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支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153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前支撑,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可以包括:上部后梁,其安装于车辆的前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到位于车辆前部的一对挡泥板的前端部;中部后梁,其安装于所述上部后梁下方,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到延伸到车辆前部的一对前纵梁的前端部;以及下部后梁,其安装于所述中部后梁下方,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到安装于车辆下方的前副车架的前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前支撑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其能够通过安装于车辆的前部的车辆前车身结构中的三个后梁吸收外部冲击。
技术介绍
通常,车辆前车身结构位于车辆的前部并且在车辆的前方方向上碰撞时首先承受碰撞负载,以减轻冲击。因此,车辆前车身结构实现形成车辆的发动机室的功能以及保护乘客免受前方碰撞的功能。由于前方碰撞而施加到车辆前部的冲击通过车身的前部后梁传递到前纵梁。前纵梁被屈曲以吸收一定量的冲击,然后剩余的冲击通过前纵梁传递到车身。同时,下一代车辆(例如,电动车辆)趋向于扩展车辆的内部空间,使得发动机室的空间被设计为相对小于传统车辆。结果,由于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吸收冲击量的前纵梁的长度变短,因此,大量的冲击传递到车身并且内部空间被挤压,这导致乘客受伤的可能性很高。因此,即使当发动机室变得更小时,也需要配置用于充分吸收冲击量的新的车辆前车身结构。在本
技术介绍
部分中包括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车辆的前支撑装置,所述车辆的前支撑装置配置用于通过车辆前部车身结构中安装于车辆前侧的三个后梁来吸收外部冲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可以包括:上部后梁、中部后梁和下部后梁;所述上部后梁安装于车辆的前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到位于车辆前部的一对挡泥板的前端部;所述中部后梁安装于所述上部后梁下方,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到延伸到车辆前部的一对前纵梁的前端部;所述下部后梁安装于所述中部后梁下方,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到安装于车辆下方的前副车架的前部。分别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一对第一支撑部可以形成于所述一对挡泥板的前端部,并且所述上部后梁的左后端部和右后端部可以连接到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的每一个前端部。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侧表面,所述一对侧表面将上表面和下表面相互连接并形成中空封闭截面结构,并且多个波纹竖直地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的侧表面并且在第一支撑部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间隔。所述一对挡泥板的前端部可以具有比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的后表面部的截面区域更宽的截面面积。分别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一对第二支撑部可以形成于所述一对前纵梁的前端部,并且所述中部后梁的左后端部和右后端部可以连接到所述一对第二支撑部的每一个前端部。一对第二支撑部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侧表面,所述一对侧表面将上表面和下表面相互连接并形成中空封闭截面结构,多个波纹竖直地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二支撑部的侧表面并且在第二支撑部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分别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一对第三支撑部的每一个可以形成于车辆的前副车架的前端部,并且所述下部后梁的左后端部和右后端部可以连接到所述一对第三支撑部的每一个前端部。所述一对第三支撑部的后端部可以连接到形成前支架的点,所述前支架在前副车架的前端部处连接至车身。所述一对第三支撑部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将上表面和下表面相互连接的侧表面,以及多个波纹竖直地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三支撑部的侧表面并且在第一支撑部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在所述一对第三支撑部的朝向车辆内侧的内侧端部,所述一对第三支撑部的侧表面可以将上表面和下表面相互连接,并且所述一对第三支撑部的外侧端部可以形成为开放形状。所述上部后梁和所述中部后梁可以相对于车辆长度方向沿相同的假想竖直线平行地安装。所述中部后梁和所述下部后梁可以相对于车辆长度方向沿相同的假想竖直线平行地安装。车辆的前支撑装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部,其安装于所述上部后梁与所述中部后梁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沿车辆的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上部后梁的上部以及连接到所述中部后梁的下部。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连接部,其安装于所述中部后梁与所述下部后梁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沿车辆的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中部后梁的上部以及连接到所述下部后梁的下部。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连接部,其安装于所述中部后梁与所述下部后梁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沿车辆的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中部后梁的上部以及连接到所述下部后梁的下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端部中的每一个可以连接到所述中部后梁的中心部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视图。图2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中部后梁和下部后梁的视图。图5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上部后梁和第一支撑部的视图。图6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第一连接部的视图。图7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第二连接部的视图。应当理解,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而是显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专利技术所包括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在这些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具体实施方案,这些具体实施方案的示例呈现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专利技术将与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旨在不但覆盖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还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图1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视图,图2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中部后梁和下部后梁的视图,图5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上部后梁和第一支撑部的视图,图6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第一连接部的视图,以及图7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的第二连接部的视图。近来,下一代车辆(例如,电动车辆)趋向于减小发动机室的空间,并且对车辆的内部空间进行扩展。相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前支撑装置,所述前支撑装置包括:/n上部后梁,其安装于车辆前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安装于车辆的前部的一对挡泥板的前端部;/n中部后梁,其安装于所述上部后梁下方,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延伸到车辆前部的一对前纵梁的前端部;以及/n下部后梁,其安装于所述中部后梁下方,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安装于车辆下方的前副车架的前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10 KR 10-2019-00418041.一种车辆的前支撑装置,所述前支撑装置包括:
上部后梁,其安装于车辆前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安装于车辆的前部的一对挡泥板的前端部;
中部后梁,其安装于所述上部后梁下方,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延伸到车辆前部的一对前纵梁的前端部;以及
下部后梁,其安装于所述中部后梁下方,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安装于车辆下方的前副车架的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其中,
分别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一对第一支撑部形成于所述一对挡泥板的前端部,并且所述上部后梁的左后端部和右后端部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的每一个前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其中,
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的每一个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一对侧表面,所述一对侧表面将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互连接并且形成中空封闭截面结构;
多个波纹竖直地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的侧表面并且在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的侧表面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其中,
所述一对挡泥板的前端部具有比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的后表面部的截面区域更宽的截面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进一步包括:
板件,其联接至所述一对挡泥板的前端部;
其中,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的后表面部联接至所述板件的预定区域;
所述板件通过螺栓连接来联接至所述一对挡泥板的前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其中,
分别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一对第二支撑部形成于所述一对前纵梁的前端部,并且所述中部后梁的左后端部和右后端部连接至所述一对第二支撑部的每一个前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其中,
所述一对第二支撑部的每一个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一对侧表面,所述一对侧表面将所述一对第二支撑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互连接并且形成中空封闭截面结构;
多个波纹竖直地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二支撑部的侧表面并且在所述一对第二支撑部的侧表面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支撑装置,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徒会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