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双扭力梁式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1613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双扭力梁式轴,当进行转向时,所述双扭力梁式轴可以在转向期间以简单结构控制后轮的牵引力使其向内牵引。所述双扭力梁式轴包括拖曳臂和载体,后轮分别在扭力梁的两端经由载体支架安装在所述载体上;中心管和转向杆,所述中心管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贯穿扭力梁的中心,所述转向杆的一端连接到所述载体而另一端连接到所述中心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双扭力梁式轴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1年9月8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1-0091349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扭力梁式轴(coupledtorsionbeamaxle,CTBA)悬架(车辆的一种类型的悬架),更特别的,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的随动性(compliancecharacteristics)的CTBA,其可以在转向期间通过简单的结构控制转向后轮的牵引力(towvalue)使其向内牵引(towedin)。
技术介绍
CTBA是车辆的一种类型的悬架,其具有少量的组件,出色的耐久性,且由于结构简单而易于保养而且比其他悬架装置相对便宜,因此,CTBA主要在小型车辆中采用。参考CTBA悬架机构的实质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CTBA包括扭力梁111,在扭力梁111的两端提供的拖曳臂112,和分别在拖曳臂112上提供的载体113,后轮RW安装在所述载体113上。但是,CTBA100具有的结构特性是,当车辆转向时,后轮RW被向外牵引。为此,如现有技术文件韩国专利第10-2006-0006796号公开的在CTBA上可以提供后轮转向装置,以便改进操纵和行驶稳定性。如图1所示,当车辆转向时侧力Fs作用,受到侧力Fs的后轮RW在如图1所示的A方向上被向外牵引,或者当后轮RW的外侧轮颠簸B(bump)而因此内侧轮弹回R(rebound)时,后轮RW的牵引力向外牵引,从而损害转向稳定性。因此,后轮RW的牵引力需要通过使用致动器和连接构件来控制。也就是说,在CTBA中提供可以控制后轮的牵引力的致动器和连接构件,并且控制器根据行驶条件驱动致动器以便控制后轮的牵引力。但是,如上所述,由于通过电子控制后轮的牵引力的技术昂贵,车辆的制造成本增加且配置复杂。公开于本专利技术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双扭力梁式轴(CTBA),其具有简单的结构,在转向期间能够通过连接结构使后轮的牵引力在结构上向内牵引,而不需要复杂的电子控制。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CTBA,其包括拖曳臂和载体,后轮分别在扭力梁的两端经由载体支架安装在所述载体上;包括中心管,所述中心管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贯穿扭力梁的中心;转向杆,所述转向杆的一端连接到所述载体而另一端连接到所述中心管。所述转向杆可以通过球形接头连接到所述载体。所述转向杆的一端可以高于所述中心管连接到所述载体。所述转向杆的一端在后轮的中心的前方连接到所述载体。所述转向杆的每一个可通过铰链(pinjoint)顺序地连接到所述中心管,连接到车辆的前侧的所述转向杆的一端可以弯曲至车辆的后侧,以及连接到车辆的后侧的所述转向杆的一端可以弯曲至车辆的前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的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CTBA具有上述的配置,当颠簸或转向时,转向杆以简单的结构约束后轮,从而控制CTBA的随动性,因此,后轮的牵引力向内牵引,从而改进行驶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他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根据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附图说明图1是相关技术的CTBA的主视图。图2是相关技术的CTBA的仰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CTBA的主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CTBA的仰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CTBA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6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CTBA的中心管的组装状态的视图。应了解附图呈现了阐述本专利技术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的一定程度简化的表示,从而不需要按比例绘制。本文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定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尺寸、取向、位置以及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意图的应用以及使用环境确定。在附图中,附图标记在全部的几个附图中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相同或者等效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详细参考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下面进行描述。虽然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描述本专利技术,但应了解该描述不是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于那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地,本专利技术旨在不仅仅覆盖示例性实施例,还覆盖可以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里的各种替代、改进、等效结构以及其他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CTBA1,包括拖曳臂12和载体13,后轮RW分别在扭力梁11的两端经由载体支架14安装在所述载体13上,包括中心管21和转向杆22,所述中心管21在车辆的纵向方向贯穿扭力梁11的中心,所述转向杆22的一端连接到载体13且另一端连接到中心管21。提供中心管21以贯穿CTBA的扭力梁11。提供中心管21以在与扭力梁11垂直的方向上贯穿扭力梁11的中心。也就是说,中心管21安置在车辆的纵向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心管21贯穿扭力梁11,然后,通过焊接扭力梁11和中心管21彼此接触的W部分来固定扭力梁11和中心管21,如图6所示,从而不需移动就可将扭力梁11与中心管21结合。转向杆22的一端连接到载体13,另一端连接到中心管21。转向杆22成对提供,且其中一个转向杆提供在左侧和右侧的每一侧并控制左后轮和右后轮每一个的牵引力。转向杆22的一端运用球形接头或轴套(bush)连接到载体13,在另一端形成轴套22a,所述轴套22a连接使得中心管21贯穿轴套22a。在一对转向杆22中,由于每个转向杆22的另一端通过铰链连接到中心管21,因此左侧转向杆和右侧转向杆顺序地通过铰链连接到中心管21。如上所述,当左侧和右侧转向杆22都通过铰链连接到中心管21时,接合螺母23接合到中心管21的外侧以防止转向杆22移出。如上所述,当一对转向杆22基本平行于扭力梁11连接到扭力梁11时,转向杆22的一端,即转向杆22和载体13彼此连接的部分,定位于后轮的轮中心的前方,且定位于扭力梁11的上方,以便保证转向稳定性。如图3和图5所示,当转向杆22连接到载体13时,在车辆行驶的方向上,转向杆22在后轮的轮中心的前方连接到载体13。也就是说,如图5详细所示,当转向杆22连接到载体13时,在车辆行驶的方向上(图5的箭头),转向杆22在后轮RW的轮中心的前方连接到载体13。同时,由于转向杆22的一端顺序地连接到中心管21,转向杆22的另一端弯曲,在中心管21的前方部分通过铰链连接到中心管21的转向杆22的另一端弯曲到车辆的后侧,在中心管21的后方部分通过铰链连接到中心管21的转向杆22的另一端弯曲到车辆的前侧。如上所述,由于转向杆22的一端在车辆行驶方向上在后轮RW的轮中心的前方连接到中心管21,因此当后轮RW颠簸B时,转向杆22的一端拖动后轮RW的前方部分从而向内牵引后轮。如图4所示,当转向杆22连接到载体13,转向杆22的一端在比扭力梁11高的位置上连接,以在颠簸时通过拖动后轮而向内牵引后轮。由于转向杆22的一端置于CTBA1外侧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双扭力梁式轴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双扭力梁式轴,所述双扭力梁式轴包括:拖曳臂和载体,后轮分别在扭力梁的两端经由载体支架安装在所述载体上;中心管,所述中心管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在扭力梁的中心延伸;转向杆,包括连接到所述载体的一端和连接到所述中心管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08 KR 10-2011-00913491.一种车辆的具有改进的随动性的双扭力梁式轴,所述双扭力梁式轴包括:拖曳臂和载体,后轮分别在扭力梁的两端经由载体支架安装在所述载体上;中心管,所述中心管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在扭力梁的中心延伸;转向杆,包括连接到所述载体的一端和连接到所述中心管的另一端,其中所述转向杆的一端在高于所述扭力梁的位置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星振安星镐金丙哲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