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69012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2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能够在车身中进一步提高安装座椅的部分的强度。车身(11)包括:用于将座椅(61)固定在底面板(23)上的中央侧座椅固定部(71);和沿着该底面板的背面延伸且与该背面接合的两个车身构件(51、52)。该两个车身构件相互上下交叉且接合,构成该车身的一部分。该座椅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结在该两个车身构件彼此交叉的部分(53)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乘用车等车辆的车身中,对安装座椅的部分进行改良的技术。
技术介绍
例如通过专利文献1可知将配置在车室内的座椅固定在车身上的技术。由专利文献1得知的车身构造具有:在车身后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车架;架设在该左右的侧车架之间的闩眼支承横梁;和固定在该闩眼支承横梁上的闩眼。在该闩眼上能够锁定折叠式座椅的座椅锁定部,该折叠式座椅是配置在底面板上的。使用状态下的折叠式座椅通过使座椅锁定部锁定在闩眼上而固定在底面板上。对车身要求不仅在通常的行驶中,而且在车辆的碰撞时也能够将座椅确实地维持于固定状态。由此,对车身要求相对于从座椅所作用的荷载而具有充分的强度。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7023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能够在车身中进一步提高安装座椅的部分的强度。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将座椅固定在底面板上的座椅固定部;和沿着所述底面板的背面延伸且与该背面接合的两个车身构件,该两个车身构件相互上下交叉且接合,而构成车身的一部分,该座椅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结在两个所述车身构件彼此交叉的部分上。如技术方案2所述,优选为,两个所述车身构件中的某一方构件,为在所述车身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范围内延伸的横构件,另一方构件为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构件。如技术方案3所述,优选为,在所述纵构件的后端部上,设有用于在牵引所述车身时使用的挂钩。如技术方案4所述,优选为,还具有底板横梁,其位于所述纵构件之前,并且,架设在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该底板横梁为支承所述底面板的部件,所述纵构件的前端部与所述底板横梁接合。如技术方案5所述,优选为,所述座椅固定部具有:前侧连结点,其在与两个所述车身构件彼此交叉的部分相比更靠前的位置上,仅与所述底面板连结;和后侧连结点,其在所述交叉的部分上,与所述底面板一同连结在两个所述车身构件上。如技术方案6所述,优选为,在所述底面板与两个所述车身构件之间夹入有加强板,所述座椅固定部与所述加强板一同连结在两个所述车身构件上。如技术方案7所述,优选为,两个所述车身构件的至少一方构件,将连结有所述座椅固定部的部位的附近部分形成为闭合截面状。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两个车身构件沿着底面板的背面延伸且与该背面接合。该两个车身构件相互上下交叉且接合。该各车身构件彼此交叉的部分相互补足强度,因此具有高强度。该交叉部分上,连结有座椅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即,该交叉部分相当于安装座椅的部分,其能够充分地承受从座椅经由座椅固定部所作用的荷载。这样,因为各车身构件彼此交叉,所以在车身中,安装座椅的部分的强度被进一步提高。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两个车身构件由在车身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范围内延伸的横构件、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构件构成。这种构造中的该横构件和该纵构件的强度比较大。在该横构件和该纵构件交叉的高强度的部分上连结有座椅固定部。由此,车身能够相对于从座椅经由座椅固定部所作用的荷载,具有更充分的强度。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用于在牵引车身时使用的挂钩设在纵构件的后端部上。在牵引车身时,从挂钩对纵构件的后端部所作用的荷载较大。对此,纵构件相对于横构件交叉地接合,且与横构件以及座椅固定部一同连结,因此,能够将荷载向该横构件以及连结点分散。这样,通过纵构件和横构件以及座椅固定部之间的组合构造,车身能够具有足以承受从挂钩作用的较大荷载的强度。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横构件在车身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范围内延伸,除此之外,底板横梁架设在车身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纵构件相对于该横构件交叉且与之接合,并且,还将其前端与该底板横梁接合。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该纵构件的强度。该结果为,在车身中,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安装座椅的部分的强度。而且,该纵构件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在用于在牵引车身时使用的挂钩设在纵构件的后端部上的情况下,车身能够具有足以承受从挂钩作用的较大的荷载的更充分的强度。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座椅固定部具有前侧连结点和后侧连结点。该前侧连结点在与各车身构件彼此交叉的部分相比更靠前的位置上,仅与底面板连结。即,为了抑制车身重量,对座椅固定部的宽度和纵构件的宽度及厚度具有限制。将座椅固定部的后侧连结点与纵构件以及横构件一同连结,由此,能够充分地维持座椅固定部以及纵构件的强度。而且,座椅固定部的前侧连结点仅与底面板连结。这样,能够不会增加车身重量地,将座椅固定部连结在车身上,并且,能够维持该座椅固定部的强度。另一方面,该后侧连结点在上述交叉的部分上,与底面板一同连结在两个车身构件上。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由于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荷载,座椅会欲向车身前侧倾倒。由此,在座椅固定部的后端上作用有向上荷载。但是,由于在高强度的交叉部分上连结有后侧连结点,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座椅固定部相对于车身的连结强度。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在底面板与两个车身构件之间夹入有加强板。座椅固定部与加强板一同连结在两个车身构件上。由此,能够分散从座椅固定部向底面板所作用的荷载。因此,能够提高底面板的刚性,尤其提高连结座椅固定部的部分的刚性。在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中,两个车身构件的至少一方构件,将连结有座椅固定部的部位的附近部分形成为闭合截面状。由此,能够提高连结有座椅固定部的部位、和该连结部位附近的部分的强度。因此,能够将座椅固定部牢固地连结在这种高强度的部分上。而且,能够通过该高强度的部分充分地支承底面板。附图说明图1是从下方观察到的本专利技术车身的后半部的下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身的后半部的下部的仰视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两个车身构件周围并省略了底面板的立体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在图1所示的车身的后部具有座椅的构造的立体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图3所示的两个车身构件与座椅之间的关系并省略了底面板的立体图。图6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在图3所示的两个车身构件上安装中央侧座椅固定部的构造并省略了底面板的立体图。图7是图1所示的车身的后部的俯视图。图8是沿图7的8-8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6的9-9线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6的10-10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车辆11车身22车宽方向两端(后侧车架)23底面板24底板横梁(第一横梁)51一方构件(横构件)52另一方构件(纵构件)53两个车身构件彼此交叉的部分(交叉部)54挂钩61座椅71座椅固定部(中央侧座椅固定部)71a前侧连结点71b后侧连结点74加强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构造。此外,“前”、“后”、“左”、“右”、“上”、“下”依照从驾驶员所观察的方向,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e表示左侧,Ri表示右侧,CL表示车宽中心线。如图1以及图2所示,乘用车等车辆10的车身11由无骨架式车身(monocoquebody)构成,形成为相对于车宽中心线CL实质上左右对称的形状,该车宽中心线CL从车辆1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通过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该车辆10在车室12内例如沿前后具有三排座椅(前部座椅、中央部座椅、和后部座椅)。该车身11在后半部分的下部包括左右的下纵梁21、21、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底面板23、和四个横梁24~27。左右的下纵梁21、21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将座椅固定在底面板上的座椅固定部;和沿着所述底面板的背面延伸且与该背面接合的两个车身构件,该两个车身构件相互上下交叉且接合,构成车身的一部分,该座椅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结在两个所述车身构件彼此交叉的部分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4.17 JP 2013-0866431.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将座椅固定在底面板上的座椅固定部;和沿着所述底面板的背面延伸且与该背面接合的两个车身构件,该两个车身构件相互上下交叉且接合,构成车身的一部分,在所述底面板与两个所述车身构件之间夹入有加强板,所述座椅固定部具有:前侧连结点,其在与两个所述车身构件彼此交叉的部分相比更靠前的位置上,没有与两个所述车身构件连结,而是通过使所述座椅固定部与所述加强板夹着所述底面板而连结;和后侧连结点,其在所述交叉的部分上,与所述底面板一同连结在两个所述车身构件上,所述座椅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连结在两个所述车身构件彼此交叉的部分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鹰木一树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