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9463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10:27
在前侧车架(3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1),侧部车架(1)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41)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2);和车轮罩下构件(3),其从车轮罩上构件(2)经由上弯曲部(4)及下弯曲部(5)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前侧车架(3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车轮罩下构件(3)构成为具有由上凸缘部(6C)、(7C)和下凸缘部(6D)、(7D)结合的外面板(6)以及内面板(7),车轮罩下构件(3)的前部的上凸缘部(6C)、(7C)由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向上凸缘构成。

Body fron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等的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车轮罩下构件上事先设定强度比较弱的部分,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使该部分压曲来吸收碰撞能量。通常车轮罩下构件为具有上弯曲部和下弯曲部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形状,作为压曲部位而利用了上弯曲部和下弯曲部。通常,车轮罩下构件和配置在车轮罩下构件的后方的车轮罩上构件多为分别具有车宽方向内侧的内面板和车宽方向外侧的外面板、且内面板和外面板通过上凸缘部和下凸缘部而被凸缘结合的构造。在此,由于车轮罩下构件及车轮罩上构件配置在发动机机罩的下方的有限空间中,所以上凸缘部具有为了避免与周边部件发生干涉而容易在形状上受到制约的问题。作为车轮罩下构件周围的凸缘构造的现有技术,能够列举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前侧上伸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用于抑制内倒的加强部件的技术,且记载了在前上侧车架中形成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凸缘并在前侧上伸车架中形成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凸缘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通过使凸缘的位置根据车架长度方向的位置沿车架宽度方向位移、或使截面形状根据车架长度方向的位置变化来使截面形状中的折曲部的数量与车架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应地增减的技术,记载了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凸缘。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在被支柱塔(struttower)、机罩脊板(hoodridgepanel)和前围上盖板的前侧纵壁部包围的部位设置加强板的技术,且记载了在机罩脊板的前方形成水平状的凸缘、在后方形成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凸缘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6377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3535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2535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车轮罩下构件的前部周围配置在容易确保与头灯等周边部件之间的余隙的位置,所以凸缘部的凸缘形状比较难以受到制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优化凸缘部的形状而稳定地进行车辆碰撞时的侧部车架的压曲变形的车身前部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该侧部车架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和车轮罩下构件,其从上述车轮罩上构件经由上弯曲部及下弯曲部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上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述车轮罩上构件和车轮罩下构件构成为具有以中空截面部连续的方式分别在上凸缘部和下凸缘部结合的外面板及内面板,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前部的上凸缘部由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向上凸缘构成。由于车轮罩下构件的前部配置在容易确保与头灯等周边部件之间的余隙的位置,所以能够使该范围的上凸缘部为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向上凸缘,能够相对于因正面碰撞产生的车轮罩下构件的折曲而增大截面系数,从而能够增加冲击能量吸收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比上弯曲部靠后的后部配置在减震器基座的侧方,该后部的上凸缘部由呈水平状延伸设置的横向凸缘构成。由于在车轮罩下构件的比上弯曲部靠后的后部,在上方配置有发动机机罩,所以通过使上凸缘部为横向凸缘,而能够确保发动机机罩的下表面与上凸缘部之间的余隙。因此,能够确保发动机机罩因障碍物等的外力而向下方发生凹陷变形时的凹陷余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车轮罩上构件的上凸缘部由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向上凸缘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上凸缘部形成为向上凸缘,由此车轮罩上构件在减震器基座的后方不妨碍冲击能量吸收功能地向车宽方向稳定地折曲。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车轮罩上构件及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各下凸缘部由呈水平状延伸设置的横向凸缘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在上凸缘部侧的朝向在长度方向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相对于内面板从车宽方向外侧重叠地安装外面板,从而能够形成在侧部车架内连续的中空截面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车轮罩上构件的上凸缘部的向上凸缘以与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前部的上凸缘部的向上凸缘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且前部相对于后部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弯曲。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输入而将弯曲部作为折曲点向车辆内侧稳定地折曲车轮罩上构件的前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车轮罩上构件由外面板的强度比内面板高的钢板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容易在车轮罩上构件的截面框内在车宽方向外侧和内侧付与强度差,从而能够向强度弱的内面板侧、即车宽方向内侧稳定地折曲车轮罩上构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比上弯曲部靠后的后部的上凸缘部与上述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结合。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在正面碰撞时抑制车轮罩下构件的比上弯曲部靠后的后部中的过度变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内部安装有夹着上述上弯曲部而向前后延伸的加强板,在上述上弯曲部的内侧棱线上形成有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引起上弯曲部的变形的脆弱部。根据本专利技术,在通过加强板确保了上弯曲部的刚性的基础上,能够以脆弱部为折曲点而稳定地折曲上弯曲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车轮罩下构件的上述下弯曲部的内侧棱线上,形成有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引起下弯曲部的变形的脆弱部。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以脆弱部为折曲点而稳定地折曲下弯曲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侧部车架的前端和上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通过角撑板而被连结,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上述侧部车架的前部以上述上弯曲部及下弯曲部为折曲部而折曲成大致Z字状,上述前侧车架的前部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成大致V字状。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使向上下方向折曲成Z字状的侧部车架的前部的变形动作、和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成V字状的前侧车架的前部的变形动作相互不干涉地发生,从而能够确保冲击能量的吸收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优化凸缘部的形状,而能够稳定地进行车辆碰撞时的侧部车架的压曲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仰视图。图4是图1中的A-A剖视图。图5是拆下了侧部车架的外面板的状态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图6是图5中的B-B剖视图。图7是车轮罩上构件的剖视立体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俯视图。图9是图1中的C-C剖视图。图10是凹陷部及长孔的作用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说明将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的车辆前部的车架构造的方式。参照图1至图5,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两侧配置有左右一对的侧部车架1和前侧车架31。如图3所示,各侧部车架1配置在各前侧车架31的车宽方向外侧。图1、图2、图5示出了配置在车辆右侧的侧部车架1及前侧车架31。以下,说明该配置在车辆右侧的侧部车架1及前侧车架31,但车辆左侧的构造除为左右对称的形状以外也为相同的构造。《侧部车架1》侧部车架1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41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2;和从车轮罩上构件2经由上弯曲部4及下弯曲部5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位于与前侧车架31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的车轮罩下构件3。车轮罩上构件2在车轮罩的上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车轮罩上构件2的前端和车轮罩下构件3的后端相互重合且通过点焊等被结合。《车轮罩下构件(弯曲车架)3》车轮罩下构件3由具有上部水平直线部3A、倾斜直线部3B和下部水平直线部3C的形状构成,其中该上部水平直线部3A从车轮罩上构件2的前端向前方呈水平状稍微延伸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该侧部车架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和车轮罩下构件,其从所述车轮罩上构件经由上弯曲部及下弯曲部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车轮罩上构件和车轮罩下构件构成为具有以中空截面部连续的方式分别在上凸缘部和下凸缘部结合的外面板及内面板,所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前部的上凸缘部由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向上凸缘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21 JP 2016-143762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部车架,该侧部车架构成为具有:后端与前柱连接的车轮罩上构件;和车轮罩下构件,其从所述车轮罩上构件经由上弯曲部及下弯曲部而向前下方延伸至前端关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位于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车轮罩上构件和车轮罩下构件构成为具有以中空截面部连续的方式分别在上凸缘部和下凸缘部结合的外面板及内面板,所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前部的上凸缘部由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向上凸缘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罩下构件的比上弯曲部靠后的后部配置在减震器基座的侧方,该后部的上凸缘部由呈水平状延伸设置的横向凸缘构成。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罩上构件的上凸缘部由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向上凸缘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罩上构件及所述车轮罩下构件的各下凸缘部由呈水平状延伸设置的横向凸缘构成。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武宏镰田知仁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