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置软垫及使用该悬置软垫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8040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置软垫及使用该悬置软垫的车辆,悬置软垫包括上、下限位块和弹性件,上限位块包括上底板和至少一个从上底板向下延伸的上竖板,下限位块包括下底板和与所述上竖板同侧对应设置并从下底板向上延伸的下竖板,弹性件的上、下两侧面分别与上、下底板连接,下限位块的至少一个上竖板上端设有内翻沿,内翻沿位于上底板之下,上竖板上在内翻沿的下侧对应设有用于与内翻沿的在上下方向上挡止配合的外翻沿,内、外翻沿之间具有供上、下限位块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悬置软垫下限位块的内翻沿位于上限位块下侧,不会造成干涉,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悬置软垫及使用该悬置软垫的车辆
技术介绍
悬置结构作为动力总成与车架之间相连的弹性元件,对整车的NVH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某些特定的整车布置中,动力总成在行车过程中的跳动会造成总成相干涉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悬置结构进行改进而对动力总成进行适当的限位。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506492U的中国技术专利就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悬置总成,这种发动悬置总成的左、右悬置即悬置软垫包括上、下限位块以及设于上、下限位块之间的弹性体。其中,上、下限位块均为由底板和左右两侧板组成的U型块,上限位块的口径小于下限位块的口径,上、下限位块开口相对,弹性件设于上、下限位块的底板之间。下限位块的一侧侧板的上端设有向内弯折而对下限位块在向上的方向上进行挡止的限位部即内翻沿,从而实现对动力总成在上下方向的跳动的限位。但是,这种悬置软垫在使用时,由于限位部位于上限位块的底板上侧,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在上限位块与动力总成或连接件连接时,会产生一定的干涉,需要适应性的设计动力总成或连接件的结构才能适应上限位块的连接要求,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后期维修也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置软垫,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悬置软垫的限位部位于上限位块之上而使用不便的问题;同时,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悬置软垫的车辆。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悬置软垫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悬置软垫,包括上、下限位块和弹性件,上限位块包括上底板和至少一个从上底板向下延伸的上竖板,下限位块包括下底板和与所述上竖板同侧对应设置并从下底板向上延伸的下竖板,弹性件的上、下两侧面分别与上、下底板连接,下限位块的至少一个上竖板上端设有内翻沿,所述内翻沿位于上底板之下,所述上竖板上在内翻沿的下侧对应设有用于与所述内翻沿的在上下方向上挡止配合的外翻沿,内、外翻沿之间具有供上、下限位块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间隙。上限位块包括两个上竖板,两个上竖板左右相对,两个上竖板的下端均设有外翻沿,下限位块包括两个下竖板,两个下竖板左右相对,两个下竖板的上端均设有内翻沿。本技术的车辆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包括悬置软垫,所述悬置软垫包括上、下限位块和弹性件,上限位块包括上底板和至少一个从上底板向下延伸的上竖板,下限位块包括下底板和与所述上竖板同侧对应设置并从下底板向上延伸的下竖板,弹性件的上、下两侧面分别与上、下底板连接,下限位块的至少一个上竖板上端设有内翻沿,所述内翻沿位于上底板之下,所述上竖板上在内翻沿的下侧对应设有用于与所述内翻沿的在上下方向上挡止配合的外翻沿,内、外翻沿之间具有供上、下限位块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间隙。上限位块包括两个上竖板,两个上竖板左右相对,两个上竖板的下端均设有外翻沿,下限位块包括两个下竖板,两个下竖板左右相对,两个下竖板的上端均设有内翻沿。本技术的车辆上的悬置软垫下限位块上的内翻沿位于上限位块的上底板之下,且上竖板上在内翻沿的下侧对应设有外翻沿,在悬置支架的上、下限位块上下相对移动时,能够通过内、外翻沿的相互挡止而限定上、下限位块的上下移动行程,在通过这种悬置软垫支撑动力总成时就能够对动力总成上下方向的跳动范围进行限定,同时这种悬置软垫的用于限制上限位块的内翻沿位于上底板之下,在通过上限位块连接动力总成或连接件时,上限位块的上侧具有足够的连接空间,不会对连接造成干涉,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进一步地,上限位块上包括两个左右相对的上竖板,上竖板的下端设有外翻沿,下限位块包括两个左右相对的下竖板,下竖板的上端设有内翻沿,这样左右两侧均设有内、夕卜翻沿使得上、下限位块的上下限位更加稳定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悬置软垫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车辆的实施例一:包括车体,车体骨架上通过悬置软垫支撑固定有动力总成。其中,悬置软垫的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上限位块1、下限位块2和弹性件3。上限位块1包括上底板10和两个从上底板10向下延伸的上竖板11,两个上竖板11分别位于上底板10的左右两侧边缘位置。下限位块2包括下底板20和两个从下底板20向上延伸的下竖板21,下竖板21也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下竖板21的左右两侧边缘位置。左右两个下竖板21之间的距离大于左右两个上竖板11之间的距离。弹性件3位于上底板10和下底板20之间,弹性件3的上、下两侧面分别与上、下底板10、20连接,弹性件3位于左右两个上竖板内。下限位块2的左右两个上竖板21上端设有内翻沿210,内翻沿210位于上底板10之下而不高于上底板10的上表面,相应地,两个上竖板11的下端均设有外翻沿110,外翻沿110位于内翻沿210的下侧。其中,内翻沿210的下侧面和外翻沿110的上侧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以使上、下限位块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内翻沿210和外翻沿110在上下方向上也有重叠的部分以使在上、下限位块在上下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时,能够通过内、外翻沿在上下方向上的相互挡止作用而对上下限位块的上下移动行程进行一定的限制。内翻沿210的内边缘与上竖板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相同的,外翻沿110的外边缘与下竖板2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这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与上限位板1固定连接的动力总成和与车体骨架固定连接的下限位板2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实现动力总成和车体骨架支架相对缓冲的目的。同时,下竖板21对外翻沿110也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挡止作用,上竖板11对内翻沿210也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挡止作用,在上、下限位块在左右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时,通过上、下竖板和内、外翻沿之间的挡止作用能够限制与上限位板1固定连接的动力总成和与车体骨架固定连接的下限位板2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行程。上底板10的中部设有螺栓连接孔12用于连接动力总成,下底板20的前后两侧设有两个连接孔22用于与车体骨架连接。本技术的车辆通过悬置软垫将动力总成固定连接在车体骨架上,使得动力总成和车体骨架之间发生一定的相对移动时起到缓冲冲击的目的,同时通过悬置软垫对动力总成在左右和上下方向进行跳动量的限制,消除动力总成与其他车体部件的碰撞或干涉,提高车体内部结构稳定性;悬置软垫的结构简单,对动力总成在左右和上下方向上的限制效果稳定,在上限位块与动力总成连接时,连接空间充足,不会造成干涉,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本技术的车辆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下限位块包括一个下竖板,下竖板的上端设有内翻沿,相应地,上限位块在于下竖板对应的一侧设有上竖板,上竖板的下端设有外翻沿。本技术的车辆的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下限位块包括前后左右四个下竖板,下竖板的上端均设有内翻沿,相应地,上限位块也包括前后左右四个上竖板,上竖板的下端设有外翻沿。本技术的悬置软垫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其具体结构与上述车辆实施例中的悬置软垫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主权项】1.一种悬置软垫,包括上、下限位块和弹性件,上限位块包括上底板和至少一个从上底板向下延伸的上竖板,下限位块包括下底板和与所述上竖板同侧对应设置并从下底板向上延伸的下竖板,弹性件的上、下两侧面分别与上、下底板连接,下限位块的至少一个上竖板上端设有内翻沿,其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置软垫,包括上、下限位块和弹性件,上限位块包括上底板和至少一个从上底板向下延伸的上竖板,下限位块包括下底板和与所述上竖板同侧对应设置并从下底板向上延伸的下竖板,弹性件的上、下两侧面分别与上、下底板连接,下限位块的至少一个上竖板上端设有内翻沿,其特征是,所述内翻沿位于上底板之下,所述上竖板上在内翻沿的下侧对应设有用于与所述内翻沿的在上下方向上挡止配合的外翻沿,内、外翻沿之间具有供上、下限位块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欣成魏亚鹏陈中伟吴胜涛秦鹏鹏张汉召李浩冉何重光杨洋裴少卿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