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及其电池箱框架与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47630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1 0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箱框架与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结构和包括该连接结构的汽车,所述电池箱框架包括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底层后横梁,所述车身后部总成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个后部纵梁;所述底层后横梁包括:底层后横梁本体,其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两个底层后横梁支梁,所述底层后横梁支梁自所述底层后横梁本体的后侧表面的端部朝向所述后部纵梁水平延伸,每个底层后横梁支梁的位置与一个后部纵梁的位置对应;每个所述后部纵梁的前端固定至一个所述底层后横梁支梁的上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箱框架与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结构和包括该连接结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箱与车身的可靠性连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市场上的连接方法有两种。第一种连接方法的电池箱本身集成率非常高,形成一个整体直接与车身进行连接,但是这种方式对电池箱技术要求非常高,直接导致制造成本增加;且一旦有一组电池组出现损坏,电池箱要进行整体的替换。第二种连接方法利用多个标准电池箱先与电池箱框架进行连接,然后再整体与车身连接。此种方法的电池箱框架大多结构复杂,装配困难,质量重,增加制造成本的同时还造成能源的浪费。图1示出了现有的利用第二种连接方法的电池箱框架,从图中可以看出,现有的电池箱框架通过多个横杆(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纵杆(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和竖杆(沿车身高度方向)组合而成,由于每一个电池箱的周围均具有对应的横杆、纵杆和竖杆,并且电池箱的安装点也设置在这些杆上,因此在电池箱的安装过程中需要针对每一个电池箱进行逐一地安装,不仅安装工序非常繁琐,而且导致安装的时间成本非常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箱框架和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结构和包括该连接结构的汽车,其通过底层后横梁和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将电池箱框架作为车身骨架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而且能够实现电池箱框架的空间的扩展。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箱框架与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结构,所述电池箱框架包括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底层后横梁,所述车身后部总成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个后部纵梁;所述底层后横梁包括:底层后横梁本体,其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两个底层后横梁支梁,所述底层后横梁支梁自所述底层后横梁本体的后侧表面的端部朝向所述后部纵梁水平延伸,每个底层后横梁支梁的位置与一个后部纵梁的位置对应;每个所述后部纵梁的前端固定至一个所述底层后横梁支梁的上表面。优选地,所述底层后横梁进一步包括:两个后部纵梁支撑梁,每个所述后部纵梁支撑梁自所述底层后横梁本体的后侧表面朝向所述后部纵梁水平延伸,自所述后部纵梁的底部支撑该后部纵梁。优选地,所述后部纵梁支撑梁为空心柱体,其包括:支撑梁上表面,所述支撑梁上表面贴合所述后部纵梁的底部;和支撑梁下表面,其与所述支撑梁上表面间隔相对;所述支撑梁上表面具有多个支撑梁安装孔,所述后部纵梁通过与所述支撑梁安装孔配合的支撑梁紧固件与所述支撑梁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梁下表面具有多个与所述支撑梁安装孔位置对应的支撑梁过孔,所述支撑梁紧固件自所述支撑梁过孔伸入至该空心柱体内,以与所述支撑梁安装孔配合;所述支撑梁紧固件的端部收纳在该空心柱体内。优选地,所述车身后部总成包括沿车身高度方向设置的两个后部竖梁,每个所述后部竖梁的底端固定至一个所述底层后横梁支梁的上表面。优选地,所述底层后横梁支梁包括:支梁上表面,其自所述底层后横梁本体的后侧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梁下表面,其自所述底层后横梁本体的后侧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和支梁侧表面,其连接在所述支梁上表面和支梁下表面之间,以形成中空腔体。优选地,所述支梁上表面具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后部纵梁和后部竖梁通过与所述安装孔配合的紧固件与所述支梁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梁下表面具有多个过孔,所述过孔的位置与所述安装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紧固件自所述过孔伸入至所述中空腔体内,以与所述安装孔配合;所述紧固件的端部收纳在所述中空腔体内。优选地,所述底层后横梁本体为中空横梁,其内部进一步包括两个后横梁加强筋,所述两个后横梁加强筋沿水平方向延伸,其位置与所述支梁上表面以及支梁下表面的位置对应。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箱框架和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结构。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图1为现有的一种电池箱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的车身骨架的侧视图。图3为装设本实施例的电池箱框架的车身骨架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电池箱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电池箱框架的底层框架的俯视图。图6为装设本实施例的电池箱框架的车身骨架的仰视图。图7为本实施例中的底层外纵梁及其相关连接结构的剖面图。图8为本实施例中的底层中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9a和图9b为本实施例中的底层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和截面图。图10为本实施例中的底层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施例中的底层后横梁的侧视剖面图。图12为本实施例中的底层后横梁的后视剖面图。图13为本实施例中的中层框架的俯视图。图14为本实施例中的中层外纵梁的截面图。图15为本实施例中的中层中纵梁的截面图。图16a和图16b为本实施例中的中层中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和截面图。图17a和图17b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竖梁的结构示意图和截面图。图18为本实施例中的上层框架的俯视图。图19a和图19b为本实施例中的中通道第二加强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和截面图。图20为本实施例中的中通道第一加强梁的截面图。图21为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箱框架与电池箱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图23为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箱框架的安装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箱框架是安装在汽车车身中,因此下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内、外”等方向性术语均是相对于车身的“前、后”、“上、下”、“内、外”方向而言的。图2为本实施例中的车身骨架的侧视图。图3为装设本实施例的电池箱框架的车身骨架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电池箱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箱框架,用于装设电池箱,包括:底层框架20,底层框架20为矩形框架,其后部与车身骨架的两个后部纵梁82固定连接,其两侧分别与车身骨架的两个门槛纵梁8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底层框架20与后部纵梁82、门槛纵梁81形成一体的结构,并且在间隔的后部纵梁82与门槛纵梁81之间形成力的传递路径。如图2所示,与现有的一体结构的车身骨架不同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身骨架中,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后部纵梁82与门槛纵梁81之间具有间隔,则来自车头方向的正碰力传递至门槛纵梁81的尾端时,无法继续向车身骨架后部总成传递,而来自车尾方向的后碰力传递至后部纵梁82的前端时,无法继续向车身骨架前部总成传递,导致力的传递路径的中断。本实施例的电池箱框架的底层框架20作为车身骨架的一部分连接在后部纵梁82与门槛纵梁81,将车身骨架的前部和后部连接形成一体的结构,并且在间隔的后部纵梁82与门槛纵梁81之间形成力的传递路径。来自车头方向的正碰力传递至门槛纵梁81的尾端时,通过与门槛纵梁81连接为一体的底层框架20传递至与底层框架20连接的后部纵梁82,从而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1/201610664124.html" title="一种汽车及其电池箱框架与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结构原文来自X技术">汽车及其电池箱框架与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结构</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箱框架与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框架包括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底层后横梁(21),所述车身后部总成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个后部纵梁(82);所述底层后横梁(21)包括:底层后横梁本体(211),其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两个底层后横梁支梁(212),所述底层后横梁支梁(212)自所述底层后横梁本体(211)的后侧表面的端部朝向所述后部纵梁(82)水平延伸,每个底层后横梁支梁(212)的位置与一个后部纵梁(82)的位置对应;每个所述后部纵梁(82)的前端固定至一个所述底层后横梁支梁(212)的上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箱框架与车身后部总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框架包括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底层后横梁(21),所述车身后部总成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两个后部纵梁(82);所述底层后横梁(21)包括:底层后横梁本体(211),其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两个底层后横梁支梁(212),所述底层后横梁支梁(212)自所述底层后横梁本体(211)的后侧表面的端部朝向所述后部纵梁(82)水平延伸,每个底层后横梁支梁(212)的位置与一个后部纵梁(82)的位置对应;每个所述后部纵梁(82)的前端固定至一个所述底层后横梁支梁(212)的上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后横梁(21)进一步包括:两个后部纵梁支撑梁(213),每个所述后部纵梁支撑梁(213)自所述底层后横梁本体(211)的后侧表面朝向所述后部纵梁(82)水平延伸,自所述后部纵梁(82)的底部支撑该后部纵梁(8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纵梁支撑梁(213)为空心柱体,其包括:支撑梁上表面(2131),所述支撑梁上表面(2131)贴合所述后部纵梁(82)的底部;和支撑梁下表面(2132),其与所述支撑梁上表面(2131)间隔相对;所述支撑梁上表面(2131)具有多个支撑梁安装孔(2131a),所述后部纵梁(82)通过与所述支撑梁安装孔(2131a)配合的支撑梁紧固件(2131b)与所述支撑梁上表面(213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梁下表面(2132)具有多个与所述支撑梁安装孔(2131a)位置对应的支撑梁过孔(2132a),所述支撑梁紧固件(2131b)自所述支撑梁过孔(2132a)伸入至该空心柱体内,以与所述支撑梁安装孔(2131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刘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