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2859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0 18:09
在前侧车架(3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1),侧部车架(1)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2);和车轮罩下构件(3),其从车轮罩上构件(2)经由上弯曲部(4)及下弯曲部(5)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前侧车架(3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车轮罩下构件(3)的内部安装有夹着上弯曲部(4)而向前后延伸的加强板(18),加强板(18)构成为具有:夹着内侧棱线(12A)而安装在下表面部(7A)和内侧面部(7B)上的前刚性部(18A)及后刚性部(18B);和至少安装在内侧面部(7B)上且将前刚性部(18A)与后刚性部(18B)连结的连结部(18C)。

Body front structure

The front side frame (31) is provided with a side frame (1) on the outside side of the wide direction of the front side frame (31). The side frame (1) is composed of a wheel cover upper member (2)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column at the rear end, and a wheel cover lower member (3), which extends from the upper member (2) of the wheel cover to the front end through the upper bend (4) and the lower bend (5) in the front and lower direction, and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are approximately in the front end of the front side frame (31). In the same position, the inner part of the lower member (3) of the wheel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 reinforcing plate (18) which extends forward and backward with the upper bending part (4). The reinforcing plate (18) is composed of a front rigid part (18A) and a rear rigid part (18B) which are mounted on the lower surface (7A) and the inner face (7B), and at least on the inner face (7B), and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rigid part (18A) and the rear rigid part (18B). Connection (18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等的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车轮罩下构件上事先设定强度比较弱的部分,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进行使该部分压曲来吸收碰撞能量。通常车轮罩下构件为具有上弯曲部和下弯曲部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形状,作为压曲部位而利用了上弯曲部和下弯曲部。其中,例如在上弯曲部上以确保刚性为目的而安装有加强用的加强板的情况下且在所期望的折曲起点与该加强板的安装部位重叠的情况下,在比加强板的安装部位靠前方或后方的车轮罩下构件的截面强度与所期望的折曲起点处的车轮罩下构件的截面强度之间不会出现太大差异,而有无法在所期望的折曲起点处稳定地折曲的隐患。因此,通过将加强板延伸至本来无需加强的前后范围,而相对地减弱所期望的折曲起点处的截面强度,从而在所期望的折曲起点处可靠地发生折曲。但是,在该构造中由于加强板大型化,所以会招致车辆的重量增加。作为其他碰撞能量的吸收技术,能够列举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上车架中形成作为引起压曲的凹部的加强筋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在将缺口作为起点使前侧构件弯曲变形的情况下将加强板配置在比缺口靠碰撞载荷的输入侧,在使前侧构件压缩变形的情况下将加强板配置在缺口的相对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2826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997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若增大加强筋的形状则虽然容易压曲变形,但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减小,若减小加强筋的形状则难以压曲变形。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难以通过加强板谋求增大以缺口为起点的折曲变形对冲击能量的吸收量。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创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稳定地进行车辆碰撞时的压曲变形的车身前部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该侧部车架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和车轮罩下构件,其从上述车轮罩上构件经由上弯曲部及下弯曲部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上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内部安装有夹着上述上弯曲部而向前后延伸的加强部件,上述加强部件构成为具有:分别夹着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内侧棱线而安装在下表面部和侧面部上的前刚性部及后刚性部;和至少安装在侧面部上、且将上述前刚性部和上述后刚性部连结的连结部。在上弯曲部中,由于加强部件的连结部为了避免与内侧棱线发生干涉而安装在侧面部上,所以当输入了正面碰撞载荷时,连结部承接剪切载荷而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在基于加强部件确保了前侧下构件的刚性的基础上,能够在连结部的配置部处稳定地折曲前侧下构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上弯曲部的内侧棱线上形成有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引起上弯曲部的变形的凹部,上述加强部件配置在上述凹部周围。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内侧棱线上形成凹部,而能够更加稳定地折曲前侧下构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前刚性部上安装有将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闭合截面部沿车轮罩下构件的延伸方向隔开的加强用的隔壁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前刚性部上设置隔壁部件,与连结部所在的车轮罩下构件的截面部之间的强度差提高,而能够在连结部的配置部处更加稳定地折曲前侧下构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隔壁部件的上方处的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上表面部上,配置有支承车身的前叶子板的叶子板支承托架。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叶子板支承托架相对于车轮罩下构件的安装刚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上述下弯曲部的内侧棱线上、且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引起弯曲部的变形的凹陷部;和沿着上述凹陷部贯穿形成在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侧面部上的长孔。当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在下弯曲部中凹陷部以下沉的方式位移,应力集中于内侧棱线,弯曲部以凹陷部为弯曲点发生压曲变形。由于在侧面部上沿着凹陷部形成有长孔,所以凹陷部容易以沉入长孔的孔空间的方式位移。由此,弯曲部相对于规定的碰撞载荷值而可靠地折曲,且能够确保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侧部车架的前端和上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通过角撑板而被连结,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上述侧部车架的前部以上述上弯曲部及下弯曲部为折曲部而折曲成大致Z字状,上述前侧车架的前部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成大致V字状。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使向上下方向折曲成Z字状的侧部车架的前部的变形动作、和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成V字状的前侧车架的前部的变形动作相互不干涉地发生,从而能够确保冲击能量的吸收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以简单的构造稳定地进行车辆碰撞时的压曲变形,能够谋求加强部件的小型化、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仰视图。图4是图1中的A-A剖视图。图5是拆下了侧部车架的外面板的状态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图6是图5中的B-B剖视图。图7是车轮罩上构件的剖视立体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俯视图。图9是图1中的C-C剖视图。图10是凹陷部及长孔的作用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说明将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的车辆前部的车架构造的方式。参照图1至图5,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两侧配置有左右一对的侧部车架1和前侧车架31。如图3所示,各侧部车架1配置在各前侧车架31的车宽方向外侧。图1、图2、图5示出了配置在车辆右侧的侧部车架1及前侧车架31。以下,说明该配置在车辆右侧的侧部车架1及前侧车架31,但车辆左侧的构造除为左右对称的形状以外也为相同的构造。《侧部车架1》侧部车架1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41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2;和从车轮罩上构件2经由上弯曲部4及下弯曲部5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位于与前侧车架3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的车轮罩下构件3。车轮罩上构件2在车轮罩的上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车轮罩上构件2的前端和车轮罩下构件3的后端相互重合且通过点焊等被结合。《车轮罩下构件(弯曲车架)3》车轮罩下构件3由具有上部水平直线部3A、倾斜直线部3B和下部水平直线部3C的形状构成,其中该上部水平直线部3A从车轮罩上构件2的前端向前方呈水平状稍微延伸设置,该倾斜直线部3B从上部水平直线部3A的前端经由上弯曲部4向前方且向下方呈直线状延伸设置,该下部水平直线部3C从倾斜直线部3B的下端经由下弯曲部5向前方呈水平状稍微延伸设置。下部水平直线部3C的前端成为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与前侧车架3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上部水平直线部3A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从上方覆盖未图示的减震器的减震器基座(减震器壳体)42。车轮罩下构件3由外面板(第1面板)6和内面板(第2面板)7构成。如图4所示,外面板6为呈截面大致L字状的部件,构成为具有:沿大致车宽方向呈水平状延伸设置的上表面部(第1面)6A;从上表面部6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下方呈铅垂状延伸设置的外侧面部(第2面)6B;由从上表面部6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向上方呈铅垂状延伸设置的向上凸缘构成的上凸缘部6C;和由从外侧面部6B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呈水平状延伸的横向凸缘构成的下凸缘部6D。内面板7也为呈截面大致L字状的部件,构成为具有:沿大致车宽方向呈水平状延伸设置的下表面部(第3面)7A;从下表面部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该侧部车架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和车轮罩下构件,其从所述车轮罩上构件经由上弯曲部及下弯曲部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所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内部安装有夹着所述上弯曲部而向前后延伸的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构成为具有:分别夹着所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内侧棱线而安装在下表面部和侧面部上的前刚性部及后刚性部;以及至少安装在侧面部上、且将所述前刚性部与所述后刚性部连结的连结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21 JP 2016-143761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该侧部车架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和车轮罩下构件,其从所述车轮罩上构件经由上弯曲部及下弯曲部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所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内部安装有夹着所述上弯曲部而向前后延伸的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构成为具有:分别夹着所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内侧棱线而安装在下表面部和侧面部上的前刚性部及后刚性部;以及至少安装在侧面部上、且将所述前刚性部与所述后刚性部连结的连结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弯曲部的内侧棱线上形成有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引起上弯曲部的变形的凹部,所述加强部件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武宏镰田知仁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