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77335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9 19:33
在构成车辆车身的车身结构中,为了即使在有较大的载荷作用于部件之间的接合部分时也能够保持接合状态,将补片部件(50)设于接合区域(30),其中,该补片部件(50)在有载荷作用于门槛(10)和支柱(20)的接合区域(30)时使门槛(10)和/或支柱(20)按照所期望的状态发生变形。由此,即使在有较大的载荷作用于接合区域(30)时,也能够抑制门槛(10)在接合区域(30)中的将门槛(10)和支柱(20)连接的焊接部(62)所处的部分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抑制焊接部(62)发生断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确保车辆强度的车身结构被设置成能够承受因车辆行驶时的加速度等而产生的各种载荷,而确保车辆强度的各部件通过将部件彼此焊接而接合。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身结构通过点焊将支柱与侧门框接合。而且,在该专利文献I中,通过将支柱的形状设为棱线分散的形状,可抑制焊接部位于多条棱线的延长线上,且抑制碰撞时等的载荷集中于焊接部。而且,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汽车的支柱下部加强结构中,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加强部的下端部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门槛外侧部件加强部的外表面之间夹着加强板而相接合。而且,在这些中柱加强部及门槛外侧部件加强部的外侧配置有门槛外侧部件、支柱外侧部件兼用的侧面外侧板。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汽车的支柱下部加强结构中,通过这样地使加强板介于中柱加强部和门槛外侧部件加强部之间而进行焊接,可加强支柱下部,并提高侧面碰撞时门槛的刚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376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856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车辆碰撞时等产生较大的载荷的情况下,该较大的载荷不限于作用在支柱的多条棱线的延长线上,有时也局部作用在位于支柱的棱线的延长线上的焊接部。例如,在较大的拉伸载荷作用于支柱的情况下,该拉伸载荷沿着支柱的棱线传递至侧门框即门槛,较大的拉伸载荷作用于棱线的延长线和门槛交叉的部分。此处,由于支柱和门槛在多数情况下仅通过焊接部进行接合,因此在有拉伸载荷从支柱作用于门槛时,该拉伸载荷经由焊接部从支柱传递至门槛。因此,在有局部的较大的拉伸载荷从支柱作用于门槛时,该载荷作用在位于其附近的焊接部。因此,在车辆碰撞时等较大的拉伸载荷作用于支柱、且该拉伸载荷作用于支柱的棱线的延长线和门槛交叉的部分时,拉伸载荷作用在位于该交叉部分的附近的焊接部。由此,对于门槛而言,由于力集中于焊接部而使焊接部被很大的力拉伸,因此在门槛的该部分会产生折线,而在门槛产生了折线的情况下,在该部分的焊接部会产生开裂。在专利文献I中,将支柱的形状设为棱线分散的形状,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在中支柱加强部和门槛外侧部件加强部之间设有加强板,但由于这些结构不是以抑制折线产生于焊接部为目的,因此即使利用这样的现有结构,也难以抑制因折线的产生而引起的焊接部的开裂。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有较大的载荷作用于部件之间的接合部分时也能够保持接合状态的车身结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达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是构成车辆的车身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门槛和支柱的接合区域设有变形引导部件,该变形引导部件在有载荷作用于上述接合区域时使上述门槛和/或上述支柱按照所期望的状态发生变形。而且,在上述车身结构中,优选为,上述变形引导部件设置于除了多个焊接部之中的有载荷作用于上述接合区域时应力过大的上述焊接部的周围之外的区域,其中,上述多个焊接部处于上述接合区域而将上述门槛和上述支柱接合。而且,在上述车身结构中,优选为,上述变形引导部件形成为L字型且配置于上述接合区域。而且,在上述车身结构中,优选为,上述变形引导部件设置成不包含上述门槛的与上述支柱从上述门槛延伸的一侧的相反一侧的区域。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起到如下效果:即使在有较大的载荷作用于部件之间的接合部分时也能够保持接合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骨架件的立体图。图2是支柱的立体图。图3是支柱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3的A-A的向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B-B的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C-C的剖视图。图7是支柱和门槛的接合区域的详示图。图8是沿着图7的D-D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门槛发生了变形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该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而且,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要素、或是实质相同的要素。(实施方式)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骨架件的立体图。该图1所示的骨架件I具有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身结构,该骨架件I构成车辆的车身的骨架,且作为确保车身强度的部件进行设置。这样地设置的骨架件I中,作为主要的部位具有:位于车身的下表面侧的地板5 ;位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地板5的两端、且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即门槛10 ;配置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门槛10的中间部附近接合的支柱20 ;及配置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接合于支柱20中的与门槛10接合的一侧的端部的相反一侧的端部的上边梁40。这样一来,配置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支柱20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门槛10的中间部附近向车辆的上方延伸,介于门槛10和上边梁40之间而连接于双方,从而将门槛10和上边梁40连接。图2是支柱的立体图。支柱20的两端部这样地接合于门槛10和上边梁40,但详细而言,支柱20所具有的刚性部件即支柱加强部22接合于门槛10和上边梁40。该支柱加强部22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观察到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开口侧朝向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方向的大致帽形的形状。因此,支柱加强部22的剖面形状的角部形成为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棱线24。相对于此,支柱加强部22所接合的门槛10和上边梁40通过一同组合多个部件而形成为在内侧具有中空部分的管状的形状。例如,门槛10是对位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门槛外侧部件12和位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门槛内侧部件18进行组合而成的,其中,门槛外侧部件1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观察到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开口侧朝向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方向的大致帽形的形状。相反,门槛内侧部件18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观察到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开口侧朝向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方向的大致帽形的形状。这样一来,门槛10通过将形成为大致帽形的形状的门槛外侧部件12和门槛内侧部件18进行组合而形成为管状的形状,上边梁40也同样地通过将大致帽形的部件进行组合而形成为管状的形状。支柱加强部22以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覆盖门槛10和上边梁40的一部分的方式与这样地形成的门槛10和上边梁40卡合,从而接合于门槛10和上边梁40。图3是支柱的分解立体图。而且,支柱20还具有内板28。该内板28配置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柱加强部22的内侧,以堵塞形成为大致帽形的支柱加强部22的开口部分。因此,对于支柱20而言,通过支柱加强部22和内板28而使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观察到的剖面形状形成为方管状的形状。图4是沿着图3的A-A的向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B-B的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C-C的剖视图。而且,在由门槛外侧部件12和门槛内侧部件18构成的门槛10中,在支柱20与该门槛10接合的区域配置有补片部件50。该补片部件50被设置为在有载荷作用于支柱20时使门槛10按照所期望的状态发生变形的变形引导部件。详细而言,补片部件50设于形成为管状的形状的门槛10的内侧,且通过焊接于门槛外侧部件12的内侧的面、即门槛外侧部件12的与门槛内侧部件18侧的面进行设置。这样一来,对于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身结构,构成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 在门槛和支柱的接合区域设有变形引导部件,该变形引导部件在有载荷作用于所述接合区域时使所述门槛和/或所述支柱按照所期望的状态发生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变形引导部件设置于除了多个焊接部之中的有载荷作用于所述接合区域时应力过大的所述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鸟居信志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