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43438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1 1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具有:悬挂梁,该悬挂梁设置在车辆的侧梁的车辆下侧处,并且由侧梁支撑,该悬挂梁具有在车辆横向上延伸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的车辆横向端部朝着车辆前侧延伸的一对左右臂部;前横梁,该前横梁在车辆横向上连接一个臂部的末端部与另一个臂部的末端部;以及一对左右撑杆,该一对左右撑杆朝向车辆后侧并朝着车辆横向外侧倾斜地延伸,撑杆的前端部结合到前横梁,并且撑杆的后端部结合到臂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12-6545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体地,该车辆前部结构具有:一对左右前侧框架,其在车体前部处在车辆纵向上延伸;以及悬挂梁,其安装到前侧框架。悬挂梁具有在车辆纵向上延伸的一对左右纵向梁,并且撞击罐分别结合到这些纵向梁的前端部。此外,在车辆横向上延伸的前横梁结合到纵向梁的车辆前部和撞击罐的车辆后侧。由此,各个左右纵向梁在车辆横向上连接。因此,提高了悬挂梁自身的弯曲刚性,并且在车辆的前部碰撞时(在下文中称为“前部碰撞时”),一些碰撞载荷由于被压扁和变形的撞击罐而被吸收。根据在JP-ANo.2012-6545中公开的结构,在车辆平面图中观看时,悬挂梁形成为大致框架形状。因此,在前部碰撞时朝着车辆后侧施加的碰撞载荷从撞击罐施加到前横梁,并且传递到纵向梁,并且,由此,吸收了碰撞载荷,并且改善了碰撞性能。然而,在提高悬挂梁的弯曲刚性和改善碰撞性能方面存在进一步的改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提高悬挂梁的弯曲刚性,并且改善碰撞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具有:悬挂梁,该悬挂梁设置在车辆的侧梁的车辆下侧处,并且由所述侧梁支撑,所述悬挂梁具有在车辆横向上延伸的主体部以及从所述主体部的车辆横向端部朝着车辆前侧延伸的一对左右臂部;前横梁,该前横梁在所述车辆横向上将一个臂部的末端部与另一个臂部的末端部连接;以及一对左右撑杆,该一对左右撑杆朝向车辆后侧并朝着车辆横向外侧倾斜地延伸,所述撑杆的前端部结合到所述前横梁,并且所述撑杆的后端部结合到所述臂部根据第一方面,悬挂梁的一个臂部的末端部与另一臂部的末端部在车辆横向上通过前横梁连接。即,在车辆平面图中观看时,包括前横梁的悬挂梁形成为大致框架形状。此外,悬挂梁的臂部与前横梁也通过一对左右撑杆结合。这些撑杆朝向车辆后侧并朝着车辆横向外侧倾斜地延伸。撑杆的前端部结合到前横梁,并且撑杆的后端部结合到悬挂梁的臂部。即,如在车辆平面图中观看时,前横梁、臂部以及撑杆连接成左右一对三角形。由于连接成三角形的这些区域,所以悬挂梁的车辆前侧部难以变形,并且提高了弯曲刚性。此外,在前部碰撞时从车辆前侧输入到前横梁的碰撞载荷传递到前横梁所结合到的悬挂梁的臂部。然而,碰撞载荷还能够经由撑杆传递到悬挂梁的臂部,而不仅经由前横梁和悬挂梁的臂部直接结合的区域。因此,前部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能够有效地朝着车辆后侧传递,并且能够吸收碰撞载荷。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第一方面中,滚边沿着撑杆的延伸方向形成在撑杆处。根据第二方面,在撑杆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即,朝向车辆后侧并朝着车辆横向外侧倾斜延伸的滚边形成在撑杆处。因此,提高了相对于沿着撑杆的延伸方向输入的碰撞载荷的屈服强度,并且因此,输入到前横梁的碰撞载荷能够有效地经由撑杆传递到悬挂梁的臂部。即,能够提高悬挂梁的弯曲刚性,并且能够进一步改善碰撞性能。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撑杆的前缘沿着前横梁的前表面形成。根据第三方面,由于撑杆的前缘沿着前横梁的前表面形成,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将输入到前横梁的碰撞载荷传递到撑杆。即,作为实例,在撑杆的前缘比前横梁的前表面更加朝向车辆后侧的情况下,在前部碰撞时输入到前横梁的碰撞载荷从前横梁经过撑杆与前横梁的结合点,并且传递到前横梁。相比之下,由于撑杆的前缘沿着前横梁的前表面形成,所以在前部碰撞时输入的碰撞载荷不仅经过撑杆与前横梁的结合点,而且还经过除了这些结合点之外的位置处的前缘,并且传递到撑杆。即,使得将载荷传递到撑杆的区域是大的。因此,碰撞载荷能够经由撑杆更加有效地从前横梁传递到悬挂梁的臂部。即,提高了悬挂梁的弯曲刚性,并且进一步改善了碰撞性能。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意一项中,一对左右撑杆支撑设置在车辆前部处的散热器的车辆下侧部。根据第四方面,由于一对左右撑杆支撑散热器的车辆下侧部,所以不限于通过单独的部件支撑散热器的车辆下侧部。即,通常地,散热器由散热器支撑部支撑,但是支撑该散热器的散热器支撑部不需要支撑散热器的车辆下侧部。即,能够省略散热器支撑部的一部分(散热器支撑部下部)。此外,由于在提高了悬挂梁的弯曲刚性的区域处支撑散热器,所以能够抑制由于散热器振动而产生噪音。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降低和NV性能(噪音和振动性能)的提高二者。附图说明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是示出配备有涉及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前部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配备有涉及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悬挂梁的透视图;并且图3是示出配备有涉及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悬挂梁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使用图1至图3描述涉及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实施例。注意,这些附图中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纵向前侧,箭头OUT表示车辆横向外侧,并且箭头UP表示车辆竖直方向上侧。如图1所示,其中容纳了未示出的发动机单元的发动机室11设置在车辆10的前部12处。充当一对左右侧梁并且在其间带有间隔地安置在车辆横向上并且在车辆纵向上延伸的前侧梁14、以及安装到一对左右前侧梁14的前端部的保险杠加强部16设置在该发动机室11的内部。此外,车辆10的前部12具有悬挂梁18,未示出的悬挂臂和转向齿轮箱等安装到该悬挂梁18。安置在车辆横向一侧(右侧)处的前侧梁14和安置在车辆横向另一侧(左侧)处的前侧梁14形成为在车辆横向上对称。一对左右前侧梁14的沿着车辆横向切取的截面形成为矩形形状。此外,作为实例,前侧梁14由以下形成:内板20,其安置在车辆横向内侧,并且沿着纵向延伸;以及外板22,其安置在内板20的车辆横向外侧,并且沿着纵向延伸,内板与外板结合在一起。未示出的发动机单元经由发动机单元安装部支撑在上述前侧梁14处。此外,轮罩护板内部26分别结合于右侧的前侧梁14和左侧的前侧梁14,支撑未示出的避震器(coilover)的上端部的悬挂塔座24a形成在该轮罩护板内部处。保险杠加强部16的沿着车辆纵向切取的截面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保险杠加强部16在车辆横向为保险杠加强部16的长度方向的情况下在未示出的保险杠盖的内部延伸。此外,保险杠加强部16经由未示出的碰撞箱安装到前侧梁14的前端部。为此,在右侧处的前侧梁14的前端部与在左侧处的前侧梁14的前端部通过保险杠加强部16在车辆横向上连接。悬挂梁18安置在前侧梁14的车辆下侧处,并且由前侧梁14支撑。如图2所示在车辆平面图中观看时,悬挂梁18形成为大致H形。具体地,悬挂梁18具有在车辆横向上延伸的主体部28,以及分别从主体部28的车辆横向两端部朝着车辆前侧延伸的一对左右臂部30。注意,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实例,悬挂梁18由铁构成,但不限于此,并且悬挂梁18可以由诸如铝合金等这样的其它金属构成。在右侧处的臂部30和在左侧处的臂部30形成为在车辆横向上对称。此外,比主体部28更朝着车辆后侧延伸的后侧延伸部32分别形成为比臂部30处的主体部28更朝向车辆后侧。臂部30的后侧延伸部32经由未示出的螺栓等支撑在前侧梁14的车辆后侧区域处。前横梁38经由连接部36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悬挂梁,该悬挂梁设置在车辆的侧梁的车辆下侧处,并且由所述侧梁支撑,所述悬挂梁具有在车辆横向上延伸的主体部、以及从所述主体部的车辆横向端部朝着车辆前侧延伸的一对左右臂部;前横梁,该前横梁在所述车辆横向上将一个臂部的末端部与另一个臂部的末端部连接;以及一对左右撑杆,该一对左右撑杆朝向车辆后侧并朝着车辆横向外侧倾斜地延伸,所述撑杆的前端部结合到所述前横梁,并且所述撑杆的后端部结合到所述臂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18 JP 2015-161210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悬挂梁,该悬挂梁设置在车辆的侧梁的车辆下侧处,并且由所述侧梁支撑,所述悬挂梁具有在车辆横向上延伸的主体部、以及从所述主体部的车辆横向端部朝着车辆前侧延伸的一对左右臂部;前横梁,该前横梁在所述车辆横向上将一个臂部的末端部与另一个臂部的末端部连接;以及一对左右撑杆,该一对左右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学孝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