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1167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4 16:55
提供能够吸收施加至前罩的载荷且能够充分导入空气和防止水的侵入的前围上装饰件的结构。前围上装饰件(30)的向上U字部(31)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上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前围上装饰件(30)的向下U字部(32)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下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向下U字部(32)布置在向上U字部(31)的后侧。将如下的壁形成为作为同一构件的共用壁(30C):该壁在向上U字部(31)中位于前侧壁(30A)的后侧且底面部(30B)夹在该壁与前侧壁(30A)之间,该壁在向下U字部(32)中位于后侧壁(30E)的前侧且上表面部(30D)夹在该壁与后侧壁(30E)之间。空气导入口(33)形成于共用壁(30)。从上方观察时前罩(20)的后端部与向下U字部(32)的上表面部(30D)重叠。上表面部(30D)与前罩(20)之间形成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布置在车辆的前罩的后端部侧的前围上装饰件(cowl top garnish)的结构。
技术介绍
诸如汽车等的一般车辆设置有前围上装饰件,该前围上装饰件作为从上方覆盖位于前罩的后端部附近的前围板的外装部件。前围上装饰件设置有用于导入空气的空气导入口。期望空气导入口具有较大的开口面积,以便确保空气的导入。相比之下,较大的开口面积很可能会使雨水等侵入。因此,要求提供额外的过滤器或迷宫式结构(labyrinthinestructure),以便减少雨水等通过空气导入口侵入车辆内。与车辆的其它外装部件相同,要求前围上装饰件在与障碍物等发生碰撞之时吸收载荷。特别地,障碍物易于在车辆行驶期间与前罩及前罩的周边部分发生碰撞,在该情况下,由于从前方接近的障碍物与行驶着的车辆之间的相对关系,载荷应该会从车辆的斜前上方施加至包括前围上装饰件的前罩的周边部。因此,特别要求前围上装饰件吸收从斜前上方施加的载荷。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554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557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_8]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不利地,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前围上装饰件,当出于确保大的空气导入口的目的而采用在前围上装饰件中使用足够大的平面部分的结构时,存在难以确保前围上装饰件的刚性的问题,因而,不能确保对从斜前上方施加的载荷的吸收性能。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结构的目的在于确保前围上装饰件的接收从斜前上方施加的载荷的表面的刚性。因此,难以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结构中采用大的空气导入口,因为该应用是刚性降低的主因,因而,不能实现确保刚性的目的。做出本专利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围上装饰件的结构,其能够有效地吸收将要施加至前罩的后端部附近的载荷,还能够导入充足的空气并且防止水的侵入。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根据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包括:前围上装饰件,其包括向上U字部和向下U字部,其中,所述向上U字部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上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向下U字部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下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向下U字部布置在所述向上U字部的后方侧,并且所述向上U字部的后侧壁与所述向下U字部的前侧壁形成作为同一构件的共用壁;以及前罩,其具有内板,所述内板通过密封条与所述向上U字部的前侧壁的上端部连接,其中,所述共用壁设置有空气导入口,所述前罩布置成当从上方观察时该前罩的后端部与所述向下U字部的上表面部重叠,所述向下U字部布置成在所述上表面部与所述前罩的后端部之间形成间隙。以从所述向上U字部的开口输入的载荷的预定方向为基准,所述向上U字部的前侧壁与所述共用壁在车辆前后方向呈张开形状。所述向上U字部的底面部或该底面部的附近被布置在所述前围上装饰件下方的前围上板支撑。所述内板的后端部具有从所述内板与所述密封条接触的接触部分延伸到所述内板与所述前罩的外板接合的接合部的直线形状。_9] 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当从上方观察时,前罩的后端部与向下U字部的上表面部重叠,因而防止了雨水等直接侵入前围上装饰件。特别地,防止了形成在由向上U字部与向下U字部共用的共用壁中的空气导入口直接暴露于雨水等。在前围上装饰件中,向上U字部的前侧壁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上端部通过密封条(weather strip)与前罩的内板连接。因此,输入前罩的载荷会经由内板和密封条传递至向上U字部的前侧壁。因此,前侧壁向下移位,从而使向上U字部以其U字形状张开的方式变形,由此吸收了施加至前罩的载荷。如果以从向上U字部的开口输入的载荷的预定方向为基准,向上U字部的前侧壁和共用壁均构造成在车辆前后方向呈张开形状,则当有载荷施加至前罩时,会使前侧壁的向下移位和共用壁的向后移位有效地进行,由此更可靠地实现了向上U字部以使其U字形状张开的方式的变形。此外,与将向上U字部的前侧壁和共用壁平行地设置的构造相比,或者与将前侧壁和共用壁以向上变窄的形式设置的构造相比,确保了空气进入空气导入口的通路是宽的,因而获得了有效的空气流动。通过布置在前围上装饰件下方的前围上板来支撑向上U字部的底面部或该底面部的附近,由此在支撑向上U字部的开口的相反侧的部分的状态下接收载荷。因此,向上U字部能够更可靠地以其U字形状张开的方式进行变形。前罩的内板的后端部形成为从前罩的内板与密封条接触的接触部分延伸到前罩的内板与外板接合的接合部的直线形状,由此获得如下的效果。如果前罩在接收到载荷时向下移位,则内板还与共用壁接触,使得向上U字部的开口处于由覆盖构件覆盖的状态。内板的与该覆盖构件对应的部位是范围为从与密封条接触的接触部分至与前罩的外板接合的接合部的部位。通过将该部位形成为直线,载荷会沿向上U字部的U字形状开口的中心方向传递,以便将该载荷大致相等地分散至前侧壁和共用壁。因此,能够使向上U字部更可靠地张开变形,因而有效地吸收了载荷。【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当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根据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来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由树脂形成的前围上装饰件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布置在位于车辆前部的风挡玻璃10的下端与位于风挡玻璃10下端的前方的前罩20的后端之间。由树脂形成的嵌条(molding)40布置在前围上装饰件30的位于车辆后方侧的上缘部与风挡玻璃10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下缘部之间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图2是示出当从前方侧观察时的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当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的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车辆前部的图;图4是沿着线A-A截取的截面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理解车辆的前部结构,透视性地示出了前围上装饰件30。前罩20包括外板21和内板22。外板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是经过折缘加工(hemmed)的,以便与内板22的后端部接合。在本说明书中,将该接合部称作折缘部。内板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波浪形状。雨刮器安装孔11、12形成在比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靠车辆左侧(图1和图2的图中的右侧)的位置处,雨刮器(wiper) 13、14分别固定于雨刮器安装孔11、12。用于驱动雨刮器的雨刮器调整器(驱动马达,未图示出)也布置在车辆的左侧。前围上装饰件30包括向上U字部31和向下U字部32。向上U字部31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上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向下U字部32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下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向下U字部32布置在向上U字部31的后方侧。向上U字部31包括:前侧壁30A ;底面部30B,其位于前侧壁30A的后方;以及共用壁30C,其位于底面部30B的后方。前侧壁30A和共用壁30C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底面部30B连接前侧壁30A与共用壁30C,利用该构造,形成了上述的大致U字形状。向下U字部32包括:共用壁30C ;上表面部30D,其位于共用壁30C的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包括:前围上装饰件,其包括向上U字部和向下U字部,其中,所述向上U字部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上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向下U字部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下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向下U字部布置在所述向上U字部的后方侧,并且所述向上U字部的后侧壁与所述向下U字部的前侧壁形成作为同一构件的共用壁;以及前罩,其具有内板,所述内板通过密封条与所述向上U字部的前侧壁的上端部连接,所述车辆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共用壁设置有空气导入口,所述前罩布置成当从上方观察时该前罩的后端部与所述向下U字部的上表面部重叠,所述向下U字部布置成在所述上表面部与所述前罩的后端部之间形成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刚志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