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00353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0 02:09
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属于机器人手技术领域,包括基座、两个电机及减速器、中部指段、末端指段、近关节轴、远关节轴、两个单向传动机构、主动轮、从动轮、传动件和簧件等。该装置采用分散存放的两个电机、两个单向传动机构、反向传动机构、活动套接的中部指段和簧件等综合实现了先耦合抓取与后自适应抓取相结合的复合欠驱动抓取模式;各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过多干涉,耦合运动时簧件变形小,手指可以自然停留在耦合运动的任一中间位置,能耗小;两个电机分别存放在基座和中部指段空间;两个电机协同作用于两个关节,使得中部指段尤其是末端指段能够提供较大的抓持力;结构紧凑,成本低、控制容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手
,特别涉及一种双电机协同强力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的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手是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拟人机器人领域,机器人手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结构设计与功能改进是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一方面,机器人手需要完成抓取、搬运等复杂动作,因此需要较为精确的控制机制;另一方面,机器人手的拟人要求决定了其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现有的灵巧手有足够的关节数及驱动数以完成精确动作,但非常复杂、昂贵。目前在机器人手领域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欠驱动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 耦合型欠驱动手指采用多关节同时弯曲的耦合抓取模式,由ー个驱动器驱动多个关节按一定比例同时转动。这ー模式与人手抓取物体动作类似,拟人性较好,抓取过程较稳定。耦合型手指的不足之处在于动作模式较为固定,无法适应不同形状的物体,一般以捏持方式抓取物体,对于大尺寸物体很难实现握持抓取方式,抓取效果不好。自适应欠驱动手指采用自适应抓取的动作模式,由一个驱动器驱动ー个关节,其余关节在手指与物体接触后才开始转动。这种手指可以根据物体的不同形状改变抓取角度,从而达到握持抓取方式,结构简单且控制稳定。自适应欠驱动手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接触物体时手指呈固定形态,拟人效果较差;需要在接触物体的过程中产生对远端指节的驱动力,可能导致近端指节受カ过大,不利于抓取;对于小尺寸物体无法实现捏持抓取方式,抓取效果受到限制。针对耦合型手指与自适应欠驱动手指各自的不足之处,一种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新型复合型欠驱动抓取模式被提出来,该抓取模式为手指碰到物体之前先按照耦合模式运动,接触物体之后近端指节的运动被物体限制,此时远端指节继续以自适应模式抓取物体,直至各指节完全接触物体。已有的一种锥齿轮柔性件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2166753A,主要由基座、电机、減速器、近关节轴、中部指段、远关节轴、末端指段、三个锥齿轮、主动轮、从动轮、两个传动件和簧件构成。该装置可以实现复合欠驱动抓取过程,其不足之处在于采用三个相啮合的锥齿轮,由锥齿轮机构达到驱动器分两路输出的目的,要求两侧的锥齿轮完全对称,成本高;锥齿轮传动要求装配精度高,在制造和装配精度低时的传动损耗大;电机只能放置在基座(手掌)中,手掌空间无法充分利用,没有充分利用中部指段的空间。在抓取力方面,手指对物体一般需要有较大的抓持力。人的手指所提供的力量非常大,例如人手能够将易拉罐握扁,目前尺寸与人手指相接近的机器人手指难以有较大的出力,原因是尺寸能够藏入手中的电机往往功率不够大,电机的体积和功率之间的这个矛盾一直存在,影响了机器人手的发展。此外,尽管中部指段和末端指段各自对物体的抓持力对于稳定抓取物体都很重要,但是研究发现如果末端指段对物体的抓持力大更有好处,目前的机器人手缺少末端指段的大抓持力,一般将电机放入手掌中,通过传动机构传递到末端关节和末端指段,由于传动路径上的传动效率带来的功率损耗,会使得末端指段对物体的抓持力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双电机协同强力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该装置可实现先耦合抓取与后自适应抓取相结合的复合抓取模式;充分利用手掌空间和中部指段空间;末端指段能够提供大的抓持力;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能量损耗小,控制容易。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包括基座、第一电机、第一减 速器、主动轮、从动轮、中部指段、末端指段、近关节轴和远关节轴;所述近关节轴活动套接于基座中,所述中部指段活动套接在近关节轴上,所述远关节轴活动套接于中部指段中;所述末端指段活动套接在远关节轴上;所述近关节轴和远关节轴平行;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減速器的输入轴相连;所述的从动轮固定套接在远关节轴上;其特征在于该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机、第二減速器、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第一单向传动机构、第二单向传动机构和簧件;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一减速器均固接在中部指段中,所述第二电机和第二減速器均固接在基座上,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減速器的输入轴相连;所述的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基座和近关节轴;所述的主动轮与从动轮直接相连或通过传动件相连,主动轮转动方向与从动轮转动方向相反;所述的主动轮固定套接在近关节轴上;所述第一单向传动机构设置在第一減速器输出轴、第一传动机构和近关节轴三者的传动链上;所述第二单向传动机构设置在第二減速器输出轴、第二传动机构和近关节轴三者的传动链上;所述的簧件采用拉簧、压簧或扭簧;所述第一減速器的输出轴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近关节轴相连;所述第二減速器的输出轴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近关节轴相连。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轮、从动轮均采用齿轮,所述的主动轮与从动轮相啮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的传动件采用传动带或腱绳,所述的主动轮采用带轮或绳轮,所述的从动轮采用带轮或绳轮;所述的传动件、主动轮和从动轮三者能够配合形成传动关系;所述的传动件缠绕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并形成“8”字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的传动件采用齿条,所述的主动轮、从动轮均采用齿轮;所述的齿条分别与主动轮、从动轮啮合;令齿条与主动轮的啮合点为A,齿条与从动轮的啮合点为B,主动轮的中心点为O1,从动轮的中心点为02,线段O1A、线段AB、线段BO2和线段O2O1构成“8”字形,线段AB和线段O1O2的交点位于O1和O2之间,所述的齿条镶嵌在中部指段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的传动件(43)采用连杆,所述的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轮(41)、从动轮(42)铰接;令连杆与主动轮(41)的铰接点为C,连杆与从动轮(42)的铰接点为D,主动轮(41)的中心点为O1,从动轮(42)的中心点为O2,线段O1C.线段⑶、线段DO2和线段O2O1构成“8”字形,线段CD和线段O1O2的交点位于O1和O2之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的传动件包括第一子传动件、第二子传动件;所述的第一子传动件缠绕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并形成“S”字形,第一子传动件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轮、从动轮固接;所述的第二子传动件缠绕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并形成“Z”字形,第二子传动件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轮、从动轮固接,第一子传动件和第二子传动件交叉成“8”字形;所述的第一子传动件采用传动带、腱绳或链条,所述的第二子传动件采用传动带、腱绳或链条,所述的主动轮采用带轮、绳轮或链轮,所述的从动轮采用带轮、绳轮或链轮;所述的第一子传动件、第二子传动件、主动轮和从动轮四者能够配合形成传动关系。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的传动件包括第I传动齿轮、第2传动齿轮、……、第2n-l传动齿轮、第2n传动齿轮、第I过渡轴、 第2过渡轴、……、第2n-l过渡轴和第2n过渡轴;所述的主动轮、从动轮均采用齿轮;所述的主动轮与第I传动齿轮相啮合,第k传动齿轮与第k+1传动齿轮相啮合,第2n传动齿轮与从动轮相啮合;所有的过渡轴均分别活动套接于中部指段中,所有的过渡轴与近关节轴平行;第k传动齿轮活动套接在第k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包括基座(11)、第一电机(51)、第一减速器(52)、主动轮(41)、从动轮(42)、中部指段(12)、末端指段(13)、近关节轴(31)和远关节轴(32);所述近关节轴(31)活动套接于基座(11)中,所述中部指段(12)活动套接在近关节轴(31)上,所述远关节轴(32)活动套接于中部指段(12)中;所述末端指段(13)活动套接在远关节轴(32)上;所述近关节轴(31)和远关节轴(32)平行;第一电机(51)的输出轴与第一减速器(52)的输入轴相连;所述的从动轮(42)套固在远关节轴(32)上;其特征在于:该双电机协同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机(53)、第二减速器(54)、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第一单向传动机构、第二单向传动机构和簧件(2);所述第一电机(51)和第一减速器(52)均固接在中部指段(12)中,所述第二电机(53)和第二减速器均固接在基座(11)上,第二电机(53)的输出轴与第二减速器(54)的输入轴相连;所述的簧件(2)的两端分别连接基座(11)和近关节轴(31);所述的主动轮(41)固定套接在近关节轴(31)上;所述的主动轮(41)与从动轮(42)直接相连或通过传动件(43)相连,主动轮(41)转动方向与从动轮(42)转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单向传动机构设置在第一减速器(52)输出轴、第一传动机构和近关节轴(31)三者的传动链上;所述第二单向传动机构设置在第二减速器(54)输出轴、第二传动机构和近关节轴(31)三者的传动链上;所述的簧件(2)采用拉簧、压簧或扭簧;所述第一减速器(52)的输出轴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近关节轴(31)相连;所述第二减速器(54)的输出轴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近关节轴(31)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琦张文增孙振国都东陈强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