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转向把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1410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转向把手结构,该转向把手是由一中空状的体管所构成,该体管是中间向下凹设成一连结部,由该连结部二端向上斜向延伸形成上升部,并于上升部的端头再以略水平方向延伸一段握持部,另于该连结部的具有二粗糙表面的结合区,其主要在于,该连结部的管径大于上升部的管径,而该上升部的管径又大于握持部的管径,且该连结部至少有一段成线性渐扩状的内管壁及握持部的内管壁亦成线性渐扩状,借此可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转向把手可达高刚性强度要求外,同时可达到轻量化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转向把手结构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车辆转向把手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具高强度及轻 量化的转向把手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的全地形车及摩托车等车辆,主要是借一连接于转向头管上的转 向把手l来控制车辆的行进方向,如图1所示,该转向把手l主要包括有一本体管1 1及一辅助管1 2所构成,该本体管1 1是中间向下凹设成一 连结部l11,由该连结部l1l二端向上斜向延伸形成上升部l12, 并于上升部l 1 2的端头再以略水平方向延伸一段握持部1 1 3。为增强 转向把手l的整体刚性强度,故业者皆会在上升部l 1 2间接设一辅助管 1 2,借此可令转向把手1具有较强的刚性强度,以利车辆转向的正常运 作。上述习用的转向把手l的结构,固然可借由该辅助管l 2的设置,而 令转向把手1可具有较强的刚性强度,但也因该转向把手1具有辅助管1 2而无法轻量化,实有改善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转向把手结构,可达高刚性强度要 求外,同时可达到轻量化的功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转向把手结构,该转向把手 是由一中空状的体管所构成,该体管是中间向下凹设成一连结部,由该连 结部二端向上斜向延伸形成上升部,并于上升部的端头再以略水平方向延 伸--段握持部,另于该连结部的具有二粗糙表面的结合区,其主要在于, 该连结部的管径大于上升部的管径,而该上升部的管径又大于握持部的管 径,且该连结部至少有一段成线性渐扩状的内管壁,及握持部的内管壁是 成线性渐扩状。借此可使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把手可达高刚性强度要求外,同时 可达到轻量化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转向把手结构,该转向把手 的握持部的外管壁是成线性延伸,且握持部的内管壁向端头成线性渐扩状, 借此可使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把手可达到轻量化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转向把手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转向把手的立体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转向把手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转向把手管体管径及管壁变化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更易于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构造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兹配合图式说明如后首先,请参阅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把手2是由一中空状的体管2 a所构成,该体管2 a是中间向下凹设成一连结部2 1,由该连结部2 1 二端向上斜向延伸形成上升部2 2,并于上升部2 2的端头再以略水平方 向延伸一段握持部2 3,另于该连结部21的略近中央处设有具二段成间 隔状并为粗糙表面的结合区2 4 。次请配合图3、 4参阅,由于该转向把手2以中心线A成左右对称状, 故以下有关管体2 a的构造以单边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把手2主要是在 于,以该转向把手2以中心线A成左右对称状,转向把手2的体管2a的 管径D及管厚F,借由内外模具縮管方式,将该连结部2 1由结合区2 4 的外侧端2 4 a处的内管壁F 1,是向上升部2 2的方向形成线性渐扩B, 该线性渐扩B是至上升部2 2止,进而可使该连结部2 1的管厚F形成近 中央处较厚而二侧端较薄,亦即该连结部2 1的管厚F,是由结合区2 4 的端头2 4 a处至上升部2 2成渐薄状,而借此可令连结部2 1的重量得 以适当的予以轻量化。另上升部2 2以外模縮管方式,来令其外管壁F2 形成线性渐縮C,借此可使上升部2 2的管径D小于连结部2 1的管径D, 而该上升部2 2的内管壁F 1 l成縮管后自然的厚度,上升部2 2成线性 渐縮C的外管壁F 2至握持部2 3止。该握持部2 3借由内外模縮管成形方式,来令其外管壁F 2 1同样的形成线性延伸C 1 ,同时并令握持部2 3的内管壁F 1 2向端头2 3 a成线性渐扩B 1状,借此使握持部2 3的 管径D小于上升部2 2的管径D,并且借由该握持部2 3的内管壁F 1 2 是成线性渐扩B l状,可使握持部2 3的重量予以适当的轻量化。如图4所示,是将该管体2 a的单边予以界分成三个区域来说明该转 向把手2的结构,分别为位于连结部2 l的a区域,位于上升部2 2的b 区域,以及位于握持部2 3的c区域。该位于连结部2 1的a区域的管径 D大于上升部2 2的b区域的管径D ,该上升部2 2的b区域的管径D又 大于位于握持部2 3的c区域的管径D ,借此可令该管体2 a的管径D ,由 a区域向c区域呈略为平顺的渐縮,借由上述管体2a的管径D结构的变 化,使该连结部2 1具有较大的管径D,而可令本专利技术转向把手2的连结 部2 l能保有较大的刚性强度。如所知的,转向把手2最须要刚性强度处 乃在于该连结部2 1 ,因该连结部2 1上的结合区2 4是连结于车辆3的 转向机构3 l上,如图5所示,所以该连结部2 2必须要有一定强度的刚 性,来抗衡车辆行驶时的压力与张力,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把手2令连结部 2 1具有较大的管径D,并使其他上升部2 2及握持部2 3不须要高刚性 强度处其管径D予以縮小,借此来令转向把手2须要高刚性强度处能具有 所需要的刚性强度以维持其可用性。另,借由将该连结部2 l由结合区2 4的端头2 4 a处至上升部2 2的内管壁F 1形成线性渐扩B,以及该握 持部2 3的内管壁F 1 2亦成线性渐扩B 1 ,借此可令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把手 2整体重量能轻量化。亦即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把手2而可将该不需要高刚性强 度处多余的重量予以去除,可在不影响转向把手2所需要的刚性强度下, 能有效的降低该转向把手2的整体重量,进而使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把手2可达 具有高刚性强度要求外,同时可达到轻量化的功效。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借由上述的转向把手2的结构,已确实达成所诉求 的目的与功效。应已符新颖性、实用性及进步性的要件。主要元件符号说明l转向把手 1l本体管 12辅助管11l连结部 112上升部113握持部 2转向把手3车辆 A中心线 C1线性延伸 1 2内管壁 a、 b、 c区域2a管体2 2上升部2 3 a端头2 4结合区31转向机构B. B1线性渐扩D管径2 1连结部 2 3握持部2 4a外侧端C线性渐縮 F管厚F 2外管壁F 1 . F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转向把手结构,该转向把手是由一中空状的体管所构成,该体管是中间向下凹设成一连结部,由该连结部二端向上斜向延伸形成上升部,并于上升部的端头再以略水平方向延伸一段握持部,其特征在于该连结部的管径大于上升部的管径,而该上升部的管径又大于握持部的管径,且该连结部至少有一段是成线性渐扩状的内管壁及握持部的内管壁是成线性渐扩状。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转向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向把 手以中心线成左右对称状。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转向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结部 成渐扩状的内管壁是位于结合区的外侧端至上升部之间。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转向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升部 的外管壁是成线性渐縮状。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转向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握持部 的外管壁是成线性延伸状。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转向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结部 是具有粗糙表面的结合区。全文摘要一种车辆转向把手结构,该转向把手是由一中空状的体管所构成,该体管是中间向下凹设成一连结部,由该连结部二端向上斜向延伸形成上升部,并于上升部的端头再以略水平方向延伸一段握持部,另于该连结部的具有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转向把手结构,该转向把手是由一中空状的体管所构成,该体管是中间向下凹设成一连结部,由该连结部二端向上斜向延伸形成上升部,并于上升部的端头再以略水平方向延伸一段握持部,其特征在于:该连结部的管径大于上升部的管径,而该上升部的管径又大于握持部的管径,且该连结部至少有一段是成线性渐扩状的内管壁及握持部的内管壁是成线性渐扩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韦雄邵建能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