞梁与所述碰撞梁安装部相连接,且所述碰撞梁安装部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之间具有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0°<α<18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通过增加辅助碰撞梁,能减弱车身纵梁的设计难度,通过设置连接支架10,可以保证连接支架10能够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避免车辆其它部位受到更大的冲击,可提升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减少车辆碰撞时的侵入量,还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碰撞梁安装部位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的朝向车外的一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支架为一体式的连接支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碰撞梁安装部为具有前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辅助碰撞梁的后端从所述前端开口处伸入所述碰撞梁安装部内。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梁安装部包括:顶壁板、底壁板和侧壁板,所述顶壁板、所述底壁板间隔开,所述侧壁板连接所述顶壁板和所述底壁板,所述辅助碰撞梁与所述顶壁板、所述底壁板之间通过螺栓紧固件固定,所述辅助碰撞梁与所述碰撞梁安装部通过螺栓紧固件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车架安装部与所述前副车架的前端贴合,α满足关系式:90°≤α<18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车架安装部与所述前副车架的外侧贴合,α满足关系式:0°<α≤9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支架上还设置有弱化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弱化结构构造为设置在所述碰撞梁安装部的折弯处的弱化缺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辅助碰撞梁为具有方形横截面的铝合金型材梁。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种结构的连接支架与前副车架、辅助碰撞梁的装配图;图2是连接支架的立体图;图3是第二种结构的连接支架与前副车架、辅助碰撞梁的装配图;附图标记:连接支架10、前副车架1、辅助碰撞梁2、副车架安装部11、碰撞梁安装部12、顶壁板121、侧壁板122、内壁板1221、外壁板1222、凸焊螺母123、弱化结构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可以包括前副车架1、辅助碰撞梁2和连接支架10。前副车架1设置在车身的下方且与车身相连,用于传递车轮与车身之间的各种力和力矩。辅助碰撞梁2设置在前副车架1的前方,且辅助碰撞梁2的前端与车身前端相连,辅助碰撞梁2的后端与前副车架1间接相连,换言之,辅助碰撞梁2用于连接车身前端和前副车架1,辅助碰撞梁2配合车身纵梁使用,以提升车辆的碰撞性能,并且可以增强前副车架1与车身前端的连接刚度。参照图1和图2所示,车辆还包括连接支架10,连接支架10设置在前副车架1与辅助碰撞梁2之间,前副车架1与辅助碰撞梁2通过连接支架10实现间接连接。具体而言,连接支架10可以包括:副车架安装部11和碰撞梁安装部12,前副车架1与副车架安装部11相连接,辅助碰撞梁2与碰撞梁安装部12相连接。连接支架10起到连接前副车架1和辅助碰撞梁2的作用,连接支架10与前副车架1之间、连接支架10与辅助碰撞梁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栓连接,易于连接支架10与前副车架1、连接支架10与辅助碰撞梁2的装配与拆卸,从而便于更换易损件。碰撞梁安装部12与副车架安装部11之间具有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0°<α<180°。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辅助碰撞梁2将车身前端受到的碰撞力传递至连接支架10,该夹角α可以保证碰撞梁安装部12与副车架安装部11发生相对变形,从而使连接支架10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有利于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同时连接支架10的设计使得在碰撞后维修时避免了前副车架1的更换,仅替换连接支架10即可,减少车辆维修成本,并且使车辆前端受到外力碰撞时不易变形,从而提高整车安全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增加辅助碰撞梁2,能减弱车身纵梁的设计难度,通过在辅助碰撞梁2与前副车架1之间设置能够溃缩变形的连接支架10,可以保证连接支架10能够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避免车辆其它部位受到更大的冲击,可提升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减少车辆碰撞时的侵入量,还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如图1所示,碰撞梁安装部12位于副车架安装部11的朝向车外的一侧,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该位置可以保证辅助碰撞梁2有足够的后退空间,具体而言,辅助碰撞梁2将车身前端受到的碰撞力传递至连接支架10的碰撞梁安装部12,使碰撞梁安装部12相对于副车架安装部11发生溃缩变形,连接支架10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使得传递到前副车架1的碰撞能量很小,这部分碰撞能量不足以造成前副车架1的损坏,有利于提高整车安全性,同时辅助碰撞梁2在后退时可以避开碰撞前副车架1,使得在碰撞后维修时避免了前副车架1的更换,仅替换连接支架10即可,有利于减少车辆维修成本。当车辆前方碰撞受力时,辅助碰撞梁2和连接支架10会分担一部分受力,从而减少车身纵梁的受力,这样,车身纵梁便可以设计得较为简单,不必再通过设计复杂截面以追求高强度,采用了辅助碰撞梁2和连接支架10之后,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n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设置在车身的下方且与所述车身相连;/n辅助碰撞梁,所述辅助碰撞梁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的前方,且所述辅助碰撞梁的前端与车身前端相连;/n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辅助碰撞梁之间,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副车架安装部和碰撞梁安装部,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相连接,所述辅助碰撞梁与所述碰撞梁安装部相连接,且所述碰撞梁安装部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之间具有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0°<α<18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设置在车身的下方且与所述车身相连;
辅助碰撞梁,所述辅助碰撞梁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的前方,且所述辅助碰撞梁的前端与车身前端相连;
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辅助碰撞梁之间,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副车架安装部和碰撞梁安装部,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相连接,所述辅助碰撞梁与所述碰撞梁安装部相连接,且所述碰撞梁安装部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之间具有夹角α,α满足关系式:0°<α<1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梁安装部位于所述副车架安装部的朝向车外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为一体式的连接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梁安装部为具有前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辅助碰撞梁的后端从所述前端开口处伸入所述碰撞梁安装部内。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关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