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门结构以及乘员保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176377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1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一种在侧面碰撞时能够以较大的面积尽早地按压乘员的腰部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以及乘员保护系统。车辆用侧门结构具有:车门外板(40);车门内板(42),其上形成有维修孔(44);车门内装饰(46),其被安装于车门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内衬垫(56),其被配置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内装饰之间,且被设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跨越维修孔的外周缘;外衬垫(52),其被配置于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之间,且被设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与内衬垫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并且,具备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第一部位在侧面碰撞时被车门外板按压并穿过维修孔而向车门内装饰侧按压内衬垫,所述第二部位在侧面碰撞时与第一部位分开,并经由车门内板而向车门内装饰侧按压内衬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获得一种在侧面碰撞时能够以较大的面积尽早地按压乘员的腰部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以及乘员保护系统。车辆用侧门结构具有:车门外板(40);车门内板(42),其上形成有维修孔(44);车门内装饰(46),其被安装于车门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内衬垫(56),其被配置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内装饰之间,且被设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跨越维修孔的外周缘;外衬垫(52),其被配置于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之间,且被设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与内衬垫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并且,具备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第一部位在侧面碰撞时被车门外板按压并穿过维修孔而向车门内装饰侧按压内衬垫,所述第二部位在侧面碰撞时与第一部位分开,并经由车门内板而向车门内装饰侧按压内衬垫。【专利说明】车辆用侧门结构以及乘员保护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侧门结构以及乘员保护系统。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07-23255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结构,即,在侧门的内板与外板之间的、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车门衬垫(外衬垫),并且在车门内装饰中设置内装饰衬垫(内衬垫),而且将内板的作业开口设定为大于车门衬垫的外形的结构。此外,在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13883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设置了如下部件的结构,所述部件包括:被设置在外板的内面上的防撞杆支承的第一冲击吸收衬垫;在第一冲击吸收衬垫的车辆内侧的位置处被安装于内板上的第二冲击吸收衬垫;在第二冲击吸收衬垫的车辆内侧的位置处被固定于车门内装饰上的第三冲击吸收衬垫。在该结构中,第一冲击吸收衬垫、第二冲击吸收衬垫和第三冲击吸收衬垫被设定在对应于内板的开口孔的高度上。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23255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3883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546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情况下,通过在侧面碰撞时车门衬垫在不碰触内板的条件下按压内装饰衬垫,从而能够增加能量吸收量。但是,在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位置处无法形成较大的作业开口的车辆中,在侧面碰撞时难以通过车门衬垫和内装饰衬垫而以较大的区域(面积)尽早地按压乘员的腰部。此外,由于采用在侧面碰撞时使车门衬垫从相对于防撞杆的安装部上分离的结构,因此难以稳定且一致地按压乘员的腰部。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情况下,在第二冲击吸收衬垫于内板的开口孔中贯穿并经由保持部件而被安装于内板上,并且在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相对应的位置处无法形成较大的开口孔的车辆中,难以在侧面碰撞时通过各个冲击吸收衬垫而以较大的面积尽早地按压乘员的腰部。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侧面碰撞时以较大的面积尽早地按压乘员的腰部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以及乘员保护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门结构具有:车门外板,其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车门内板,其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与所述车门外板形成为袋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处形成有维修孔;车门内装饰,其被安装于所述车门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内衬垫,其被配置于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车门内装饰之间,且被设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跨越所述维修孔的外周缘,并对来自车辆侧面的冲击进行吸收;外衬垫,其被配置于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且被设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与所述内衬垫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并且,具备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第一部位在侧面碰撞时被所述车门外板按压并穿过所述维修孔而向所述车门内装饰侧按压所述内衬垫,所述第二部位在侧面碰撞时与所述第一部位分开,并经由所述车门内板而向所述车门内装饰侧按压所述内衬垫。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在所述外衬垫上,沿着所述维修孔的外周缘而设置有脆弱部,从而所述脆弱部在侧面碰撞时成为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的断裂的起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记载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防撞梁在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所述外衬垫中的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通过分别独立的托架而被安装在所述防撞梁上。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所述外衬垫被构成为,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第一部位相比较硬或刚性较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所述外衬垫沿着所述维修孔的外周缘而被预先分割为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六方式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在第五方式所记载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防撞梁在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所述外衬垫中的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通过分别独立的托架而被安装在所述防撞梁上。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七方式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在第五方式或第六方式所记载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所述外衬垫被构成为,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第一部位相比较硬或刚性较闻。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八方式的乘员保护系统为,具备第二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车辆用侧门结构,在侧面碰撞时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与所述车门内装饰之间膨胀展开袋体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设置于,构成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一部分的座椅靠背的侧部、或所述车门内装饰的内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门结构,在形成有维修孔的车门内板与被安装于该车门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车门内装饰之间设置有内衬垫,且该内衬垫被设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跨越维修孔的外周缘。此外,在车门外板与车门内板之间设置有外衬垫,且该外衬垫被设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与内衬垫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即,外衬垫具备与维修孔对置的第一部位、和与车门内板相对应的第二部位。而且,如果在侧面碰撞时车门外板侵入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则第一部位被车门外板按压并穿过维修孔而向车门内装饰侧按压内衬垫,而且,第二部位被车门外板按压而与第一部位分开,并经由车门内板而向车门内装饰侧按压内衬垫。因此,即使将外衬垫配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跨越维修孔的外周缘,也能够改善外衬垫卡挂在车门内板上而导致与维修孔对置的部位无法尽早地按压内衬垫的情况。因此,能够在侧面碰撞时以较大的面积尽早地按压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侧门结构,在外衬垫上沿着维修孔的外周缘而设置有脆弱部,通过在侧面碰撞时外衬垫的脆弱部随着外板的侵入而与车门内板中的维修孔的外周缘附近碰触,从而以脆弱部为起点,外衬垫断裂为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由此,外衬垫被分割成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从而能够独立地向车门内装饰侧移动。因此,能够通过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而尽早地以较大的范围按压内衬垫。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侧门结构,外衬垫沿着维修孔的外周缘而被预先分割为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从而在侧面碰撞时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随着外板的侵入而独立地向车门内装饰侧移动。因此,能够通过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而更早地以较大的范围按压内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侧门结构,具有:车门外板,其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车门内板,其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与所述车门外板形成为袋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处形成有维修孔;车门内装饰,其被安装于所述车门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内衬垫,其被配置于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车门内装饰之间,且被设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跨越所述维修孔的外周缘,并对来自车辆侧面的冲击进行吸收;外衬垫,其被配置于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且被设置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与所述内衬垫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并且,具备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第一部位在侧面碰撞时被所述车门外板按压并穿过所述维修孔而向所述车门内装饰侧按压所述内衬垫,所述第二部位在侧面碰撞时与所述第一部位分开,并经由所述车门内板而向所述车门内装饰侧按压所述内衬垫。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鸟居信志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