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培养基
,尤其涉及一种DC细胞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DC细胞全称为树突状细胞,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由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首次在小鼠淋巴结中发现。目前DC细胞培养多用RPMI-1640或者DMEM培养基,但由于DC细胞自身增殖能力不强,单纯的RPMI-1640或者DMEM培养基无法提高DC细胞生长必须的营养成分,因此目前培养DC细胞多用含有10~20wt%胎牛血清的RPMI-1640或者DMEM培养基。但是使用胎牛血清培养DC细胞存在多种问题,不仅增加了培养基的成本,而且不同品牌的胎牛血清之间差异较大,另外由于胎牛血清中成分复杂,这些成分会严重影响后续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培养基可重复性差,培养效率仅为15~20%。而且由于临床所使用的细胞制品严禁残留动物血清蛋白,而常规培养基中存在胎牛血清,工艺上需要增加细胞制成品中牛血清蛋白残余检测,增加了生产难度和成本,促使人们开始进行无血清培养基的开发。因此目前DC细胞培养基存在培养效率不高、细胞活性低下、后 ...
【技术保护点】
一种DC细胞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其组分包括:RPMI‑1640培养基、白介素‑4、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铁蛋白、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C细胞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其组分包括:RPMI-1640培养基、白介素-4、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铁蛋白、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DC细胞培养基,其特征在于,白介素-4的终浓度为5~20μg/L,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终浓度为0.1~0.5μg/L,转铁蛋白的终浓度为30~100mg/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终浓度为20~100μg/L,肿瘤坏死因子α的终浓度为10~50μg/L。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DC细胞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DC细胞培养基的pH值为7.35~7.40。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DC细胞培养基,其特征在于,白介素-4的终浓度为10μg/L,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终浓度为0.2μg/L,转铁蛋白的终浓度为50m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贵鹏,冯振卿,许国贞,刘振云,朱进,唐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未名细胞治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