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34106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6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包括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把扭转梁安装支架拆分优化为几部分,每部分零件单独冲压成型,再把各零件通过焊接成一总成,可以提高零件冲压性能,增强零件的刚度,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可以优化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增强车身的承载能力和整车的扭转刚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一部分车型的扭转梁安装支架与大梁直接融合,造成前、后大梁不连续,使车身的承载能力不高;同时,扭转梁安装支架与大梁的融合,也造成大梁的截面加大,这给零件的成型造成了一定困难,造成需要足够的冲压工序保证零件的成型质量、这样将提高人工及模具的成本。另一部分车型的扭转梁安装支架采用生产成型然后安装于车架的方式,不仅使整车重量有所提高,也会造成铸件生产效率低下及材料成本增加的问题;而且,由于生产的零件无法与侧围进行焊接,也导致了整车性能存在扭转刚度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零件冲压成型较难、零件制造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增强了车身的承载能力和整车的扭转刚度。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的设计、制造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包括侧拉杆第一安装板、侧拉杆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加强板;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侧拉杆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加强板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通过把扭转梁安装支架拆分优化为几部分,每部分零件单独冲压成型,再把各零件通过焊接成一总成。这样可以提高零件冲压性能,增强零件的刚度,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可以优化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提高零件的扭转刚度和耐久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包括扭转梁安装面、第一斜面板、第二斜面板及第一侧板;所述扭转梁安装面与所述第一斜面板连接并形成第一钝角,所述扭转梁安装面与所述第一斜面板连接处设有一开口 ;所述扭转梁安装面与所述第二斜面板连接并形成第二钝角;所述扭转梁安装面、第一斜面板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扭转梁安装面及第一斜面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垂直连接。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小扭转梁安装面的面积,使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成型性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第一斜面板、第二斜面板形成的斜坡过渡到大梁上,有利于扭转梁安装支架所受应力的分散和传递,提高零件的扭转刚度和耐久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包括凹面、第一翻边及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形成一钝角,所述钝角角度与所述第一钝角相等;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扭转梁安装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第一斜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凹面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的开口相对。侧拉杆第二安装板的翻边起到连接扭转梁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一加强板的作用,而凹面则可以把扭转梁安装面以及第一斜面板所受应力分散并传递给其他零件,可以起到加强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扭转刚度的作用,提高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二侧板、第三翻边及第四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夹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及所述第一翻边之间,并相互连接;所述第四翻边夹于所述第一斜面板及所述第二翻边之间,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及第一斜面板垂直。通过第一加强板,有助于分散扭转梁安装支架所受应力,提高零件结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的第一斜面板、第一侧板、第二斜面板以及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二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斜面板、第一侧板、第二斜面板以及第二侧板形成一剖切面为梯形的腔体。通过第二加强板与第一斜面板、第一侧板、第二斜面板以及第二侧板固定连接,可以使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更加稳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的扭转梁安装面上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扭转梁安装面、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三翻边以及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的第一翻边;所述安装孔与焊接于所述第一翻边的安装螺母相通。这样,只需要通过螺栓就可以把扭转梁安装在扭转梁安装支架上,非常有利于扭转梁的安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孔分别设于所述开口的两边。这样有利扭转梁安装面受力的均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还包括大梁;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大梁的上表面、左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大梁的上表面、左右侧面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通过加大扭转梁安装支架与大梁的接触面积,分散和传递扭转梁安装点的受力,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提高扭转梁安装支架和车身的承载能力。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扭转梁安装面与所述第一斜面板连接形成的第一钝角为120° -150° ;所述扭转梁安装面与所述第二斜面板连接形成的第二钝角为120° -150°。这样的结构,使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成型性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第一斜面板、第二斜面板形成的斜坡过渡到大梁上,有利于扭转梁安装支架所受应力的分散和传递,提高零件的扭转刚度和耐久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钝角与所述第二钝角的角度相等,这有利于扭转梁安装支架各构件的受力均匀,提高零件的刚度和稳定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把扭转梁安装支架拆分优化为几部分,每部分零件单独冲压成型,再把各零件通过焊接成一总成,可以提高零件冲压性能,增强零件的刚度,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可以优化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提高零件的扭转刚度和耐久性;此外,所述扭转梁安装支架与大梁分别是一个独立零件,通过将所述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焊接于大梁,使前、后大梁连续贯通,将扭转梁安装点的应力分散并传递到整个车架区域,提高零件的耐久性,增强车身的承载能力和整车的扭转刚度。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侧拉杆第一安装板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侧拉杆第二安装板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第一加强板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在车身中的位置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的A-A剖视图。图中标识1-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1-扭转梁安装面;12-第一斜面板;13-第二斜面板;14_第一侧板;15_开口 ;16_安装孔;2_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1_凹面;22_第一翻边;23-第二翻边;3_第一加强板;31_第二侧板;32_第三翻边;33_第四翻边;4_第二加强板;5-大梁;6-安装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包括侧拉杆第一安装板I、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 ;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I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I、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如图2所示,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I包括扭转梁安装面11、第一斜面板12、第二斜面板13及第一侧板14 ;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并形成第一钝 角,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处设有一开口 15 ;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拉杆第一安装板(I)、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I)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 )以及第一加强板(3 )连接,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I)、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和第一加强板(3)形成一半封闭的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1)包括扭转梁安装面(11)、第一斜面板(12)、第二斜面板(13)及第一侧板(14);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 )连接并形成第一钝角,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一斜面板(12)连接处设有一开口( 15);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与所述第二斜面板(13)连接并形成第二钝角;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第一斜面板(12)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连接;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及第一斜面板(1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垂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拉杆第二安装板(2)包括凹面(21)、第一翻边(22)及第二翻边(23);所述第一翻边(22)与第二翻边(23)形成一钝角,所述钝角角度与所述第一钝角相等;所述第一翻边(2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及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23)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及所述第一斜面板(12)固定连接;所述凹面(21)与所述侧拉杆第一安装板(I)的开口(15)相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包括第二侧板(31)、第三翻边(32)及第四翻边(33);所述第三翻边(32)夹于所述扭转梁安装面(11)及所述第一翻边(22)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劳兵曾蔚黎海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