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8706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7:44
前纵梁(12)中的每一个前纵梁设置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负荷接收构件(24),且突出构件(26)布置在负荷接收构件(24)中的每一个负荷接收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因此,即使当碰撞负荷施加到前纵梁(1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时,碰撞负荷也通过负荷接收构件(24)传递到前纵梁(12)。施加到负荷接收构件(24)的力矩被突出构件(26)增加,且因此转移到前纵梁(12)的负荷增加。因而,前纵梁(12)稳定地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存在用于在车辆的前端碰撞的情况下吸收碰撞负荷的已知技术。根据该技术,在车辆的前部中布置了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并且在前纵梁的前端处布置了碰撞盒。在前端碰撞的情况下,前纵梁和碰撞盒在车辆前后方向压缩或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负荷。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碰撞物体仅与车辆的前部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碰撞而不与车辆的前部部分的整个碰撞(即,前部偏移碰撞发生)。尤其是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在碰撞物体和车辆之间的小量重叠的碰撞的情况下(即,小重叠碰撞),在如上描述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碰撞负荷主要输入到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前纵梁的外侧的前部部分的一部分内。因此,在车辆的前部部分中碰撞负荷没有充足地被吸收。鉴于此,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0.2013-212757 (JP 2013-212757 A)描述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设置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前纵梁向外突出以接收从车辆前方输入的碰撞负荷的构件。因而,即使当小重叠碰撞发生时,也可以通过将碰撞负荷传递到前纵梁或者通过使前纵梁变形来吸收从车辆前方输入的碰撞负荷。注意,不仅JP 2013-212757A而且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0.2010-132122 (JP 2010-132122 A)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0.2006-137373 (JP 2006-137373 A)描述了车辆前部结构,其设置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前纵梁的外侧以接收碰撞负荷的构件。特别是根据JP 2013-212757 A和JP 2010-132122 A,在偏移碰撞的情况下施加到车辆前部部分的碰撞负荷被从附接到前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构件传递到前纵梁以使前纵梁变形,使得碰撞负荷通过前纵梁的变形而被吸收。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仍存在改进用于在偏移碰撞的情况下使前纵梁稳定地变形以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的技术的空间。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能够在偏移碰撞的情况下更有效地吸收从车辆前方输入的碰撞能量。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负荷接收构件和突出构件。负荷接收构件中的每一个从前纵梁中的对应一个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负荷接收构件中的每一个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表面,并且外侧表面从车辆前侧朝向车辆后侧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倾斜。突出构件中的每一个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布置在负荷接收构件中的对应一个的前方。突出构件中的每一个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前突出。突出构件中的每一个具有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后端部分固定于在车辆的前视图中突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对应的负荷接收构件重叠的位置。前端部分是自由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述方面,负荷接收构件设置在每一个前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前突出的突出构件设置在每一个负荷接收构件的前表面上。因此,在具有碰撞物体和车辆之间的小量重叠的碰撞的情况下(S卩,小重叠碰撞),前纵梁较早地变形以吸收碰撞负荷。根据本专利技术前述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产生了提高在偏移碰撞的情况下的冲击吸收性能的有益效果。 在前述方面中,突出构件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可定位在负荷接收构件中的对应一个的前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利用这种构造,来自突出构件的负荷在定位在负荷接收构件的前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外侧的位置处传递到负荷接收构件的前壁。这增加前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弯曲的方向上的力矩。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前部结构产生使前纵梁稳定地变形的有益效果。在前述方面,突出构件中的每一个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倾斜以便朝向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定向。在这种构造中,每一个突出构件的前表面朝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定向。因此,从车辆前方施加的负荷向后传递到负荷接收构件。这增加在前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弯曲的这种方向上的力矩。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前部结构产生使前纵梁稳定地变形的有益效果。根据前述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还可包括冲击吸收构件和保险杠加强件。每一个冲击吸收构件布置在前纵梁中的对应一个的前方,且冲击吸收构件中的每一个在车辆前后方向向前延伸超过突出构件中的对应一个的前端部分。保险杠加强件连接到冲击吸收构件的前端,并且保险杠加强件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突出构件中的每一个和保险杠加强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布置。在这种构造中,冲击吸收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前纵梁的前方,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前延伸超过突出构件的前端部分。也就是说,保险杠加强件和每一个突出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因此,冲击吸收构件受到压缩变形直到保险杠加强件与突出构件接触。因而,在碰撞开始阶段的能量在前纵梁前方的位置被冲击吸收构件吸收。因此,这种构造尤其是在具有碰撞物体和车辆之间的大量重叠的碰撞中是有效的。不管碰撞模式如何,S卩,不管碰撞是小重叠碰撞还是具有在碰撞物体和车辆之间的大量重叠的碰撞,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前部结构都产生足够有效地吸收碰撞冲击的有益效果。在前述方面,突出构件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分和前纵梁中的对应一个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布置。在这种构造中,每一个突出构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对应的前纵梁间隔开。因此,增加输入到前纵梁的力矩是可能的,从而有效地弯曲前纵梁。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前部结构产生吸收在碰撞开始阶段的能量的有益效果。根据前述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还可包括负荷传递构件。每一个负荷传递构件将前纵梁中的对应一个的前端连接到负荷接收构件中的对应一个的前端,并且负荷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突出构件中的每一个可以附接到负荷传递构件中的对应一个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在这种构造中,前纵梁的前端和负荷接收构件的前端通过负荷传递构件连接到彼此。因此,在偏移碰撞的情况下施加到前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负荷也被传递到前纵梁的前端。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前部结构产生有效地将在偏移碰撞的情况下的负荷传递到前纵梁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数字表示相似的元件且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图2是示出在偏移碰撞的情况下在图1中示出的车辆前部结构中造成的变形的平面图;以及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将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尽管图1和图2示出了车辆左侧上的前部结构,但是车辆右侧上的前部结构(未示出)与车辆左侧上的前部结构相同。注意,在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一对前纵梁(12),所述前纵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载荷接收构件(24),每一个载荷接收构件均从所述前纵梁(12)中的对应一个前纵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所述载荷接收构件(24)中的每一个载荷接收构件均具有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表面(24A),并且所述外侧表面(24A)从车辆前侧朝向车辆后侧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倾斜;以及突出构件(26;36),每一个突出构件均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布置在所述载荷接收构件(24)中的对应一个载荷接收构件的前方,所述突出构件(26;36)中的每一个突出构件均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前突出,所述突出构件(26;36)中的每一个突出构件均具有前端部分(26B;36B2)和后端部分,所述后端部分被固定于在所述车辆的前视图中所述突出构件(26;36)的至少一部分与对应的载荷接收构件(24)相重叠的位置处,并且所述前端部分(26B;36B2)是自由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野千岁岩本泰典村山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