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71247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23:53
车身框架结构适用于将使驱动源(103)的旋转输出传递至后轮(102)的动力传递机构(104)配置于从车宽中心线观察时车宽方向一侧的跨乘式车辆(100)。车身框架结构具备:头管(2);和从头管(2)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主框架(3(3R、3L))。一对主框架(3(3R、3L))各自具有与动力传递机构(104)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相向部分(45R、45L),与车宽方向一侧的相向部分(45L)相比,车宽方向另一侧的相向部分(45R)具有低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如摩托车等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跨乘式车辆,其具备旋转自如地轴支持后轮且摇动自如地支持于车身框架的摇臂、和将发动机的旋转输出传递至后轮的动力传递机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公开号1382521的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为了可旋转地支持后轮而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又,为了改善运动性,而期待使其进一步轻量化。因此,本专利技术实现能够防止强度低下的同时谋求轻量化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是将使驱动源的旋转输出传递至后轮的动力传递机构配置于从车宽中心线观察时车宽方向一侧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具备:头管;和从所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主框架;所述一对主框架各自具有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相向部分,与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相向部分相比,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相向部分具有低刚性。根据上述结构,与车宽方向一侧的主框架相比,车宽方向另一侧的主框架不容易受转动驱动中的反力。因此,即便刚性降低,也能够支承驱动力反力的同时谋求轻量化。又,能够改善设计自由度。也可以是所述一对主框架具备可摇动地支持对所述后轮轴支持的摇臂的一对摇臂支持部;与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摇臂支持部相比,所述一对摇臂支持部中所述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摇臂支持部具有低刚性。根据所述结构,通过高刚性的摇臂支持部还能支承从摇臂输入的载重。也可以使与所述一对摇臂支持部相邻的管构件的外形、厚度或材质不相同。根据上述结构,容易使左右侧的刚性不相同。也可以是相较比所述摇臂支持部靠近上方的部分而言,比所述摇臂支持部靠近下方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折曲。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与动力传递机构间的干扰,确保与路面间的上下距离的同时改善刚性。也可以是所述主框架由多个管构件连接而成的格子框架实现。根据上述结构,框架的刚性原本较低,但是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抑制支持刚性低下的同时谋求轻量化。也可以是所述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相向部分对比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相向部分,厚度薄。根据上述结构,尽管具有不同的刚性但是外观无区别,通过使刚性有区别,能够抑制损伤美观的担忧。也可以是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主框架支持驱动单元的后下部。根据所述结构,能够通过改善刚性的部分稳定地支持驱动单元。使来自于动力传递机构的作用载重容易传递至驱动单元。也可以是在所述主框架上设置有与驱动单元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的两处连接的上下壳体连接部;所述摇臂支持部配置于所述上下壳体连接部之间。根据上述结构,使输入至摇臂支持部的载重容易分散并传递至驱动单元。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防止强度低下且实现轻量化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根据实施形态的车身框架结构的以跨乘式车辆一个示例示出的摩托车的左视图;图2是头管以及主框架的立体图;图3是下方延伸部的主视图;图4是从后方观察示出支持构件的立体图;图5是侧脚架支座的前方突出部的剖视图;图6是侧脚架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形态。在所有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对应的要素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对于方向,以从应用了车身框架结构的跨乘式车辆的搭乘者观察的方向为基准。车高方向、车长方向以及车宽方向对应于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外侧以及外侧方向是远离车宽中心的一侧以及方向。车宽方向内侧以及内侧方向是靠近车宽中心的一侧以及方向。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形态的车身框架结构在应用于一种跨乘式车辆的摩托车100的状态下的左视图。首先,简单说明摩托车100的结构。如图1所示,摩托车100具备前轮101、后轮102、驱动单元103以及动力传递机构104。通过转向轴105等操纵系统部件,前轮101绕操纵轴线A1可转向地支持于车身框架1。操纵轴线A1大致向上延伸,且以形成后倾角的形式后倾。本实施形态的操纵系统部件包括前叉106,前叉106的下端部可旋转地支持前轮101的前车轴101a。通过摇臂107,后轮102绕摇动轴线A2可摇动地支持于车身框架1。摇动轴线A2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后轮102配置于比车身框架1靠近后方处。摇臂107的前端部可摇动地支持于车身框架1,并且其后端部可旋转地支持后轮102的后车轴102a的两端。在车身框架1以及摇臂107之间架设有后悬架108。在摇臂107以及后悬架108之间存在杠杆结构(未图示),杠杆结构可进行角位移地分别支持于车身框架1以及摇臂107。另外,符号107a表示用于在摇臂107的下部可角位移地支持杠杆结构的支持孔,符号39表示用于在车身侧(例如后述的支持构件30)可角位移地支持杠杆结构的支持孔。后轮102是驱动轮。驱动单元103具有产生旋转输出的驱动源,动力传递机构104将来自于驱动源的旋转输出传递至后车轴102a。借助于此,通过由驱动源产生的旋转输出,使后轮102旋转驱动。驱动单元103的壳体构件103a支持于车身框架1。驱动单元103具有作为驱动源的一个示例的发动机110,并且具有作为一种壳体构件103a的曲轴箱111以及汽缸总成(cylinderassembly)112。汽缸总成112包括汽缸体113、汽缸盖114以及汽缸盖罩115。曲轴箱111可旋转地支持曲轴。汽缸总成112容纳活塞和配气机构等并形成燃烧室。汽缸体113与曲轴箱112结合,并且在汽缸轴线A3方向上可往复运动地容纳活塞。汽缸盖114在汽缸轴线A3方向上在曲轴箱112的相反侧与汽缸体113结合,并且形成燃烧室。汽缸盖罩115在汽缸轴线A3方向上在汽缸体113的相反侧覆盖汽缸盖114,并且同时容纳汽缸盖114和配气机构。发动机110是横置式,并且曲轴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发动机110是L型,单个汽缸总成112与曲轴箱111的前上部结合,并且汽缸轴线A3从该前上部向上(详细而言稍微前倾地)延伸。发动机110是并列多汽缸型,各汽缸的汽缸轴线A3在侧视时相互重叠,汽缸总成112在车宽方向上尺寸较长。驱动单元103具有变速器,该变速器是与驱动源组成单元而使来自于驱动源的旋转输出传递至后轮102的装置的一个示例。曲轴箱111在从汽缸总成112观察时向后方突出,并且在其后部形成容纳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117。变速器使来自于驱动源的旋转输出变速后输出至变速器输出轴118。变速器输出轴118的车宽方向一端部(例如左端部)从变速器壳体117的车宽方向一侧的侧壁(例如左侧壁)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动力传递机构104具备:固定于变速器输出轴118的驱动元件104a;固定于后车轴102b的从动元件104b;和将驱动元件104a的旋转传递至从动元件104b的传动元件104c。驱动元件104a固定于变速器输出轴118的车宽方向一端部(例如左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是将使驱动源的旋转输出传递至后轮的动力传递机构配置于从车宽中心线观察时车宽方向一侧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具备:头管;和从所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主框架;所述一对主框架各自具有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相向部分,与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相向部分相比,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相向部分具有低刚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
是将使驱动源的旋转输出传递至后轮的动力传递机构配置于从车宽中心线观察时车宽方向一侧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
具备:
头管;和
从所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主框架;
所述一对主框架各自具有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相向部分,与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相向部分相比,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所述相向部分具有低刚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主框架具备可摇动地支持对所述后轮轴支持的摇臂的一对摇臂支持部;
与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摇臂支持部相比,所述一对摇臂支持部中所述车宽方向另一侧的摇臂支持部具有低刚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使与所述一对摇臂支持部相邻的管构件的外形、厚度或材质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宏志山本智佐伯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