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前纵梁,其被配置在动力单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底边梁,其被配置在前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冲击吸收部件,其对前纵梁及底边梁与前保险杠加强件进行连接(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125884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2-0357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另外,也存在碰撞体相对于车辆前表面而在与前纵梁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发生偏心碰撞(以下,称为“微小重叠碰撞”)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有可能无法通过前纵梁而充分地承受从碰撞体被输入至前保险杠加强件上的碰撞载荷。作为其对策,考虑到如下方式,即,例如在前纵梁的外侧面上设置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载荷承受部件,从而通过该载荷承受部件而承受随着微小重叠碰撞而产生的碰撞载荷。在该情况下,碰撞载荷经由载荷承受部件而被传递至前纵梁的外侧面上。而且,当前纵梁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而与动力单元接触时,碰撞载荷将会经由动力单元而分散并传递于与碰撞体相反一侧的前纵梁等上。由此,将提高对于微小重叠碰撞的碰撞性能。然而,随着微小重叠碰撞而被输入到前保险杠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前纵梁,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被配置在动力单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载荷承受部件,其具有载荷传递部,所述载荷传递部从所述前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面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前方延伸,并且所述载荷承受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面上;前保险杠加强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被配置在所述前纵梁以及所述载荷承受部件的车辆前方;内侧冲击吸收部,其对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进行连接;外侧冲击吸收部,其被配置在所述内侧冲击吸收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载荷传递部的前端与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之间,并且其与所述内侧冲击吸收部相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压缩强度较高。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5.12 JP 2015-097219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前纵梁,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被配置在动力单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载荷承受部件,其具有载荷传递部,所述载荷传递部从所述前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面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前方延伸,并且所述载荷承受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面上;前保险杠加强件,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被配置在所述前纵梁以及所述载荷承受部件的车辆前方;内侧冲击吸收部,其对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进行连接;外侧冲击吸收部,其被配置在所述内侧冲击吸收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载荷传递部的前端与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之间,并且其与所述内侧冲击吸收部相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压缩强度较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内侧冲击吸收部以及所述外侧冲击吸收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相互连接,并且从车辆前后方向进行观察时的截面形状成为,跨及所述前纵梁的所述前端与所述载荷传递部的所述前端的封闭截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外侧冲击吸收部具有分隔壁部,所述分隔壁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所述封闭截面内分隔成多个空间。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凉介,驹村达哉,岩本泰典,平井育人,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爱信高丘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