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客车前空气悬架,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的车架,所述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一气囊底座,所述气囊底座上分别设有一气囊,所述纵梁的两侧分别焊接有一气囊减震器上盖板,各气囊减震器上盖板前部分分别固定有对应的所述气囊的上表面,后部分分别固定安装一减震器上筒,所述气囊底座的后方固定连接一减震器下筒,所述减震器上筒和减震器下筒套接在一起相互滑动配合构成减震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客车前空气悬架简化结构,提高通用性,横向推力杆支架、纵向推力杆支架、横梁等结构件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大量采用板焊件,降低加工难度,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客车前空气悬架。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道路交通的不断完善,高等级的商用车需求越要越大,高等级商用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采用空气悬架。目前,空气悬架除了主体支架外,还包括推力杆支架,气囊支架,稳定杆支架,减震器支架等,元件众多,结构复杂,从而造成连接件可靠性低,生产成本高,连接件种类多,通用性低等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通用性高的客车前空气悬架。本技术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客车前空气悬架,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的车架,所述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一气囊底座,所述气囊底座上分别设有一气囊,所述纵梁的两侧分别焊接有一气囊减震器上盖板,各气囊减震器上盖板前部分分别固定有对应的所述气囊的上表面,后部分分别固定安装一减震器上筒,所述气囊底座的后方固定连接一减震器下筒,所述减震器上筒和减震器下筒套接在一起相互滑动配合构成减震器。优选的,上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中所述气囊减震器上盖板的下方的两个纵梁之间焊接有一横向加强筋。优选的,上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中还包括一横向推力杆,左侧的所述气囊底座的内侧焊接有一左横向推力杆支架,与所述横向推力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横向加强筋的下方焊接有一右横向推力杆支架,与所述横向推力杆的右端固定连接。可调式的横向推力杆,增强了通用性。优选的,上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中两个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一纵向推力杆支架,各纵向推力杆支架上方横穿一根横梁,所述纵向推力杆支架的后方的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所述气囊底座,各纵向推力杆支架下方分别与一下纵向推力杆的前端连接,所述下纵向推力杆的后端分别与所述气囊底座的下方固定连接;所述横梁两侧的后方分别与一上纵向推力杆的前端连接,所述上纵向推力杆的后端分别与所述气囊底座的上方固定连接。优选的,上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中所述横梁上对称地设有两个稳定杆支架,各稳定杆支架分别通过一吊杆在同一横向稳定杆两端的接头处连接。稳定杆支架通过纵向推力杆支架的横梁与车架焊接固定,既起到加强左右,又实现了横向稳定杆连接功能。横向稳定杆采用连接接头式的结构,结构新颖,增强了连接通用性。优选的,上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中所述两气囊底座的下方水平垂直地架设安装车桥。优选的,上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中所述减震器上筒与气囊减震器上盖板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减震器下筒与气囊底座的连接处均设有橡胶垫块。减震器利用橡胶垫块由螺栓夹紧吸收冲击,且保证减震器上下连接硬点6个方向自由度,降低减震器漏油变形等问题,提闻减震器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突出效果为本技术的客车前空气悬架简化结构,提高通用性,横向推力杆支架、纵向推力杆支架、横梁等结构件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大量采用板焊件,降低加工难度,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左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实施例一种客车前空气悬架,如图I 图3所示,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的车架,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气囊底座1,气囊底座I上分别设有气囊2,两气囊底座I的下方水平垂直地架设安装车桥3。纵梁的两侧分别焊接有气囊减震器上盖板4,各气囊减震器上盖板4前部分分别固定有对应的气囊2的上表面,后部分分别固定安装减震器上筒51,气囊底座I的后方固定连接减震器下筒52,减震器上筒51和减震器下筒52套接在一起相互滑动配合构成减震器5。减震器上筒51与气囊减震器上盖板4的连接处,以及减震器下筒52与气囊底座2的连接处均设有橡胶垫块。减震器5利用橡胶垫块由螺栓夹紧吸收冲击,且保证减震器5上下连接硬点6个方向自由度,降低漏油变形等问题,提高使用寿命。气囊减震器上盖板4的下方的两个纵梁之间焊接有横向加强筋(图中未示出)。还包括横向推力杆6,左侧的气囊底座I的内侧焊接有左横向推力杆支架61,与横向推力杆的6左端固定连接,横向加强筋的下方焊接有右横向推力杆支架62,与横向推力杆6的右端固定连接。可调式的横向推力杆6,增强了通用性。两个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纵向推力杆支架7,各纵向推力杆支架7上方横穿一根横梁8,纵向推力杆支架7的后方的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气囊底座1,各纵向推力杆支架7下方分别与下纵向推力杆9的前端连接,下纵向推力杆9的后端分别与气囊底座I的下方固定连接;横梁8两侧的后方分别与上纵向推力杆10的前端连接,上纵向推力杆10的后端分别与气囊底座I的上方固定连接。横梁8上对称地设有两个稳定杆支架11,各稳定杆支架11分别通过吊杆12在同一横向稳定杆13两端的接头处连接。稳定杆支架11通过纵向推力杆支架7的横梁8与车架焊接固定,既起到加强左右,又实现了横向稳定杆13连接功能。横向稳定杆13采用连接接头式的结构,结构新颖,增强了连接通用性。本实施例的客车前空气悬架简化结构,提高通用性,横向推力杆支架、纵向推力杆支架、横梁等结构件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大量采用板焊件,降低加工难度,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技术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客车前空气悬架,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的车架,所述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一气囊底座,所述气囊底座上分别设有一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两侧分别焊接有一气囊减震器上盖板,各气囊减震器上盖板前部分分别固定有对应的所述气囊的上表面,后部分分别固定安装一减震器上筒,所述气囊底座的后方固定连接一减震器下筒,所述减震器上筒和减震器下筒套接在一起相互滑动配合构成减震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减震器上盖板的下方的两个纵梁之间焊接有一横向加强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横向推力杆,左侧的所述气囊底座的内侧焊接有一左横向推力杆支架,与所述横向推力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横向加强筋的下方焊接有一右横向推力杆支架,与所述横向推力杆的右端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两个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一纵向推力杆支架,各纵向推力杆支架上方横穿一根横梁,所述纵向推力杆支架的后方的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所述气囊底座,各纵向推力杆支架下方分别与一下纵向推力杆的前端连接,所述下纵向推力杆的后端分别与所述气囊底座的下方固定连接;所述横梁两侧的后方分别与一上纵向推力杆的前端连接,所述上纵向推力杆的后端分别与所述气囊底座的上方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对称地设有两个稳定杆支架,各稳定杆支架分别通过一吊杆在同一横向稳定杆两端的接头处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气囊底座的下方水平垂直地架设安装车桥。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客车前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筒与气囊减震器上盖板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减震器下筒与气囊底座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客车前空气悬架,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的车架,所述纵梁上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固定有一气囊底座,所述气囊底座上分别设有一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两侧分别焊接有一气囊减震器上盖板,各气囊减震器上盖板前部分分别固定有对应的所述气囊的上表面,后部分分别固定安装一减震器上筒,所述气囊底座的后方固定连接一减震器下筒,所述减震器上筒和减震器下筒套接在一起相互滑动配合构成减震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宿佳敏,张红红,田永义,李明,孙传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奥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